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年随着上海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环保力度的加大,为满足广大市民对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苏州河两岸也在整修,大部分岸段由过去的厂房仓库改造成了步行观光通道,所以经常去走走。看得多了,除了对苏州河水变清、岸添绿、楼换颜,焕发得愈发漂亮由衷地赞叹外,就是对横跨河两岸不同式样的桥梁产生了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准备,编写了这本关于苏州河桥梁的相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苏州河的大名叫吴淞江,其发源于苏州市吴江区的太湖东南端,一路向东在上海市中心的外滩流入黄浦江,上海境内为53.1公里。截止到发稿时在老市区从河口算起到外环线共有31处各类桥梁34座。这本相册的图片就是按照桥所处的位置,沿苏州河溯流而上自东向西依次编排的,并将沿岸有特色、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图片也收录了几张。还有,依照苏州河自西向东的基本流向,将其左岸方向称为北,右岸方向称为南,特此说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苏州河相关历史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看看篇尾的附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好,现在就请朋友们拨冗浏览一下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外白渡桥(一)——此桥位于苏州河河口,建成于1907年,是苏州河上第一座全钢桁梁结构的桥梁。之所以叫这个有点另类的名字并不是因为它的颜色白,有一种说法是:因其建在旁边的“外滩公园”外,当年建好后又不收通行费,人们便给它起了这个名字。外白渡桥南接外滩中山东一路,北连大名路,不仅是市中心南北交通要道,而且也是上海历史最久远、最著名的景观桥。此桥于2008年历经百年风雨移至船厂进行大修,桥身整体被巨大拖船拖离桥位的场面,成为那年人们争相目睹的一大奇观。此图片桥身背景是位于黄浦江东岸陆家嘴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和高楼大厦群。在其西侧的乍浦路桥上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外白渡桥(二)——苏州河口的黎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外白渡桥(三)——入夜后的苏州河河口与亮起景观灯的桥体。图片中浅咖啡色的大楼是上海大厦,即原来赫赫有名的百老汇。在一些纪录片中常可以看到:解放上海时,解放军战士将树在其楼顶、全市最高的一面“青天白日旗”扯下抛向地面的场景。在河口南岸向西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外白渡桥(四)——夏日夕阳下驻足河口,视野所及景染金黄。这天是阴历七月十二,也许是受到这美景的诱惑,天还没黑,大半个月亮就迫不及待地“跑”出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外白渡桥(五)——从黄浦江东岸向西拍摄的苏州河河口,近景为黄浦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外白渡桥(六)——河口。一江秋水源姑苏,东汇黄浦情意笃。河口璀璨红塔耸,金星合月祭英雄(注:金星合月是一种天文现象,通俗地说就是一个月内人们看到的一次相互离得最近的金星与月亮。红塔即人民英雄纪念塔。)。此图片是深秋季节在北外滩拍摄的苏州河河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乍浦路桥(一)——1927年将原建于1873年的木桥拆除改建为现在看到的3孔桥洞钢筋混凝土桥,呈典型的古典欧式风格,因其建于外白渡桥近旁,当年过桥也不收费,故曾被称作“二白渡桥”。乍浦路桥南连南苏州路,斜接虎丘路,北接乍浦路,是广大摄影爱好者拍摄外滩源和黄浦江对岸陆家嘴景观的最佳据点。这张图片是在外白渡桥上自东向西拍摄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乍浦路桥(二)——同一角度的夜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乍浦路桥(三)——自西向东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乍浦路桥(四)——七彩之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乍浦路桥(五)——在桥上摄影的人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四川路桥(一)——此处原是苏州河上的一个渡口,名叫“二坝郎渡口”。1923年建此桥,建筑风格与东侧的乍浦路桥相似。因桥北堍西侧建有当年中国最大的邮政局大楼,故称其为“邮政局桥”。1943年按桥两端衔接马路的名称改为现名。在电影《战上海》中人们看到的解放军战士血战苏州河的场面就在此处。自西向东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川路桥(二)——朝阳中的桥与倒影。