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坐着专列来到成都,一睁眼就不得不关怀世界格局(第一次住以世界地图为装饰的房间)[调皮]</p><p> 发现关心世界格局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儿,要把语文教好却越来越难。参加四川省第2届高中语文群文阅读优质课观摩活动,开始自然是例行的开幕式,几位发言嘉宾,留我留下几句话“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石,一个民族的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金牛自古有文脉,前有五丁开山,后有金牛开道”“群文阅读是为了培养学生4项关键能力:辨识与提取,比较与整合,评价与反思,应用与创新”“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走向有思考的阅读,获得发展,获得生长”“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既然我们已经出发,我们就要面对远方和前方”</p><p> 两位专家报告,一位是王本华,在众多鲜亮的角色中,〝统编教材执行主编”是最吸引眼球的一个,因为全国高中学生都将统一使用部编的语文教材。不是第一次听她讲座,一如既往的宣传统编教材:打通设计具有贯通性,体现差异性,人文主题铸魂培元,任务设计强调情景,注重整合,结构化……总之让我们感觉到现行语文教学能够遇到的问题,好像都能在新教材教学中得以解决。再隐隐约约透露一些编写教材审批时的不易,只是今天多了一点内容,就是和群文阅读找到契合点,可惜发言时间已到,所以后面便没有展开,幸运的是我们搞到了课件……</p><p>第2位发言的专家是教育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庆玉,他的简介上还有“中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者,群文阅读与课程深度整合理论的探索者”,把他的发言与王本华的发言对照,就会觉得他两个好像在打擂台似的。“混乱,困惑,看不懂专家的话,我不知道,不好说……”是他前段发言的关键词,但从听者的反应来说,好像引起的共鸣更大。他列举了一些专家对“学习任务群”概念的不同理解,还列举了单篇、单元、专题不同样板、不同例子的任务群指导下的课例,真实的反映出,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一线教师甚至一些专家所共同面临的困惑,一厢情愿在书斋里设计出的课例,真能在课堂上以学生为真实的教学对象完成吗?幸好也有让他推崇的教育理念,他特别提到一位叫管然荣的老师。在学习任务群之下探索一些小而精巧的专题,以较小的切入口去引导学生学习,也许是一条不错的路。最后他匆匆的介绍了一下他的辛词群文阅读专题课。给我的启示也是蛮大的。我便在想古诗的选修教学中,以名家专题结合古诗题材专题,也许是一种不错的设计。</p><p> 最后听了一堂《科学伦理》的课,融合了《熵的定律》节选、《人和宇宙》节选、《对动物的恻隐之心》《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节选),前面的教学方法应该也是比较常规的,就是读文本梳理内容要点,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精妙之处在于用〝科学伦理”把这几篇文章统领了起来,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结合现实事例思考科学伦理存在的价值,思考当科技与伦理面临冲突,如何选择。整堂课最精彩的地方是一个学生的发言,获阵阵掌声!</p><p> 从八点学到十二点四十分,12.50分终于吃到学校提供的“乡村鸡”盒饭,谢了!</p> <p>下午从2:00一直听课到6点,听完5节课,自然有饥肠辘辘之感,自然就被路边一个食客满堂的老街清真小食店吸引,吃了一碗最难吃的牛肉面(准确的说是面难吃,牛肉还是正宗的)。浑身不舒服,便去买了一瓶胆舒胶囊,吃了两颗药,才有精力回顾一下今天下午的5堂课。</p><p>听了两堂《青春的滋味》,第一堂是成都七中的张一禾老师上的。成都七中的招牌一出,顿时让人心生敬畏之心。大约15年前到成都七中听过课,被那学校的优秀吓着了。能进到如此顶级的学校,教师素养自然很高,整个课堂的驾驭给人一种挥洒自如的感觉。教学设计倒也常规,虽然融合了史铁生的《我二十一岁那年》、梁晓声的《少年初识悔滋味》、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但上法上与我们平时的单篇教学没有多大区别:首先整体感知领悟青春的滋味,方式是完善学生对三位文章主人公亲身经历与情感变化的认识,接着精读比较文中三位主人公的“青春的滋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拓展迁移,联系自身经历,谈谈自己的青春的滋味,用诗意的语言写下青春感悟。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多媒体运用上的切换,由前面的课件展示转为用手机拍学生的写作上传。一些小细节做的特别好,如在小组讨论前先抽了一个同学谈自己的看法,让同学自己发现自己认识的局恨性和表述的零乱,再叫大家讨论,这时候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会比布置任务后马上就叫同学小组讨论要好的。展示同学自己写的作品时,除了请同学朗读自己的作品,还请同学谈自己创作时的心路历程,总之就是把课堂更多的给予了学生,而不是自己在那喋喋不休的评判!