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和儿媳把娃交给我,我丝毫不敢“静待花开”

梁永安

<h3>儿子和儿媳都是军人,职业特性使他们顾不上家,自然也顾不上孩子,只好把“军娃”托付给我这个也是当兵出生的爷爷来带。从领受“任务”的那一刻起,如千斤重担压在肩上,生怕自己不懂亲子教育且观念陈旧教不了孩子,生怕与生俱来的“隔代亲”宠坏了孩子,生怕缺失父母陪伴的娃娃毁在“爷爷奶奶带出来的孩子”的那种模式里。</h3> <h3>在忐忑不安的焦虑中,跌跌绊伴地进入一个全新的角色——伴读老书童。</h3> <h3>幸运的是,孩子的福报里遇到了一位很不错的班主任老师。她文静而优雅,阳光而充满能量,是那种很有事业心,很有责任感,很有师德风范的小学教师。她说:对于低段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占有很大的比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孩子起步稳、可致远的关键。她还推荐我去聆听央视电教国学导师的课。从她们传播的满溢着中华文化的智慧里,总能使我在亲子教育问题上触摸到更高层级的理念,进入到更宽的视野,获得了更深的觉知,总有一种被引领的拉力,使得自已过去许多误以为很好的亲子观念和做法,被一一彻底颠覆。 </h3> <h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对此我我深信不疑,作为教育人在其职业实践中积累的先知、经验和道行,绝对是指引我带好孩子的航标。只要遵循他们的点拨去做,按照他们设置的节奏去走,即便是爷爷奶奶带出来的孩子,也不会差到那里去。</h3> <h3>导师的的观点告诉我:孩子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原生家庭找到原因。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孩子的优劣,80%的因素来自于家庭及其家庭成员对他的影响。一位教育专家叮嘱过我:切不可以用那些特别的个例个案以偏概全地否定这个规律,否则你会被误导,进而步入亲子教育的歧途。这显然是对我带有忠告性质的那种期许。</h3> <h3>培育儿子的经验告诉我,如果家里有孩子而父母又渴望自已的孩子变得“优秀”,务必致力于营建一个富有正能量氛围的家庭。包括政治层面的、社会层面的、道德层面的、规矩层面的、人际关系层面的,等等方面都要满载正能量。这样才能给孩子阳光的风景而不会是阴暗的视觉。我们这个家最不能丢失的,就是红色基因,最不能忽略的,就是它的传承。</h3> <h3>行为学的基本原理提示我,家长在工作上、生活中及各个方面发生的不快和怨气,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甚至发泄,家庭成员之间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拌嘴吵架,互相诋段。因为孩子的年龄、阅历、认知,不足以理解和消化大人身上林林总总的负能量。久而久之,孩子心里的阴影会越积越厚,导致性格扭曲,行为习惯恶化缺失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h3> <h3>在孩子眼里,父母是他们的镜子,因此,家人的言传、心教、身范非常重要。家庭成员的三观五念、道德标准、品性素养,包括一些细微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具有最直接的影响。父母要经常审视自已的德性和修为,有了缺失要及时矫正,那怕品性难移,也要坚韧、痛苦地去改变,在孩子面前要力求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有怎样的父母,就有怎样的孩子。做更好的自已,必然有优秀的孩子。这其中有榜样的推力,也有王阳明先生心学的基理。</h3> <h3>构建孩子的敬畏之心至关重要。敬畏父母,敬畏老师、敬畏规矩、敬畏自已学业上的责任。没有敬畏之心的孩子,必然缺乏规则,缺乏自律,会慢慢变得纨绔散漫、我行我素、羁敖不训。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是不可能成为有用之才的,不危害社会亦是绕了高香,实属大幸。</h3> <h3>无论你的孩子多么不尽人意,千万不要轻言放弃。教育孩子,是快乐的事业,更是痛苦的事业。天上从来不会掉下馅饼,要倾其心,动其情,下其力。对待孩子的不足,要有耐性、韧性,灌注心血,足够付出才行,甚至要有舍吾辈圆后生的大我境界。现在操心,将来省心,家长的任何惰性和敷衍,都将使小苗歪歪扭扭,更谈不上开花结果。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辞掉了体面的工作,放弃了日进斗金的生意,而有的家长却整天逛街打牌,对孩子不问不顾,两样家庭的孩子孰优孰劣,是可以高下立判的。</h3> <h3>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老师是你最值得信赖的那个人。