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来的中药铺子

Taxue

<p>  七十年代初,刘国来的中药铺子从万石大队一楼搬到了招呼站对面的小吃部里,小吃部属万石大队的资产,是一栋三间搭一隅的砖瓦房,中药铺就设在附隅的角落里。那时候公家的建筑风格都差不多,万石大队、万石供销分社、万石小吃部建筑结构都是如此,从风水的角度上看是有稳固正房与招财进宝之意。</p> <p>  刘国来是一位赤脚医生,年青时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向组织上写申请,大队派他到萍乡卫校去进修,三月速成归来,穿上白大褂,成了万石大队有为的年轻医生,虽然他右脚有些残疾,走路有些颠簸,但在当地暗恋他的女青年却有不少。</p> <p>  原先药柜铺子结构和现在的药房差不多,木板搭建方格,桐油土漆刷面。药柜的每个方格里有个抽屉,抽屉里面有十几个小方格,每个小方格里装着不同品种的药材,抽屉面板上张贴着用毛笔写的药品名标签。我们的老祖宗确实了不起,几千个中草药品种的寒热温凉、辛酸甘苦,四气五味,各有所司,竟然了解得如此清楚。几个品种一搭配,就成了治病救人的良药。</p> <p>  学成归来的刘国来当时哪里记得住这么多中药材的品性,柜台上一本厚厚的《赤脚医生手册》成了他治病救人的指南。小病小痛找国来,至于他解决不了的,他也会初步处理后叮嘱家属将病人送到镇上的卫生院去,在当时医疗资源相当匮乏的年代,村里的赤脚医生成了当地百姓的保护神。</p> <p>  刘国来是个好人,体格微胖,脾气也好。我小时候最怕打针,一听到他拿镊子触碰铝盒的声音就开始紧张,他话语不多,不喜欢开玩笑,好在他面善,一看到他那胖嘟嘟微笑的脸,心里紧张的程度会好一些。其实打针的时候你越放松越感觉不到疼痛,等感觉到痛的时候已经打完了,如果你紧张,就会造成肌肉局部痉挛,针扎进去就开始痛,一直要痛好久才能退去。刘医生天性温和,动作有些笨拙,打针时慢慢进,拔针头慢慢出,那种感觉让你一辈子都忘不了。特别是队里头有些模样的女青年来找他打针,年轻的刘国来紧张害羞的性子表现得更加明显一些。</p> <p>  小时候身体不好,有点感冒就咳嗽,妈妈经常背着我去他诊所看病,清楚地记得刘医生给我看病时的情景,他把脉的时候都会轻轻地闭上眼睛,下巴稍微往左上角仰,两根有肉的手指在我脉博上微微颤动,空气凝固到只剩下自己的心跳,真怕他会睡着去。我的咳嗽反复了好几年,后来从城里二二六队下来探矿的老中医告诉妈妈一个治疗咳嗽的偏方:百合、川贝,冰糖蒸雪梨有特效,使用这个偏方吃了一段时间,咳嗽竟然好了,至今也没落下病根。</p> <p>  中药品种繁多,分布地域广,均来自于广阔的大自然。为了解决药材的不足,刘医生亲自炮制常见的药材,像苦楝子、黄精、灯芯草、半枝莲等。小的时候我对药材也感兴趣,妈妈煎药后药渣里的熟地、党参、山药都是我和妹妹争着想吃的好东西。我还将上山釆挖到的矢冬瓜根切成片,用石灰水浸泡两日,然后捞出晒干,卖到他的药店里,我记得最多一次还卖了五毛钱。</p> <p>  刘国来文化程度不高,他到处拜师学艺,加上他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他的医术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一些常见的小毛病他都能轻松解决。他为人和善,给百姓看病,也只收成本钱,遇到残疾人、五保户看病甚至不收钱,附近的老百姓治病都会去找他。96年,村里来了个省中医院毕业的高材生在万石开了一个诊所,由于生意不好,也只好草草收了场。</p> <p>  以前的农村,小病小痛一般都不会上医院,每家每户都懂得几样草药的习性:口腔上火用鱼醒草、蛤蟆藤煮水;感冒发烧用香耳草,淡竹叶泡茶。加上自身特有的抵抗力,一般喝上几天就好了。实在要省事就去他诊所买上几粒SMZ,或者是打上一支退烧针,那时候的人根本没有现代人这么金贵。</p> <p>  如今老百姓生活条件好了,家家户户享受着农村医保,有些不适,就往县城的医院跑,三、五天住院下来,耽误了做工不说,还得花费一、两千元,扣除医保费用,自己还得搭上三、五百,但心里落得个踏实。在这个西药充斥着市场的时代,传统的中药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刘国来的中药铺子也难逃厄运,他只好将铺子搬回到家里,靠他多年的医术继续维持着生计。</p><p> 几十年来,刘医生无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只要百姓有需要,哪里就有他肩背十字药箱,身穿白大褂,一瘸一拐的身影。他为治好百姓疾病而骄傲,也为自己无力回天而惋惜,他不是神,只是治病救人的平凡人,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没日没夜的劳累和奔波,七十多岁的他得了不治之症,终于倒下了,他的儿子从医学专业学成归来,接过了国来的中药铺子,继续坚守在万石这片土地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