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力量——大英帝国是怎样炼成的?

山水情怀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i>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这个国家内部力量的外延。从1588年打败“无敌舰队”到1688年“光荣革命”,在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人一边韬光养晦、舔舐内战的伤口;一边制度创新、加入欧洲竞争。经过百年积蓄,注定释放前所未有的能量,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睥睨天下、傲视全球的“日不落帝国”。</i></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i> ——题记</i></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英国议会大厦!</i></b></p> <p>1603年3月24日,执政四十四年的伊丽莎白女王去世,享年71岁。由于伊丽莎白没有子嗣,英国王位的继承权宿命般地落在了女王表姐的儿子、苏格兰国王詹姆斯身上,詹姆斯继位后称为詹姆斯一世,建立斯图亚特王朝。</p><p><br></p><p>詹姆斯虽然信奉新教,但他完全不具备伊丽莎白女王的能力和魅力,却热衷于鼓吹“君权神授”、王权至上的思想,一心恢复君主专制,导致英国民众和议会的强烈不满,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正在一路上升高歌猛进的英国就此中断了“大国崛起”的梦想,开始陷入了近百年的动荡和内战。</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伊丽莎白之后继位的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i></b></p> <p>1625年詹姆斯去世,他的次子查理一世继位,25岁都查理年轻气盛,渴望建功立业,为巩固自己的权力,他一边迎娶了法王路易十三的妹妹、忠实的天主教徒玛丽亚为妻,一边不顾众人反对出兵参加欧洲的“三十年战争”,致使英国国库枯竭、财政危机。当查理试图强迫议会提高税收时,遭到议会的坚决拒绝,一怒之下查理解散议会,并逮捕了9名议员,实行专制统治。</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英国国王查理一世!</i></b></p> <p>1640年随着苏格兰起义的爆发,查理又需要重金打仗,被迫重开停摆了11年的议会。议员们不仅不支持他开征新税,反而提出更多责难,要求限制王权。查理再次解散议会,双方矛盾势同水火,英国内战一触即发。</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查理一世的妻子玛丽亚是法王路易十三的妹妹、忠实的天主教徒!</i></b></p> <p>在数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王权和民权之间的抗争始终是英国政治的主线,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抗争,英国才从混沌愚昧的中世纪觉醒,一步步走进现代文明的门槛。英国的国王和议会就是一对永远的冤家,国王认为王权至上,而议会认为民意不可违。直到1215年签署《大宪章》,双方妥协形成两大原则:“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也就是说法律高于国王,国王必须遵守议会制定的法律。</p><p><br></p><p>也许有人会说,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好像都很独裁,并没有受到议会的约束。对,那是因为国王拥有崇高的威望,民众信任,议会支持的结果。而到了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国王的声誉和威望早已荡然无存,查理一再违背民意,公然无视《大宪章》原则,使矛盾越来越大,对立情绪越发尖锐。1642年查理主动退出伦敦,在英国北部城市诺丁汉建立大本营,竖起王旗,正式宣布讨伐议会的叛乱分子,英国内战就此爆发。</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荷兰著名画家凡代克笔下的查理画像,查理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处死的英国国王!</i></b></p> <p>英国内战也称为“清教徒革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王权的一次终极较量,对英国今后的走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p><p><br></p><p>简单地说,英国内战伊始,王军节节胜利,伦敦城险些被攻破。克伦威尔脱颖而出,才扭转了议会军的败局。克伦威尔组建的“新模范军”信念坚定、纪律严明,在内斯比之战中歼灭王军主力,并俘虏了国王查理一世。1649年克伦威尔成立特别法庭,以暴君、叛徒和国家公敌的罪名判处查理死刑,查理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公开处死的国王,克伦威尔随后宣布建立英吉利共和国。</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克伦威尔画像!