自东向西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川路桥(三)——被黄昏彩云眷顾着的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川路桥(四)——夜色下的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河南路桥(一)——清晨短暂的静谧。1885年在这里曾建过6孔木桥,由于此处曾是从苏州河口算起的第三座摆渡码头,故名曰“三摆渡桥”。1925年改建成为欧式钢筋混凝土桥,因桥北堍旁有座“天后宫”妈祖庙,曾被称为“天后宫桥”。2006年已成为危桥的老桥被拆除,随后建了这座继承其传统风格的桥梁,不过可比原来宽大多了,因为河南路是老市区东部的交通大动脉呦。这张图片是从东向西拍摄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河南路桥(二)——清晨时分自西向东拍摄的桥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河南路桥(三)——与黄昏的约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河南路桥(四)——景观灯把桥身扮靓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山西路桥(一)——这里的清晨静悄悄……。朝阳聚焦在“科技京城”大厦楼顶,“星芒”闪耀,给人以神圣感。山西路原名叫“盆汤弄”,上世纪30年代曾在此处建了一座同名的简易木桥,后因已成为危桥,逐于1950年拆除。2007年为了配合邻旁河南路桥的改建,建造了这座一跨过河的钢结构非机动车人行桥。由东向西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西路桥(二)——江南深秋降寒霜,小桥黄昏恋暖阳。最近桥梁经过维修,喷涂了新的颜色。自西向东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6.福建路桥(一)——1885年这里曾建了一座木桥,名曰“老闸桥”。因为此处河道上曾有过一座明代海瑞(1569年,时任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来此治水期间修建的阻挡潮水倒灌的石闸,100多年后的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造成了石闸桥,故留下此名(据有关资料记载它是鸦片战争之前在苏州河上所建的第一座桥,并且也是战争前夕仅存的桥梁。)。1946年老木桥因年久损坏严重被拆除。由于这里是市中心区南北重要通道,后又相继建过两座,均因各种原因被拆除。这座是2004年重新建造的钢筋混凝土桥,而且桥栏、桥台阶都是用花岗岩修造的,非常漂亮大气。本图片是在黄昏时分其西侧的浙江路桥上拍摄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福建路桥(二)——桥身新安装了景观灯。自东向西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7.浙江路桥(一)——1906年当时的租界工部局拆了过去的老木桥,遂即建造了这座苏州河上第二座全钢桁梁结构的桥梁(另一座是外白渡桥),呈鱼腹式样。因其西侧南岸原来有一座运垃圾的码头,此桥建造得又比其西面的西藏路桥早,故人们俗称之为“老垃圾桥”。1908年桥梁建成时还铺设了电车轨道,上海由此(当然还包括其他马路与其先后脚修建的电车轨道)成为了中国最早通电车的城市之一。2015年对这座已有107岁高龄的老桥进行了移岸大修,现在已焕然一新。自西向东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浙江路桥(二)——“好鱼”知时节,……随风潜入夜。今天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喜庆的日子(2020年11月12日),轻风习习。“钢鱼”也来庆祝一下,趁着夜色亮一亮。自东向西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浙江路桥(三)——“钢鱼”亮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8.西藏路桥(一)——此处原来的桥始建于1922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因以前西藏路叫泥城路,故名曰“泥城桥”,到现在一些老人还这样称呼。当年百姓也称其为“新垃圾桥”。现在看到的这座桥是2003年仿照老桥式样重新建造的,不过要宽、长多了。由西向东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藏路桥(二)——桥梁近景(天空背景做成了流动的。)。图片中右侧即是著名的“四行仓库”,现在正在热映反映这段抗战历史的影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藏路桥(三)——四行仓库。当年这里曾是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四家银行的联合仓库,故名。1937年10月中国军队由副团长谢晋元率领在此处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被誉为“八百壮士”。图为仓库西侧至今仍遗留着累累弹痕的墙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藏路桥(四)——“我也亮一亮!”自东向西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9.乌镇路桥(一)——最早的乌镇路桥是始建于1929年的6孔木桥,二战时毁于日军炮火。