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的故事(一)

立言

<p>嘉善广播器材𠂆旧址</p> <p>  五月的和风,拨动着思念的心弦。金色的阳光,带来了火热的激情。东方大厦迎宾厅里,荡漾着欢声笑语。我端祥着一张张曾经熟悉的脸庞,在脑海里翻阅着三十多年前留下的相册,回放那共事岁月摄录的影像。我们曾经奋斗过,广播器材厂有她曾经的辉煌。我们曾经快乐过,青春的芳华是多么美好。我们曾经悲哀过,社会的变迁使我们视为衣食父母的工厂不复存在。我们曾经伤心过,昔日的同事和朋友,从此各奔东西。人说酒越陈越馥醇,人越老越看重情谊。我总会想起过去岁月同甘共苦的同路人!一天的聚会是那么的短暂,彼此之间的话语还来不及细说。但今日已不是那个年代,在微信群里就象在家里一样。每当我收到你发来的信息,仿佛你就在我的身旁,总让我感到你呼吸时那暖暖的气息。同事们和朋友们,殊不知我们天天在一起,去迎接美好的明天。</p> <p>【从广播说起】自从宇宙大爆炸开始,整个宇宙就笼罩在电磁波中。但发现电磁波的存在,却是近代的事了。赫兹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它,物理界将振荡频率以赫兹作单位,以纪念他的伟大发明。俄国青年波波夫敏锐地感到电磁波可以用作传播的载体,发明了无线通信技术。当今你听广播,看电视,玩手机,要感谢这二位科学家卓越的贡献。我小时候家里有一台电子管收音机,但坏了。要修复它,肯定要化好多钱。当时家里巳经衰落,六个伢儿的生存负担颇重。而电子管收音机是时髦货,是富裕人家的家俬。里面的电子元件全是洋货,配件很难搞到。所以这台收音机一直未能发声。中国战乱频频,工业落后,很多东西的名称打头加上洋字,如洋火、洋油、洋枪、洋布、洋机、洋伞、洋肥皂……这台收音机里最核心的部件是电子真空管,通过灯丝加热阴极发射电子,栅极控制电子,阳极获得电子而工作。但当时生产电子管当属高科技行业,价格当然不菲。810千赫(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天天在广播,渴望收听广播的人们支起了一字形和蛛网状的天线,收集微弱的电波,用一颗硅晶体矿石作检波,一根细针鼓捣着矿石表面的灵敏点,希望耳机里传出广播的声音。调节电台是用可变电容来实现。这就是矿石收音机呀!我大哥就制作了这么一台,还订了【广播节目报】。最吸引我的节目是电影剪辑,当然是录音。若干年后,有了晶体二极管,价格要二、三块钱,而当初一般人的工资只有二、三十块钱。现在是多媒体,当初听听无线电广播,也很幸福,广播的魅力啊。</p> <p>【迷人的半导体】在杭州美丽的西湖边上,一阵悦耳的音乐随风传来。我循声走去,看见一对老外情侣,坐在湖边靠椅上,音乐就是从那小巧玲珑、四四方方的收音机里传来。这就是极为罕见的半导体收音机。路过的人们,不时投以羡慕的眼神。后来商店有售,价格近五佰元一台,相当一个普通职工一年的工资。初中毕业我来到嘉善务农,辛苦的劳作之余却是枯燥的空闲。于是我们几个男知青开始制作半导体单管机,就是再生式和来复式收音机。再生式是通过对高频信号进行二次放大以提高灵敏度,来复式将低频信号回输再放大。一个三极管干了二份工作,提高了性能节约了成本。要知道,当时一只三极管价格三、四元钱,J级管要近十元钱,用𣎴起啊!倘若一不小心管子击穿,要难过半天。大家都是从牙缝里省下钱来买电子元件,一只100微法电容,要化一块多,嘉善电声厂的小喇叭(扬声器),要四块多,还买不到。但大家如醉如痴,一如既往。以后我自己设计电路和电路板,制作了一台如手掌大小的四管机,能不开心吗?</p> <p>【生产队的电视机】嘉善地处江南水乡,但这里的农民曾经饱受血吸虫病的祸害,体质普遍较差。征兵时,整个大队只有二人合格,我是其中之一。后因为家庭背景未能入伍报效国家。生产队田多人少,以粮为纲又种二熟制、三熟制(二季稻加一季麦)。农民的田间劳作,是何等的辛苦。但这并不因此没有他们的文化交流和娱乐享受。