</p><p>第二位上《青春的滋味》的是四川西川中学何老师,他的选文多了一篇《青春备忘录》,核心议题是“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滋味“,分为四个教学环节:一、阅读成果汇报二、品味青春滋味三、收获青春果实四、分享青春故事。但在我看来,第一环节和第三环节完全可以合并,第二环节的填表太死了,特别是每篇文章的各种滋味儿最后都归纳为一个词语,完全不足以表达文本中特别的情感,与七中的“思想情感变化”的选项相比,优劣自现。</p><p> 两位老师课堂上都引用了席慕容的《青春》“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p> <p>其他三堂课分别是《项羽何以败给刘邦》《百变悟空》《侠义精神之侠不远人》整体评价最高的是讲项羽和刘邦的,感叹“对教学资源的精选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建立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颇让人信服,但最后一个环节却让我滋味儿颇多!这一环节是请学生理性思考:在你心中刘邦和项羽谁是英雄?你更欣赏谁?或者你要追随谁?学生的答案让我感叹:现在的孩子对结果对成功真是前所未有的在乎。幸好还有孩子在讲君子的道义与骑士道。最让我大跌眼睛的是一个女生,说她欣赏刘邦做事“不择手段”,虽然后来在老师的启发下改为了“为了成功想尽一切办法”,但表达的依然是对刘邦要分父亲一杯羹及将妻儿推下车的行为的认同,而老师甚至也被带进去做了一个类比:等同于共产党员的牺牲精神,舍小家为大家……我真是无语了!</p><p> 《百变的悟空》是一堂很单调的课,一组一组的学生代表起来汇报分享学习成果,分别讲述了原著中的悟空、图画作品文本中的悟空、戏曲曲艺中的悟空、影视中的悟空、歌曲中的悟空,小说诗歌中的悟空。吸引我注意力的是,除了要发言的同学做了准备以外,坐在我身边的同学的导学案干干净净,这堂课他们也就看了一场热闹,但我也挺理解的,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如此繁重,一节语文课下发的阅读资料就是几十页,能囫囵吞枣的看完一遍都不得了。而另一堂《侠不远人》,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动不动就是请看76页、98页,我好佩服他们看了这么多的文本,而课堂上老师还列了很多写侠客的诗,还要比较诗歌中的侠的形象与《刺客列传》《游侠列传》中的侠的形象有什么异同?在我们的学生学一首诗都困难的情况下,我真觉得这些学生太厉害了。</p><p> 基于对武侠小说的热爱,老师请学生“结合金庸的《神雕侠侣》,谈谈传统的游侠与金庸的大侠的主要区别”,听学生的精彩表述(七中的学生确实优秀),我觉得也是一种享受。后来,他还要讨论曹植的《白马篇》中的游侠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和郭靖”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都提到了报效国家,这两者一致吗?听着台上的师生,花了很多的时间在那儿去纠结辨析,我真觉得是一种折磨!并且我内心真不觉得这两者有多大的区别。为国为名真能分得那么清吗?</p><p> 议题小结的方式我很喜欢。</p> <p>课间休息中,这次有20分钟的休息时间,想谈一谈前面听过的三节课中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那一节课,是由攀枝花第三高级中学李如琰老师上的“谦狂交作过此生”。融合了四篇文言文一《孔子问学于老子》《韦玄成阳为病狂》《祢衡传》《阮籍传》。她原有的“课前激趣导入“是三句名言,”满招损,谦受益”,“人不轻狂枉少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但正式上课时,换成了这两天在杜甫草堂拍的杜甫塑像,杜甫乃谦谦君子,但其祖父杜审言却是成语“衙官屈宋”典故的创始人,那句“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疏狂得可以,一动笔就惊动三个大人物,为他磨墨。这个改变既切合了成都这个地景,又融合了疏狂与谦冲这两个本课的核心词;在最后又引用了杜甫的《狂夫》一诗与此照应。妙!</p><p> 主体部分四个环节:立足文本,走进人物;探讨四位人物,你更欣赏谁?为什么?;类似选文中这样的谦谦君子或桀骜狂徒,现在还有没有?请举例说明;分享一下自己谦冲或疏狂的体验。由于前三个环节都是在前置学习中,学生在学案中已完成,课堂就是呈现,所以虽然学生精彩,但教师并没有多少表现的空间。出彩的地方是在最后一个环节。课堂讨论的内容和课前写作的内容有所不一样,但都同指向人生观的选择。</p><p>学生在分享自己谦冲或舒缓的体验时,大多呈现出一种孩子气幼稚气,更多的是一种依仗老师喜欢或者依仗成绩好而有些傲娇。作为一种赛课,很多赛课的老师多多少少会讨学生的好,不会轻易批评学生,毕竟不是自己的亲学生。但这位老师展现出了自己的个性,她请同学关注下发的学习资料当中的《论语》语句“子路曰: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阐释到“狂者,为自己所热爱的;狷者,为自己所坚守的”,并厉声问学生“你们真正的狂过吗?“你们有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吗?你们有愿意为之坚守一生的东西吗?”“人不轻狂枉少年”啊,“你们还这么年青!”让我们“拟把疏狂图一醉”吧!痛心疾首之时,教师展示出课前同学学案上呈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很多的孩子表达的意思是认为“疏狂容易闹出很多是非”,“我想成为一个普通人,平凡的过一生”“还是谨慎一点吧!”……一个一个的“不会“不会”不愿”不愿”真的好刺眼!