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沙家浜 泛舟芦苇荡

沈林福

<p>  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继承和发扬伟大抗战精神,中国电子器材华东有限公司的党员和职工赴红色教育基地“沙家浜”学习。▼</p> <p>  2020年11月10日公司党组织和公司工会组织公司党员和职工来到红色旅游景区——沙家浜,开展“缅怀抗日先烈,重游红色经典”活动。 (此照片为早年拍摄)▼</p> <p>  沙家浜坐落于享有天堂美誉的苏州常熟市南隅。这里南挽风光旖旎的阳澄湖,北枕波光鳞鳞的昆承湖,与十里虞山隔湖相望。此地气候宜人,地肥水美,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美称。▼</p> <p>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镇。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p><p> 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成为苏(州)、常(熟)、太(仓)游击根据地,依靠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利用阳澄湖地区天然地理条件,新四军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p> <p>  抗战时期,在芦苇荡的绿色帐蔓里,新四军战士和沙家浜人民共同谱写了一首壮丽的战斗诗篇,讴歌了军民鱼水情深共同抗日的的辉煌胜利。以此为素材创作的沪剧《芦荡火种》和由此改编的京剧《沙家浜》也家喻户晓,从而使沙家浜名闻遐迩。▼</p> <p>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展示手段,做到移步易景,把历史图片和仿真环境、实物展示与动态互动体验相结合,构建一个互动体验式的新模式,让人置身抗日江南水乡地场景,真切地了解沙家浜革命的背景和特点。</p><p>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十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由叶飞将军题写。</p><p> 可惜,近期因内部整理,纪念馆没有开放。(此照片为早年拍摄)▼</p> <p>  已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将军在沙家浜题词:“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一九三九年五月,新四军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建立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常太根据地,以及澄锡虞、嘉定、青浦根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p> <p>  景区里星星点点散落着一些独具江南韵味的村舍,古街、小桥、茶馆、荷花池、花海,行走其间,小桥流水人家”景象扑面而来。湖荡中芦苇密布,乘着摇撸船穿行在芦苇迷宫中,荡漾在湖面,微风掠过,非常惬意;遥想当年阿庆嫂与当地百姓就是将受伤的新四军藏在这样的芦苇荡中疗伤、与日军周旋。▼</p> <p>  漫步沙家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瞻仰广场,它是革命传统教育区的主体工程。瞻仰广场占地总面积1.3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720平方米,它由碑亭,照壁,柱雕,主体雕塑,煅铜浮雕等部分组成。“沙家浜亭”亭高6.6米,这是叶飞副委员长在1990年5月5日战地重游,视察沙家浜时的亲笔题词。▼</p> <p>  置身在芦苇荡之中,一幕幕当年沙家浜抗日军民鱼水情深、共同抗敌的感人事迹浮现眼前,似乎还能感受到当年阳澄湖畔芦苇荡里的革命风云。▼</p> <p>  瞻仰广场的主体群雕“军民鱼水情”,高8米,重60吨,由著名雕塑家、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叶毓山创作。主雕有5个人物,正面两位是《沙家浜》里的郭建光和阿庆嫂。后面两侧的煅铜浮雕表现的是当年新四军在江南水乡的战斗生活。(此为早年拍摄的照片)▼</p> <p>  我们在雕像前合影留念,就是要牢记:抗日战争的每一场胜利,都是生与死的考验,都是血与火的洗礼,都伴随着无数英雄儿女的奉献和牺牲。▼</p> <p>  大家深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我们在雕像前重温入党誓词、庄严宣誓,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们的遗志,传承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坚定信仰守初心,服务民生担使命,踏实做好本职工作,推动公司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公司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p> <p>  经过景区里的一个戏台,适逢正在上演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几个折子戏。▼</p> <p>  大家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非常愉悦地聆听这些经典的唱段。▼</p> <p>▼</p> <p>  戏台上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角色纷纷登台亮相: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当然少不了胡传奎和刁德一。▼</p> <p>▼</p> <p>  轮到“智斗”上演了,熟悉的唱腔、精彩的唱词太吸引我们了!▼</p> <p>  “智斗”这场戏,是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三人的对唱,真是太精彩了!许多人对“智斗”的一场戏中的台词与唱腔也记忆深刻,时至今日还能哼唱几句,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大多能摇头晃脑地大段大段唱上几曲!▼</p> <p>  这段戏最为脍炙人口,讲述了阿庆嫂为了掩护当时藏在芦苇荡里的新四军伤兵员,避免遭受国民党反动的加害,她沉着冷静、不卑不亢,巧妙应对刁德一和胡传奎的询问,机智地与刁德一周旋,最终化险为夷,从而为新四军伤员的转移赢得了时间。▼</p> <p>  乘坐摇橹船感受“红色沙家浜,烽火芦苇荡”,在芦苇荡中实地体验和浏览,再次寻觅当年沙家浜乡亲们如何以芦苇荡为依托,和日本鬼子周旋,掩护新四军三十六名伤病员的故事。▼</p> <p>  乘船穿行在芦苇迷宫之中,荡漾在湖面之上,微风拂面,仿佛见到了当年阿庆嫂和当地百姓将新四军伤员隐藏在这样的芦苇荡中疗伤、与日军周旋的场景。▼</p> <p>  上了船,穿上别致的蓝印花布的救生衣,身体随着船的晃动渐渐进入芦苇深处。沙家浜境内河港纵横,芦苇葱郁,绿野遍布,岸柳成行,目之所及满是散落在骨子里的轻松惬意,尽现一派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光。 ▼</p> <p>  船娘有时也会唱几句”杨柳青小调“之类的小曲,很有韵味也很合时宜。蓝天白云下,我们徜徉在曲曲弯弯的河叉里,感受到芦苇荡从身边经过的轻松和惬意,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革命先烈当年就在这里与日寇浴血奋战的艰难岁月,甚至付出了鲜血与生命!▼</p> <p>  金基民同志有感而发,赋诗一首,诗云:泛舟芦苇荡,漫步沙家浜。缅怀先烈志,追寻旧战场。眼前硝烟散,胸中烽火燃。开创新时代,奋发更向上。▼</p> <p>▼</p> <p>▼</p> <p>  沙家浜的一砖一瓦,一楼一台,一亭一阁都装扮的灵秀俊逸,有着江南水乡的风韵多姿与浪漫多情。更为人津津乐道的的是电视剧《沙家浜》也是在此拍摄,至今在景区中仍能看到剧中的实战场景。</p><p> 你看,他们俩人正在品味“春来茶馆”的七星灶!▼</p> <p>  通过参观游览,印象中的沙家浜,逐渐清晰、丰满起来,渐渐变成了真实的阿庆嫂和沙奶奶的故乡,芦苇荡又显现出新四军英勇杀敌的抗日战场。▼</p> <p>  大家表示一定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继续把无数先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以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以“主人翁”精神众志成城推动华东器材高质量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