1948年又建了一座,也因老旧于1999年拆除。现在看到的这座桥是2009年重新建造的。从图片上可以看出,由于这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手头富裕了,人们已经注意把桥造得漂亮了。由西向东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乌镇路桥(二)——“今天空气质量指数20……” 蓝天白云。图片由东向西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乌镇路桥(三)——黄昏时分桥上空的火烧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0.新闸桥(一)——清雍正13年(1735年)曾在这里建过一座挡潮水的石闸,且闸上铺设了可移动的木板,成了可来往通行的桥。因其下游(福建路桥处)的石闸修建在先,故称此处为“新闸”,而后所建的桥也都顺理成章地被称为了“新闸桥”。现在看到的这座一跨过河的钢桁架桥就是1999年在拆除了1916年建的钢架桥后重新修建的。也正是因为河中的这两座石闸,这附近的苏州河北岸被称为了“闸北”。此桥南接新桥路,北连大统路。自东向西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闸桥(二)——原福新面粉厂厂房。该厂位于桥西侧苏州河北岸,为荣氏家族创办。它是当年上海机制面粉工业影响最大的企业,所生产的“兵船牌”面粉很有名气。图片左下角黏贴的是镶嵌在厂房前河岸边的工厂简介金属牌照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1.成都路桥(南北高架桥)(一)——1993年为配合市中心南北高架路的建设修建此桥,其实它也是高架路的组成部分,因此并没有自己专门的名称,我是根据其在苏州河近岸南有入口、北有出口,且靠近市中心一侧南桥堍衔接成都路,人们也习惯了这么叫,所以才如此称呼的。这张图片拍摄于今年阴历8月22日,下弦月大白天悬挂在偏西的晴空里,一时间似有感悟,不谙诗词格律的我,心里竟也冒出了几句来:“弦月追日暖,半影落江寒。趋利须避害,采风发感言。”见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成都路桥(南北高架桥)(二)——彩云飞渡黄昏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成都路桥(南北高架桥)(三)——流光溢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2.恒丰路桥(一)——1903年曾在此处建过一座木桁架桥,虽说年代不算最早,结构上也没有鲜明的特色,但却有着重要的纪念意义。它是当年为抵御租界当局的侵蚀,仿效西方先进的市政管理模式,华商在苏州河上建的第一座大型建筑物,名曰“汇通桥”,又被称作“新大桥”。因桥南堍有一处外国人开办的舢板赛船总会,俗称舢板厂,老百姓亦称其为“舢板厂桥”。而后这里又相继建过三座都因各种原因拆除了。这座桥是1987年重新建造的,南连原租界地的石门二路,北接恒丰路,是老市中心偏西区域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恒丰路桥(二)——被周围高楼大厦簇拥着的桥身。这是在其东侧南北高架桥下向西拍到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恒丰路桥(三)——黄昏时分彩云下桥西景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3.昌平路桥(一)——此桥于2018年开工建设,现在尚未通车。因桥的形象设计取用了“明眸善睐”之意,故还没完工就已经被人们喻为“苏州河之眼”了。此桥南(西南侧)接昌平路,北(东北侧)连恒通路,将来一定是连接新老静安区的繁忙通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昌平路桥(二)——据工地上的人说,昌平路桥工程接近完工,这几天在测试景观灯。“哦,正是拍照的好时候!”我暗想。当晚果然将炫目的色彩、耀眼的光芒摄入了镜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昌平路桥(三)——“夜明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昌平路桥(四)——雨雾中的桥身近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4.普济路桥——此桥南(西南侧)连海防路,北(东北侧)接普济路,是为方便静安区与原闸北区之间的交通,建造的仅供行人与非机动车通行的简易桥梁。图片上看到的这座桥是2009年重新建造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5.长寿路桥(一)——这里原来有一座桥梁,二战时毁于日军炮火。此桥于1951开工建设,是解放后在苏州河上建的第一座桥梁。俗话说:“苏州河十八道弯”,这里的河道已完全变化成南北走向,其西接长寿路,东连天目西路。1996~1998年对桥身进行了拓宽改造加固,成为现在看到的样子。自南向北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寿路桥(二)——清冽冬日里的桥。午前自南向北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寿路桥(三)——夕阳彩霞。自北向南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寿路桥(四)——静安国际中心。因这里的河道为南北走向,其位于桥南侧河东岸,原是解放前朱氏家族开办的裕通面粉厂所在地。图片中门楼右侧二层红屋顶小楼就是整修一新的当年面粉厂的办公楼。