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心

文化苦旅

<p>  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虽然这个幸运夹杂了太多的挫折、纠结、失败还有痛苦,来得并不容易。</p> <p>  小时候总是说“自己是个爱在文字上做梦的女孩”,爱好写日记,一直坚持到大学,甚至毕业后也时常记录;爱好写作文,从第一篇《老师的眼睛》成为范文,一直到高中热衷办文学社,从普通社员到副社长,发表各种文章,记忆犹新的是《画一扇窗,给自己》《失水的鱼》《星梦凝水》等,上大学不管不顾选择了“汉语言文学”,最先报名参加“百名记者团”,在校园里拿着小本子在喷泉下拉着路人采访,再记录再发表,再到广播站广播,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毕业了也是从事语文教育,最大的爱好的是“把自己对文字的爱传给孩子们”,也有坚持写新闻、写随笔、甚至写小说,发表了许多文字,实现了自己想写一个小传记的梦想,甚至被摘录到学习强国的《党建引领促发展,产业扶贫聚人心》,也曾小小骄傲一番。</p><p> 如今依然从事文字工作,虽然努力做个“搬运工”,抑或是“打字员”,但很多时候焦头烂额、绞尽脑汁也构思不出来一个字,边学边写,边写边学,也戏谑自己说自己是“邯郸学步”,这类文章没学会,自己最爱的随笔也因为这个那个的稍有搁置,从天天写到一周写一次,到一个月甚至两个月,好在自己还很喜欢,还能写出来就是幸运吧!争取闲暇时间继续自己的百家号“初见小鹤”和美篇“文化苦旅”,当初起这两个名字,一个是对奶奶的怀念,和自己写字的情怀,曾不顾一切喜欢过余秋雨,等到老了的时候能够细细回忆,也是自己感情的一种抒发。</p> <p>  还是喜欢看书。现在细细想来,自己读书最多的时候竟然是小学和初中,那时候看到什么书都是求知如渴,偷偷看爸爸的《半月谈》《平凡的世界》,还有姑姑们的杂志、《羊的门》《红与黑》《呼啸山庄》……只要是带字的被我发现,就一定是一读尽兴,但是并没有学着精读,进行摘抄和反思。大学里坚持每天至少上三个半小时的晚自习,读完了川端康成和村上春树,甚至曾国藩的《家书》,读了一遍又一遍,写了许多的读后感,毕业论文也是《用弗洛伊德的精神解析法解析&lt;呼啸山庄&gt;中的人物形象》,自己手写了一万多字再打印出来,还获得了毕业论文一等奖。毕业后也在不间断地看书,虽然看的慢,但是习惯于看一套书认识一个人,再整体的读莫言、三毛、龙应台、张爱玲……还是喜欢书拿在手里的感觉,很厚重很踏实,当自己的焦虑到无法释怀的时候,唯有读书能让我安静下来。这一年多,工作家庭、家庭工作,忙的像陀螺,看的也少了,脾气也变坏了,很多时候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就是没有读书的缘故吧!无论如何,还是得坚持读书,有属于自己的书柜可以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是多么幸福啊!</p> <p>  竟然爱上了写字。小时候被父母逼迫着写,总是盼望着长大,不用练字了。初中了参加书法练字班,大学里在宣传部,写海报的时候,毛笔字派上了用场。毕业了以后,也曾买了好多宣纸,练练字修身养性,无奈字已成型,也写的不好,才无比后悔当初没有听父母的话,小时候练字不够认真。</p><p> 如今想摆个摊,能够练练字,仿佛也成了难事,也许“忙”是自找的借口吧!</p> <p>  也曾经为读书和写字失去很多,因为写作分去了太多的精力导致成绩下降,没能上一个好大学、因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忽视了结交知心的机会,失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因为不好的读书习惯看电脑太多导致眼睛近视的厉害、因为喜欢语文放弃了大家都认为很好的职业……不过,无论如何艰难,总算是坚持了下来。如今探寻一下内心,能够读读书写写字,并从事此职业还能温饱,还是觉得幸运。伊壁鸠鲁说:“莫因渴望你没有的,而错过你已拥有的;要知道,你现在拥有的,也曾是你渴望的。”所以,不要计较曾经失去过什么,就好好把握现在吧!</p><p> 无论岁月变幻,唯愿初心依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