在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下,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有了自己的个性,不是说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认为疏狂是好,但是这么多的孩子都想这么小心谨慎的过这一生,不更可悲吗?</p><p> 连谦谦君子杜甫都能“自笑狂夫老更狂”,我们这么多热血青春的孩子却未老先世故。为这位在课堂上展现自己个性的老师喝彩,没有个性的老师教不出有个性的学生,千人一面的社会是一个不会有创造力、活力的社会!</p> <p>上午的5堂课,我评价最高的是乐山草堂中学张谦亨老师的“千秋江湖侠客梦”___对侠义精神的批判性思考。选文篇目有《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白马篇》《金庸古龙武侠小说比较论》。刚开始时张老师其实有点紧张,连连卡顿,自己都嘲笑自己的紧张,但当他现场书写了“侠义”两字之后,渐入佳境。张老师书法笔走龙蛇、行云流水,笔力遒劲、力透纸背,获得听课老师阵阵掌声。在以下的课堂教学中,书法展示贯穿到最后(有两幅我看不出是他写的还是启功的书法作品)。作为老师,有自己的看家本事,真好!</p><p> 首先是学生归纳概括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侠义表现的特点,这是前置学习要求完成的学案。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侠义精神内涵。课堂亮点是两处学生合作探究。一是对侠义精神的辨析“这些精神思想是否都值得提倡?哪些应该摒弃?哪些又应该辩证的看待?请结合选文中的具体人物,谈谈你的观点”,这个环节的设计有思想的深度和高度。我个人认为在讨论前不应该先提炼出“牺牲精神”“利他主义”,应放在后面做升华或强调一些价值观时再提炼。二是探讨侠义精神的演变,归纳出“对象的泛化、武力的淡化、道德的内化、人性的强化”四个方面,让人惊叹教师阅读的广博、思考的深入。因教师引领得当,以其学识与思想征服了学生,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最后一个环节讲侠义精神的传承,虽然议题有难度,但学生们依然侃侃而谈,精句频出,一个好老师真的是能够唤醒学生的!私剑之侠、道义之侠、江湖之侠一直到这一次抗击新冠中呈现出来的那些大义之侠,张老师带着学生也带着听课的老师们一起领悟了“侠之大者”的风采。</p><p> 当学生们拿着张老师亲笔写的书签,一定会长久记住这一堂课,记住这一段江湖之缘!</p> <p>群文阅读优质课展评活动已经结束两天了,但还是有些课在脑海里,久久无法忘记。想说一说那一堂《此心安处是吾乡》,议题是“现代人的精神安放”,选文包括柯灵的《乡土情结》、姚嘉为的《乡愁的滋味》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第十二章、清华大学校长2020年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永葆乡土情怀,守望美好家园》。该课原设计是以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以及纪录片《川味》激趣,正式上课时改为了聊自己的家乡眉山以及自己家乡的名人苏东坡,并请学生聊聊自己的家乡和对家乡记忆深刻的人事物,结束时又以眉山学子回馈乡土的事例给以照应,我觉得这个改动很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家乡,课堂中有〝我”的存在,有生命个体的存在。然后通过摘录关键词的形式说乡土情节有哪些表现,很好的培养了学生高度概括提炼的能力,并引导学生阐述自己这样回答的思路和依据。前一点很多老师都在做,但后面这一点很多老师就没有做了,课堂上就是前置学习的一个展示而已 ,然而真正的好课堂应该是一个体现原生态学习过程的课堂。整个课堂上老师及时的评价非常到位 ,如把学生的“索取”改为“汲取养分”,把学生一些零散的想法恰当的提炼出来,如学生在回答“当代青年学子如何留住乡土情结”,教师的归纳概括的做法几乎都是从学生的回答中出来的,”留迹”一词让我记忆深刻,体现出教师敏锐的反应能力和超强的课堂抓取能力。</p><p> 但对于这堂课的第三环节“我们真正要记住的乡土情节是什么?”,我一直耿耿于怀:语文课不是政治思想品德课,不是洗脑课!在所有的乡土情结中,“乡愁”这个词语最动人心,也许正是因为故乡还有那么多不美好的地方,更值得人挂念!乡土情节里有香甜可口,有温暖热闹,但思念里一定有愁苦,有心酸,有沧桑,正是乡土里有那么多的爱恨情仇,才让人魂牵梦萦。为什么一定都要是正能量的词汇?承认负面情绪的合理性,与负面情绪共存,这,才是真正的尊重人性。语文教学的边界在哪里?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回忆录,那里面那么复杂的情绪,为什么一定要提炼出辉煌的时代内涵?如果所有的语文课最后都上成了班会课,语文的学科性何在?整个赛课都体现了太多的情感性与道德性,而很少关注理性精神,启迪蒙昧更需要理性精神!教会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比告诉他应该想出什么更有价值!</p><p> 整整三天,听了14堂课,讲座上见识了很多专家在这个领域的独特见解,一些有个性有思想在行动的专家让人钦佩!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从茫然无知到略有所知,到开始思考 ,教学也是不断生长的过程,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思考中学会思考,让我们的经历都成为可以回味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