沒有一个老师不渴望自已的学生优秀,因为这样可以体现他的价值,彰显他的业绩,也是在成就他的事业。小学阶段的老师,不仅管理孩子,还要关注孩子的家庭,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会这么做,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老师,请好好珍惜。如果老师每天不是放学了之,而是放弃抽身早早回家的机会通知你去学校交流孩子的问题,甚至夜深人静还在给你打电话发微信谈你孩子的事,那不是找你的岔,不是给你难堪,而是你遇到了“仁师”,应该偷着欢喜,为之庆幸。倘若你为此觉得厌烦,你必须好好反省自已,尽快和老师同频共振。古人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要深信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水平,不要因为你位高权重或者你有着比孩子的老师更高的学业去质疑孩子老师的教学以及与之相关的理念和做法。更不能用非专业的思维去干扰老师的节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作业太多,负担过重,担心孩子受不了,须知你本质上不是在心痛孩子,而是在为自已怕麻烦、厌倦陪伴寻托词、找借口。没有良好的家校相融和配合,偏离老师的专业指导和引领,你的孩子是要落单的。</h3> <h3>近期有一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大致这样说:<br>“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有的花开在春天,也有的开在别的季节。当人家的花在春天开放时,你不要急,也许你家的花是在夏天开;如果到了秋天还没有开,你也不要着急跺他两脚,说不定你家的这棵是腊梅,开的会更动人。如果你的花到冬天还没开放,你也不要生气,没准你的花就是一棵铁树,铁树不开花,开花惊艳四方,且炫丽无比。真正的园丁不会在意花开的时间,只会默默耕耘,静待花开……”当听到这番看似精采的言论的时候,我足有好一阵觉得它富有哲理,心想,当我家孩子不尽人意时,凭这段言论足以成为我开脱责任的和愿谅自已的理由。</h3> <h3>但细细琢磨,发现这段美妙的话问题百出,甚至认为它具有谎言的色彩,是被诗化了的、隐着形误导人的那种“心灵鸡汤”。因为,这段话只看到了“静待花开”期而忽略了“默默耕耘”前提。</h3> <h3>静待花开,说的可不光是等待。静待花开的本意是反对拔苗助长,是指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不去过早地要孩子去做和生理发育不匹配的事情;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特性,不要试图让仙人掌变成玫瑰;当我们做好园丁该做的工作,有的花开得早,有的花开得晚,我们需要耐心地等待。</h3> <h3>静待花开是对结果的不强求,但不是过程的不作为,相反,它需要更多的作为,这个过程一点都不轻松。<br>很多时候我们会在媒体上听到一些牛娃的妈妈说她什么都没做,孩子就是完全自发地努力,我以为这恰恰说明这个妈妈的段位比较高,已经把养育孩子的根本理念内化到和吃饭一样普通,自己都觉察不到了。而这种高人层级的父母曲指可数,用万里挑一去衡量它为万花丛中一点红的低概率毫不为过。</h3> <h3>也有时候人们会拿某个山区的某个孩子考上名牌大学的传奇故事拿出来说事,总说他们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没什么文化,更不懂得育人之道,反正什么都没做,但这花却开的不是一般的好吗。其实这种小概率事件如果发生在你家里,拦也拦不住,那当然是撞大了大运。可万一不是呢,难道你愿意拿孩子的人生去下这个赌注么?!</h3> <h3>花开需要很多条件,合适的土壤,根据植物的特性浇水、施肥,有的植物需要多见太阳,有的也许不需要见太阳,有病虫害需要杀虫,需要时不时修掉多余的枝叉,还要不赶上天灾人祸,花才有可能开。我们这个城市随处可见的令人赏心阅目的诸多花园,哪一个不是经常有园丁在那里辛勤地忙碌呢?</h3> <h3>环顾周围的家庭,有的家庭喜欢社交,有的喜欢旅行,有的喜欢探险,有的喜欢艺术,有的家庭热闹一些,有的家庭安静一些......在他们的孩子身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家庭价值观的影响,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不同, 这样的土壤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成长是孩子的责任,浇水是我们的责任,都不可推卸。</h3> <h3>基于以上肤浅的见解,我得出的结论是:经营再大的事业,不如经营自已的孩子;享受再大的愉悦,不如自家有个优秀的孩子。孩子事大,重于泰山!这是家长一生不可懈怠的事业!所以,在陪孙女书,陪孙女成长这件事上,我丝豪不敢“静待花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