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青岛

<p> </p><p>  读一座城市也像读一本书,有的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有的读过了就丢在一边不会再看第二眼,青岛是前者。这是16岁儿子对青岛的评价。我虽也喜欢青岛,但到不了他这种程度。</p> <p><br></p><p> 不过,在老舍故居旁边的荒岛书店里,读了几篇名人回忆和描写青岛的文字后,倒是有了读城的感觉。</p> <p>  </p><p><br></p><p> “1932-1934年……临街一角,发现了一家崭新的小小的书店,树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招牌‘荒岛书店’,就一间门面,就一扇在我幼年的眼睛里看来很大的橱窗,摆的尽是书……”《怀青岛忆“荒岛”》中黄宗江老先生如是说。</p> <p><br></p><p> 这个小小的书店可不简单,老舍,萧红萧军、王统照等好多当时客居青岛的文化名人都是他家的常客。老舍的《骆驼祥子》手稿用的是他家的稿纸,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是从这里寄给上海的鲁迅先生才得以出版的。</p> <p>  书店接近屋顶的墙面四周挂满了这些名人关于青岛的文字。</p> <p><br></p><p> 首当其冲的一定是康有为的“海气苍苍岛屿回,山巅楼阁抗崔巍。茂林峻岭百驰道,又入仙山画里来”。但我更喜欢他那句“青山,碧海,红瓦,绿树“,给青岛定了色彩基调,到现在亦是如此。</p> <p><br></p><p> 康老先生的故居,是德式古典三段式砖木结构民居建筑。初为德占时期德国总督副官宅邸,后康老先生购得,晚年每年居住一段时间,称天游堂,现为康有为纪念馆。</p> <p><br></p><p> 上面的两张照片一故居左前侧,一故居右侧,拍摄于儿子第一次去青岛时。</p><p> 那时的无尽夏绣球开得好美!院子里龚馆长跟两个实习生谈话的样子还历历在目。</p><p><br></p> <p> 那时他还是个十岁的小朋友,蹦蹦跳跳地,在礁石上跳来跳去,拾蛤蜊,抓螃蟹。</p><p><br></p><p><br></p> <p>  </p><p> 这两张是2018年元旦拍摄的,儿子14岁。我大学同学聚会,他一起去了。我们同学在一起一直吃吃吃、聊聊聊,他一个人跑出去逛,从城北跑到城南,自己玩得不亦乐乎。</p><p><br></p><p>这是他拍的栈桥</p> <p>  </p><p><br></p><p> 闻一多先生住青岛时写道:“伸出海面的栈桥,海天的云彩永远是清澄无比的,夕阳快下山,西边浮几道鲜丽耀眼的光,在别处你永远看不见的……”,极美的栈桥,我们是看不到了,但眼前的也是美丽无比,别处见不到的。</p><p><br></p> <p><br></p><p>小青岛</p> <p>  </p><p> 斜对面的青岛山,小小的山峰孤立在那里,披上春天的薄衣。小的浪花疲倦地,迟迟地,似一个春困的少女的呼吸。 </p><p> ——王统照《青岛素描》</p> <p><br></p><p> 岛上有座白色的灯塔,始建于1890年,但1915年才开始启用,是船舶进出胶州湾、青岛湾的航标。</p> <p>  </p><p> 站在塔下,望向对面,正赶上一片雾气,栈桥和城市若隐若现。</p><p> </p><p><br></p><p> 入夜后,“琴屿飘灯”就是这里!</p> <p><br></p><p><br></p><p><br></p><p> “我一个人到青岛那个高处的教堂门前,坐在石阶上看云,看海,看教堂石墙上挂的薜萝。耳听到附近一个什么人家一阵钢琴的声音。那曲子或许只是一个初学琴的女孩子那样。重要的是它一和当前情景结合,和我生命结合,我简直完全变了一个人,在学习和写作中都会发生极大地影响。”</p><p><br></p><p> ——沈从文《从文家书》</p><p><br></p> <p><br></p><p> 青岛高处有两座教堂,罗马风格的浙江路天主教堂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江苏路基督教堂。不知沈先生说的是哪一座。</p><p><br></p> <p>  </p><p><br></p><p> 但那琴音一定是这些房子的门窗后传出来的。</p><p><br></p> <p><br></p><p> “可能是气候的关系。在青岛时觉得身体特别好,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写作情绪特别旺盛。我的一些重要作品就是在青岛写成或在青岛构思的”。这一时期,沈先生创作了《八骏图》、《三三》、《泥涂》、《三个女性》、《若墨医生》、《黔小景》、《月下小景》、《静》等小说佳作,而且也写出了如《记胡也频》、《从文自传》这些散文名著。青岛对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p> <p><br></p><p> </p><p> </p><p> 既是阅读青岛,那就不能不读老舍先生的《五月的青岛》。</p><p><br></p><p> “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就是路上两旁的人家也少不得有些花草:围墙既矮,藤萝往往顺着墙把花穗儿悬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气:那双樱,丁香,都能在墙外看到,双樱的明艳与丁香的素丽,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p><p><br></p><p> 可惜去了多次,就是没有在五月拜访过青岛。但青岛七月的花花草草一样让人眼明神爽。</p><p><br></p> <p>  </p><p><br></p><p><br></p><p> “青岛的确是令人喜爱的。你喜欢幽静么?那你可到湛山,太平角一带,你可以在空气清新,花木夹道的马路上散步,也可以在苍松翠柏,嶙峋怪石林立的海滨坐上几个钟头,你可以沉思,你可以静读,是很少有人来打扰你的。”</p><p> ——田仲济《我爱青岛》</p><p><br></p> <p><br></p><p><br></p><p> “青岛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树多。到处是树,密密层层的。漫天盖地的树,叫你眼睛里所见的无非是那苍翠欲滴的树色,鼻子里所闻的无非是那芳醇欲醉的叶香,肌肤所感受的是那清冰如水的爽意。从高处看,整个青岛,好像是一片汪洋的绿海,各种建筑物则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p><p> </p><p> ——苏雪林</p><p><br></p><p> 的确,登上小鱼山和信号山下望,就是如此!</p><p><br></p><p><br></p> <p><br></p><p><br></p><p> “我在青岛居住四年,往事如烟。如今隔了半个世纪,人事全非,山川有异。悬想可以久居之地,乃成为缥缈之乡!噫!”</p><p> </p><p><br></p><p> ——梁实秋《忆青岛》</p><p><br></p><p> 让梁先生发出遗憾,让老舍先生发出赞叹的青岛,是现在的老城区。今日之青岛新区一样令人留恋。</p><p><br></p><p>新区</p><p>五四广场</p> <p>帆船中心</p> <p>街景</p> <p><br></p><p><br></p><p> 最近的一次去青岛,是今年青岛疫情爆发前,八月的青岛又潮湿又闷热,但丝毫不减她的美丽。</p><p><br></p><p> 在一个叫香草的海边咖啡厅里,听着露台下浪花唱着神秘的歌,人在楼上,风在海上。</p><p><br></p> <p><br></p><p> 虽然一杯咖啡,不如一杯冰镇的青岛啤酒更舒爽,但读了,爱了,青岛!</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