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胜的美篇~写信收信的年代~乡村乡土的记忆。

廣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现在社会己经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相互间的联系拿起手机纵使海角天涯也可瞬间网上交谈网上见面。这在几十年前人的思维上是不可想象的,那时虽然有了电话、电报,但怎可与智能手机相比,那时人与人之间的通讯联系方式还主要是依赖写信,在岁月的长河里,写信收信的年代己经相当遥远了。</b></p><p class="ql-block"><br></p> <p><b style="font-size: 22px;">  说起我写的第一封信,那还是五十七年前1963年与現时相仿的初冬季节里,记得当时我上小学四年级,在初学作文的日子里,经常受到老师高分与表扬,心中自然小有得意。回到家中想张扬,但看到一位位优秀的哥姐,我那点小成绩着实上不得桌面拿不出手,小有挫败感。但我还是总想找个机会展示一下自已的作文能力,总想希望得到哥姐的认可,那该是多么开心荣耀的事情呀。</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机缘巧合的一天来到了,河北冀州老家的荣枝姨给我家寄来了红枣,母亲正叼念着要给她回信。我闻风</b></p><p><b style="font-size: 22px;">而动,马上自报奋勇接茬搭话,欲揽下写信的差事。母亲惊奇疑惑地问我:你行吗?我笑了笑认真地点了点头说:行。母亲看着我这个还从来没有入过她老人家法眼的七子,听着我那不知从哪来的底气、勇气、自信</b></p><p><b style="font-size: 22px;">坚定的口气,竟然点头同意了我的请求。我心花怒放,又不敢显露,急忙溜入北屋桌前润稿去了。</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哥姐的字、文都很优秀,本来家中与老家的书信往来,都是由她们执笔,轮不到我这个老七。面对着这次努力争取来的写信权我很珍惜,暗下决心一定要写好。我自幼成文的习惯是,一旦思维成形,便会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很快写下去。这种习惯不好,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满腹经纶提笔就来的假象。</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在我的理解中写信与作文一样,要有主题、有内容、有顺序,文章要语句简练明了,文字干净,表意清楚亲切。我写这封家书主要是通过写信,表达感谢,联络亲情。捋清了脉络,於是我便按着这个思路写了下去。</b></p><p><br></p><p><br></p> <p><b style="font-size: 22px;">  我父母重情谊很念旧,自一九四一年薄家离开河北冀州几十年里,虽不曾返乡,但从未间断同乡亲的联系。哪管是在我们生活及其艰难的三年困难时期,也总忘不了尽自家的绵薄之力寄钱接济亲邻。街坊亲邻也因此时常地给我们邮寄来一些小豆、小米、绿豆、花生、红枣等一些土特产,联络着彼此的掛念、亲情。我母亲每每接到这些邮来的东西,都显得异常兴奋,仿佛又回到了家乡见到了亲邻。</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夏日夜晚,我们常常拿着凉席铺在楼前空地,团坐在上面仰望穹空;眨眼的星星,悠悠的云朵,弯弯的月亮,伴着微微的习风,听母亲给我们讲一些“老家的故事”。其中讲得最多,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枣了。我的老家是枣乡,枣的品种多,样式全是一大特色。我老家至今还有一片属於薄家的枣林,有十几间房基大,种满了各色的枣…甜枣、脆枣、马奶枣,大枣、小枣、无核枣,青枣、红枣、酸甜枣。妈妈深情回忆地讲述,我们仰脸倾听着。妈妈说:在家乡的日子里,春天常闹饥荒,家家没粮,揭不开锅,那是要饿死人的。於是这时家家便把头年从树上打下来放到缸里的枣拿出来,碾成面,掺粮掺菜渡饥荒…家乡的红枣啊,救活过多少的人命呀!妈妈深情地叹息着。就是用这种回味,表达着对枣,枣树、枣林,深深的感情。进而影响着我们对故乡,对枣、枣树、枣林的眷恋。</b></p><p><br></p><p><br></p><p><br></p> <p><b style="font-size: 22px;">  就这样我一面思索着,手中的笔便在洁白纸面上刷地地快速移动了起来…家乡的红枣,枣树、枣树林,亲邻憨厚真诚的笑脸,相互地亲近着,感动着…似一幕幕电影在我脑海中飞闪,我奋力地扑捉着、记录着。没用多久一篇五六百字的家书写罢。</b></p><p><b style="font-size: 22px;"> 从收到礼物的感谢,联系到多年书信礼物相通的情谊思念,从收到礼物,睹物思亲,想到了家乡的红枣、枣树、枣树林,仿佛又闻到了枣香,回到了家乡。打枣、碾面,食之有味的时光…最后送上了感念与祝福。当时书写的感觉很爽,扬扬洒洒,行文流畅。我拿着写好的家书回到南屋念给母亲听,母亲听着听着越听越认真,若有所思的脸上慢慢地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很好!很好!没想到一封信让你写得这么全面生动!贴上邮票发走吧!得令,我兴高采烈的离去。</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在家书发出的日子里,我一直在忐忑不安地期盼着回信,一天我终于收到了来自老家河北冀州三里庄的信件,信里充满了荣枝姨对我母亲的思念,对以往相处时的怀念。并提及被这封家书的感动,信中对我夸赞有加,并说任谁也没想到一个只念了四年书的小学生竞能写出这么长,这么好的信来,了不得呀!薄家出人才…我念给了母亲听,母亲喜欢的乐不拢嘴。</b></p><p><b style="font-size: 22px;"> 老家荣枝姨发来的这封信我很珍惜,於是便收藏了起来,几十年来几次搬家都未舍弃,至今仍靜静地躺在我的床箱里。这就是我发出收到的第一封信件,尽管是家书但因是我执笔,我深藏纪念。</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无奈的是当年我写家书只得到了母亲的信任和赏识,并没有引起哥姐的关注,但当时我己经很满足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成了母亲的御用文书,专为母亲写家书。</b></p><p><br></p><p><br></p> <p><b style="font-size: 22px;">  再其后的日子里我大哥曾返家乡受到了亲邻们的热情招待,并实地看到了家乡亲邻帮助照看了几十年的祖屋、枣林。我大姐有生之年为我们编撰的《薄氏家史》里,“枣树林”独立成章。远在大洋彼岸的二叔也为此特意写了一篇回忆家乡枣林的文章…</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我渐渐地意识到;枣、枣树、枣林,已经深深地植根於我们那个年代人的心里,那是离乡多年游子对老家枣乡深深的眷恋。</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