现在这里则是集商贸办公、购物、休闲娱乐、精品酒楼于一体的高档商务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6.昌化路桥(一)——解放初这里曾建了一座桥,时称“归化桥”。因有人提出“归化”一词有影射少数民族之嫌,逐于1957年改为现名。图片上看到的这座是2001年重新修建的钢拱梁桥。桥右侧的建筑是正在建造着的“天安阳光商务广场”,据说当初建筑形象设计的灵感源自黄山群峰兀立的景象,但依人们看,其造型更似传说中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此桥南接昌化路,北连中潭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昌化路桥(二)——夕阳下的“空中花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7.江宁路桥(一)——1929年这里曾建了一座五孔木桥,因桥北侧有座“中央造币厂”,故称为“造币厂桥”。此桥是2011年重建的,南(东侧)接江宁路,北(西侧)连光复西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江宁路桥(二)——原造币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8.西康路桥(一)——早年这里有一座渡口,名曰“小沙渡”,1981年撤渡建桥。2011年为配合苏州河景观工程,对桥梁进行了大修改造,装修得面貌一新。此桥南(东南侧)接西康路,北(西北侧)连光复西路,为一座供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的桥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康路桥(二)——晚霞西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镇坪路桥(一)——过去这里没有桥,为解决静安、普陀两区南北交通问题,2007年修建了这座南接常德路,北连镇坪路4车道、两侧设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桥梁。自东向西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镇坪路桥(二)——夕阳西下,落日熔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镇坪路桥(三)——此桥附近苏州河北岸的景色(光复西路东新路交界处),过去这些河边“下只角”的地方旧貌换新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保成桥(一)——水光旖旎岸染秋。宝成桥过去称叶家宅路桥。1930年这里曾建过一座5孔木质人行桥,供相邻工厂职工上下班使用。后被日军炸毁,1938年修复。1971年重新建造了这座钢筋混凝土桥。因叶家宅路原名叫宝成弄,好听又吉祥,故桥建成后取了这个名字。此桥南(东南侧)接叶家宅路、与长寿路相邻,北(西北侧)与光复西路相连,是一座仅供行人与非机动车通行的桥梁。背景楼群是普陀区新修建的住宅小区,名曰“苏堤春晓”。自东(北岸)向西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保成桥(二)——自东(南岸)向西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保成桥(三)——自西(北岸)向东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1.武宁路桥——此桥是2009年重建的,因其形象酷似巴黎“亚历山大三世桥”,曾被一些媒体喻为“苏州河上最漂亮的桥”。此桥南(东南侧)、北(西北侧)两侧分别连接武宁南路与武宁路,是沪西地区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自西向东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2.曹杨路桥(一)——这里原来是渡口,后建有东、西两座桥,分别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拆除。其中东桥叫曹家渡桥,俗称三官堂桥。现在看到的桥是1976年在原东桥位置上重新建造的当时工艺最复杂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此桥南接江苏北路,北连曹杨路,是沪西地区的交通大动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曹杨路桥(二)——桥西夜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3.华政桥——此桥亦称校园桥,位于华东政法大学(原来的圣约翰大学)校园内,以连接处于苏州河两岸的校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4.凯旋路桥(一)——当年这里曾有一座沪杭铁路上的桥梁,也供行人通行,是1915年建造的钢结构桥梁。1997年在此处修建了地铁3、4号线轨交桥,并同时建造了这座并行的凯旋路桥(公路桥)。这张照片是在公路桥一侧(东侧)拍摄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凯旋路桥(二)——在轨交桥一侧(西侧)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5.中山西路三号桥——此桥位于沪西内环高架桥内侧(东侧),南接中山西路,北连中山北路,始建于1960年,1985大修后成为现状。