<h1><ul><li><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寻恋</i><br></li></ul></h1> <h3> 或许,是烈日下妈妈日益佝偻的身体已赶不上队伍行进的步伐;又或是那天清晨的小溪边,一树绯红的樱桃花下,阳光刚好照着阿布的脸庞,那比樱桃花还娇艳的脸庞让头人沉醉。头人让队伍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停留在版纳,留在了南糯山。从此,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下来。</h3> <h3> 留下来的我们,从未忘记过青藏高原,骁勇善战的先祖曾在那跃马扬鞭。 千百年后,那一支支箭羽早已衍化成我们头上的帽饰;而勇士的铠甲已演变成妇女头饰上的的银泡。</h3><h3> 先祖们翻过的乌蒙,雪山,跃过的金沙江,哈尼妇女都绣在了衣服上。衣服上的图案,记录了路途中一次次的战役,一次次战役中那些我们失去的亲人。</h3><h3> 我们用歌声怀念过去,夜晚的火塘边,父辈们反复的吟唱着哈伲长调。</h3><h3> 再没听过比这更苍凉的歌了。歌声里有旷野的风,后来,又加入了小溪的温婉,更融入了大山的绵延。</h3> <h3> 总有一些人,还在坚守着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嘎洒镇的南西村里,就有一家僾伲小院,院主人马林老师非常热爱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林老师收集着过去生活的痕迹,舂磓,犁,构树皮做的衣服,哈伲妇女精心制作的绣片,头饰。</h3><h3> 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这些东西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可,曾经,它们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h3><h3> 小院的主体建筑是一栋榫卯结构的传统木楼。</h3> <h3> 细节做得很到位,仿佛时光逆转,把人带回到七,八十年代。</h3> <h3> 传统的织布机</h3> <h3> 树皮衣</h3> <h3> 爷爷带着孩子踩木磓。有那么一刻,爷爷应该也想起妈妈了吧,孙儿不就是儿时自己急迫地等妈妈舂糯米粑粑的样子。</h3> <h3> 二楼的阳光很温暖,安静的晒着长桌也晒着秋。</h3> <h3> 小院吸引着一群热爱生活,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友们。哈伲女儿刀姐作为优秀的策展人,这次回到自己的本民族寨子里,显然是花了更多的心思。</h3><h3> 这次的主题是花艺课,烘焙。</h3> <h3> 活动从烘焙课开始。刀姐作为主讲人,仔细向大家演示了戚风蛋糕的制作过程。大家用心的记下各个要点,不停提问,气氛很温馨哦。</h3> <h3> 香喷喷的蛋糕出炉后,由蔓蔓老师教大家美化装裱。柠檬片,蓝莓……,一些简单的质材经过蔓蔓老师的运用,蛋糕变得美轮美奂,简直比鲜花还要美。</h3> <h3> 好了,都饿了,午餐时间到了。</h3> <h3> 短暂的休息后,进入到花艺环节。为了配合哈尼小院的主题,铺着哈尼绣片的长桌上,摆放了哈尼人生活中运用到的竹筐,竹篓。一切都那么相得益彰。</h3> <h3> 蔓蔓老师认真的教,大家热情的回应,亲自动手的能力都不错。自己的作品,当然是要晒朋友圈的。</h3> <h3> 愉快的一天也快结束了,合个影。</h3> <h3> </h3><h3> 就像哈尼小院的愿景;让我们认真做一天哈尼人。</h3><h3> 当下的生活很丰富,日子很甜美。可过去的农耕文明一样有很多的美好,那些日子已经渐行渐远。愿我们记住这些美好的过往。</h3><h3> 毕竟,我们的父辈曾一代又一代的生活在那里。</h3><h3> </h3> <h3> </h3> <h3><font color="#808080"> </font></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