一到大队放露天电影,不管是天寒地冻还是酷暑炎热,四面八方的人都会聚集起来,整个操场,总是黑压压的一片。不知哪个生产队率先买了台电视机,轰动了整个大队。生产队叫我带上一个人去义乌购买。义乌苏溪是一个小镇,电视机厂规模不大,厂房也普通,却是全省第一家生产电视机的厂家,生产的红旗牌电子管黑白电视机是响当当的名牌,我很惊讶又佩服。我们拿出用稻谷换来的钱,抬回了沉重的电视机乘火车赶回嘉善。生产队安排木匠赶制电视机柜,安放在仓库里,平时锁上翻板,並指定人员开启。我按说明书支起定向接收天线,准备就绪。仓库里早已摆满了各种凳椅,有拔秧凳、长条凳、骨牌凳、竹椅……天黑时,仓库已挤得满满。当上海电视台的节目一出来,人们兴奋极了,完全忘记了白天劳作的辛苦。当刮风下雨信号不好,屏幕雪花点点,人们是一脸的无奈,只得迈开双腿,拖着疲惫的身体,消失在黑暗之中……。</p> <p>【广播器材厂的兴衰】七十年代末,知识青年大回城。城桥的杭州知青来嘉善时,是一大群排看队经东门老街浩浩荡荡地走到乡下,而此时是一个接一个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嘉善。我因为和生产队的妇女队长成了家,政策规定不能回杭州。我在城桥小学已教了十年书,想转为公办教师也算子承父母之业,我也热爱教育事业。一日去了县教育局,找了叶局长,谈了我的诉求。局长客气地说:我有那么多教师的子女要在系统内安排就业,你想想?我一听就明白了。回家后掏笔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信,反映我的情况,寻求帮助,希望能有一线光明,但泥牛过海无消息。我终于到该去的地方一一罗星建筑社,属乡镇企业。我的工作是工程预结算和工程设计。我既不是木工,也不是泥瓦匠,从未干过建筑。只在幼童时玩过搭积木造房子。搭积木可以推倒重来,这回是真造房子。我马上去了趟杭州,在官巷口新华书店买了好几本建筑学的大学教科书,决心干好这份工作。一天,我的石姓师傅告诉我:广播站在招工,你喜欢无线电何不去了解一下?后来我报了名,经考试得了个第一。袁厂长叫我马上报到,组建装配生产线。我跨进了嘉善第一家电子整机厂一一嘉善广播器材厂的大门,从事我爱好的电子行业。工厂是由广播站办的,但相对独立。当时叫全民办集体,旨在解决文革后的就业矛盾。县里有了生产收音机的厂家,也是一件新鲜事,因家家户户都想有台收音机。我们产的金猴牌收音机,是在无锡产的咏梅牌收音机的电路基础上,增加了220v交流整流稳压电路,故称交直流两用台式收音机。二用是一大优点,台式美观,喇叭大声质好,价格便宜,所以很受普通百姓青睐,特别是广大农村。我是装配车间的主任,车间里都是豆蔻年华的姑娘和朝气蓬勃的小伙子,我三十岁了也算是他们的大哥哥了。年青人在一起总是开开心心的。由于新办厂,基础差,修理故障机的任务很重。我经常和检修工义务加班工作,现在回想起来,我剥夺了劳动者休息的权利,违反了按劳取酬的常理,深感歉意。在袁厂长的领导下,全厂职工共同努力,终于有了丰硕的成果。一年厂利润达到四十多万元。真的惊人!那年代,我们都把厂视作衣食父母,指盼它不断发展壮大。不少年青人在工作的同时,还收获了爱情,希望有了爱巢,过上甜美的生活。然而,我们民族那个劣根性,总是同宗相斗,同室操戈,以致社会动荡,企业溃散。嘉善广播器材厂终于走到了尽头。我望着生产流水线上一支支冰冷的电烙铁,它们静静地躺在支架上,感慨万千。它们曾经象我们的心房一样火热,为我们熔化了各种困难,创造了骄人的业绩。别了!嘉善广播器材厂。再见!同事们。(全文完)</p> <p>【编后语】岁月如梭,昔日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今日都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但过去的日子,却深刻在脑子里,抹不去,丢不掉。谨以此文制作美篇奉献给昔日同甘共苦的同事们。不妥之处,望指正。</p> <p>再聚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