因1930年兴建中山路时这里曾建了该路自南而北的第三座桥,故留下了这个名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6.强家角桥(一)——这里原来是渡口,河南岸曾有个叫强家角的村子,1997年建成此桥,故名。是年12月16日桥开通时,这里便成为了苏州河上最后一座停航的渡口。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座桥也成了上海经济大发展的历史见证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强家角桥(二)——小桥夜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强家角桥(三)——镶嵌在此桥东侧防汛墙上介绍苏州河桥的水泥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7.古北路桥——此地原名周家桥,曾有过一座名叫“大渡河路桥”的人行桥,2004年改建成此桥。桥梁南北走向,南起长宁区天山支路与古北路路口,北止于普陀区大渡河路光复西路路口。目前是沪西内环、中环之间的一条城市次干道,也是进出沪宁、沪杭高速公路的主要通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8.泸定路桥——此桥2010年建成通车。南起长宁区威宁路天山路路口,北止于普陀区泸定路云岭东路路口。是离沪西中环线(此桥居内侧)距离最近的桥梁(注:图片天空背景做成了流动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9.真北路桥(一)——早在1932年此处附近就建有一座木桥,名为北新泾桥。1964年拆除,同时移至现址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桥。1992年对桥梁进行了改造并改为现名。2000年配合中环高架路的建设又对桥梁进行了系统改造,形成了现在中环高架桥分两股列两侧,真北路桥夹中间三桥并行过河的景象。瞧!线路够复杂的吧!自东向西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真北路桥(二)——从东侧拍到的桥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0.祁连山南路桥——这是位于沪西中环和外环之间唯一的一座桥梁。此桥南接长宁区淞虹路,北连普陀区祁连山南路,于2007年开工建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1.外环线吴淞路桥(一)——此桥于1997年开工建设,是市外环线公路中重要一部分,由两座桥梁组成,为并联复线桥。这张图片拍的是自南向北通行的桥梁(东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外环线吴淞路桥(二)——此图为自北向南通行的桥梁(西侧)。在桥边等了10分钟,桥上的车辆始终首尾相连,硬是没有拍到清静的桥梁,如果全长99公里的外环线都这样真不得了!</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谢谢您的浏览!</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附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凝望历史的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退休前单位几处地址离苏州河都很近,仅在河口边的二层小红楼里就工作了整整十一年。正是因为与她(苏州河)接触得太多,对其爱之深哀之甚感情复杂。这里是苏州河的末梢,两岸历史性保护建筑众多,洋楼林立,又紧挨着外滩,南京东路商业街就在其南面2~3百米处,是上海最著名的风景区和商务区,漂亮时尚繁荣。然而上个世纪因严重的工业污染,河道黑臭,令人掩鼻,恰似留在美人脸上的一道伤疤,毁了容,看着心痛。不仅苏州河以及岸边曾是这二元结构的矛盾体,再留意一下河上的桥梁也是形态、风格迥异,美学水平差距明显。以前常会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探究竟的想法愈发地强烈并进而萌生了通过编写一本苏州河桥梁的相册来阅读苏州河有关历史的心思。然而想法一旦付诸实施却并不容易!从外滩苏州河口算起,一路向西到外环线共有31处各类桥梁34座,如果不将在近岸没有出入口的高架路桥和轨交桥计算在内,则有29座,分布比较远。为了拍到比较理想的照片还得要跑好几趟,其过程自是一番辛苦不说,待到深入关注这段苏州河的历史,却蓦然发觉自己无意中闯进了知识的黑洞!似盲人摸象。有关书籍没有找到,网上的资料少又比较笼统,且有出入,竟导致不知该如何下手编写这些文字。后来通过分析归纳,查阅相关历史地图进行比对,整理出自认为比较合理、可信的说法,现在还是不怕见笑壮着胆子把它写出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 朝阳下位于苏州河河口南岸的二层小红楼(左侧),即早先的划船俱乐部,图右侧是老教堂——新天安堂,这两座建筑都具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小红楼是我工作了十一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苏州河的大名叫吴淞江,其发源于苏州市吴江区的太湖瓜泾口(一说发源于该区的垂虹桥),一路向东在上海市中心的外白渡桥处流入黄浦江,全长133.4公里(一说为125公里),在上海境内为53.1公里。至于说到为什么上海人把在上海的吴淞江称作苏州河的由来,则是近代上海开埠后,初来乍到的英国人因能溯流而上到达“天堂”苏州,便给这条江起了这个俗称,上海人也已认可了这个小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是挺简单嘛?有什么犯难不好写的?”朋友们会问了。哦,可没那么简单!古吴淞江可不是现在人们看到的只有30~50米宽的小河,曾是平均宽度10余华里、出海口竟宽达20公里的浩浩荡荡的大江。南宋后由于江南人口大量增加,对吴淞江下游地域的无序围垦,阻碍了太湖泄洪通道,加之流水不畅酿成的河道自然壅塞,吴淞江逐渐演变成了涝不能排、旱无水可灌的“害河”,百姓叫苦不迭。至明代太湖下游的水旱灾害愈发严重,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当时的吴淞江在上海的河道是在如今闸北、虹口的虬江路至杨浦区北部的虬江一线。而作为出太湖东江水系中小通道的黄浦(黄浦江前身)其北端还只是通过人工开挖疏浚借道上海浦(上海浦是流入吴淞江的18条支流之一)汇入吴淞江的一条称不上是江的支流,是顺着如今的虹口港(现在的一条小河即原来的上海浦)在嘉兴路桥附近流入吴淞江的,史称此处为黄浦口。明永乐元年(1403年)户部尚书夏元吉奉敕来此地治水。当时他面对的情况是:吴淞江行洪能力已相当薄弱,很难再改变,黄浦口也已堵塞。夏元吉则博采众议另辟蹊径,征调了20万民工拓宽了黄浦,疏浚了范家浜(今外滩至杨浦区的复兴岛一线),使其上接黄浦下连南跄浦,从而浙西北和太湖上游的来水可经这条新通道从南跄浦口(有一说南跄浦口即是吴淞口,又一说是其位于吴淞口附近,已淹没在黄浦江中了。)流入长江出海。而早已波澜不兴的吴淞江则沦为一条支流在虬江口(今复兴岛运河北端)与黄跄浦交汇(现在的黄浦江)。历史上把这黄浦、吴淞江河道主从易位、吴淞口由原来是吴淞江的流入长江的河口变成为黄浦的河口的重大事件称作“黄浦夺淞”。因黄浦上下游落差较明显且水流大,长年的冲刷加上而后的多次疏浚,黄浦逐渐变宽变深,又过了2~3百年在这种自然造化和人力作用下终于演化成为“黄浦春风正怒号,扁舟一叶渡惊涛”烟波浩渺的大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朝中期,应天巡抚海瑞来沪治水。鉴于吴淞江下游已彻底丧失了行洪功能的状况,逐将其南侧的支流宋家浜即北新泾以东的一条小河疏浚拓宽,形成新的行洪河道,由现在的外滩流入黄浦江。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苏州河。另外,还在这条新拓宽河道上建造了挡潮的石闸,为100年后的清康熙年间在此处修建石闸桥奠定了基础。哦,难怪苏州河不宽,原来她的前身只是一条小河浜呀!而过去那么浩荡辉煌的吴淞江其下游在如今上海的中心区或被填平成了马路(虬江路),或落寞成为不起眼的小河沟。想到这一层,谁能不对大自然这位造物主的无穷威力充满敬畏?!不过还好,为了不让人们忘记这里曾是吴淞江的故道,给它起了个吴语“旧”的谐音又带有河道曲折形似“有角龙”含意的“虬”这个名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鸦片战争以后,国门被撞开,上海成为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而苏州河、黄浦江两岸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方便的交通,近代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一点儿都不夸张地说这里就是上海工业文明的摇篮,咱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解放后,其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当年不光在全国受欢迎的“上海货”许多是在这里生产的,更可贵的是她们为建立我国的现代工业体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人们常把黄浦江比作上海的母亲河,这里除了感情因素,从对上海发展的历史作用上讲,黄浦江完全担得起这份比喻。然而您可曾想过如这样比喻黄浦江,又该如何比喻吴淞江呢?她可曾是出太湖三条江中最大的一条(其他两条分别是其北面的娄江即现今的浏河与南面的东江,现大部已壅平。),所起的作用也最大,堪称“三姐妹”中的“老大姐”,而当年的黄浦还只是东江水系中一条不起眼的“浦”,二者不是一个辈分的。按她们的“亲缘”关系,我们应该把吴淞江(苏州河)比作大姨姥姥(北方人叫法)河、大姨婆(上海人叫法)河才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编辑这本相册拍摄了市区外环线内苏州河上的所有桥梁。从相册图片上看不知您是否有这样的感觉:河东段一些桥为古典欧式风格,与周围的洋建筑很般配(这是因为当年殖民者造桥才不管你老百姓欣赏不欣赏,贵族的高傲与矜持让他们把什么东西都做成其推崇的形态,当然也比较讲究。);一些新造的桥式样比较新颖漂亮,给人以美的感觉体验;但更多的桥则是囿于建造、改建于几十年前那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年代,更偏重于实用性,比较粗糙,缺乏艺术上的美感。这也就是造成苏州河上的桥梁形态、风格迥异,美学水平差距明显的基本历史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海因水而生,依吴淞江(苏州河)、黄浦江两水而兴。而苏州河上的许多桥梁则以年长之躯经历了“兴”这一全过程。今天她们在用深邃目光凝望自己过去岁月的同时,还会在人们不断地打造、呵护下以更健美的体态展现自己,承载上海未来蓬勃发展中的更大责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停笔,2020年11月15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