</i></b></p> <p>在英国历史上,克伦威尔绝对是头号强人。英国内战尚未平息,他便披挂上阵,跨海镇压爱尔兰的反抗;爱尔兰还没搞定,他又率军讨伐苏格兰,迫使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逃往法国。此时,他的军队所向无敌,他的名字光耀四方,他的国家傲视全欧……在威望达到巅峰的同时,野心也急剧膨胀,克伦威尔自诩为“护国公”,实行军事独裁,以武力冲击议会,挨个臭骂议员并宣布议会解散,俨然成了一个不戴皇冠的“国王”。所幸他于1658年因病去世,只存在五年的共和国也随即瓦解。</p> <p>克伦威尔的继承人小克伦威尔既没有军功又不能服众,无力控制混乱的局面,议会决定请出逃往法国的查理二世继承王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继位后恢复了议会,解散了军队,发布“大赦令”,赦免了绝大多数反对派,基本上以妥协和宽容稳定了局势。唯有杀父之仇不能饶恕,克伦威尔的遗体被挖出斩首示众,头颅流落民间,直到300年后才被他的母校剑桥大学收回安葬。</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克伦威尔武力冲击议会!</i></b></p> <p>克伦威尔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称他为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对他用武力镇压王党叛乱,处死国王查理,建立共和国的功绩推崇备至。也有人称他是不戴王冠的独裁者,一个地地道道的暴君。客观地说:他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他为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制度做出了一定贡献;他在执政时期就没有得到多数人喜爱,死后一度被污名化;他赞成共和制的形式,却反对共和制政体;他的塑像遍布英国各地,但他的尸骨至今无处安息。</p> <p>克伦威尔的改革在王朝复辟之后基本被废除,但改革的核心部分却被一百年之后大洋彼岸的美国继承并发扬光大。美国人称他为虔诚的清教徒,誓死反抗暴君的领袖,废除议会至上、建立成文宪法的先驱,与美国国会原则相吻合的两院制、建立强大的海陆军、在全球范围推行英国秩序的思想和行为,简直与当代美国的国家战略如出一辙。看来,克伦威尔的气质更适合美国而不是英国,也许他真的应该移民北美(克伦威尔的亲密战友、马萨诸塞州总督曾劝说他移民北美,他自己也有此计划,后因战事和公务繁忙而搁置),做出另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克伦威尔雕塑!</i></b></p> <p>克伦威尔之后的查理二世是个圆滑老道、温和亲民的国王,他热衷于赛马、钓鱼,情妇无数,有14个私生子,被称为“快活王”。唯有对自己的宗教信仰,查理秘而不宣。因为此时的天主教已经失去民心,反天主教的思潮和行为成了凝聚自我认同和爱国主义的符号和纽带。查理小心翼翼地隐瞒了自己的宗教倾向,就是希望能得到多数民众的喜爱和认可。当他与议会矛盾激化的时候,常常以“我不喜欢再一次出国旅行”自我嘲讽、化解危机。可以说英国人与国王的关系就像夫妻一样,不离不弃又相爱相杀,英国皇室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和历史记忆有着旺盛的生命力。</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英国国王查理二世!</i></b></p> <p>因查理二世没有合法子嗣,他的弟弟、信奉天主教的约克公爵顺理成章地成为王位第一顺序继承人,而让一个天主教徒继承王位,在英国大多数人看来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事。于是议会提出《排斥法案》,试图通过立法阻止约克公爵继位的可能性。被惹怒的查理宣布解散议会,由此引发了两派议员的分裂和对立,主张排斥约克公爵的被称为“辉格党”,反对排斥的叫做“托利党”,自此之后,两党在议会中坚守各自的政治原则,成为英国政治的传统和景观,一直延续至今。</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詹姆斯二世画像!</i></b></p> <p>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由于此前的《排斥法案》没有机会通过,约克公爵顺利继位,称为詹姆士二世。没有人能抵挡权力的诱惑,爬上国王宝座的詹姆斯同样不甘心受到议会的约束,一上台便强化王权,推行君主专制,疯狂镇压新教徒,大力提拔天主教徒担任军政要职。</p><p><br></p><p>詹姆斯的行为引起了举国上下的愤怒和担忧,一场颠覆性的危机就在眼前。七位有名望的贵族写信给荷兰执政威廉,请求他率军前来英国,帮助英国人捍卫自由。</p><p><br></p><p>为什么选择威廉呢?因为威廉的妻子是詹姆斯的长女,威廉夫妇都是新教徒,如果他们共同执政,既保障了王权的平稳过渡,又延续了英国王室的血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想再以社会动乱为代价,使英国陷入一场新的内战危机。妥协,再一次挽救了英国。</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i></b></p> <p>1688年12月,英国爆发“光荣革命”。荷兰执政威廉率军登陆英国,一路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詹姆斯意识到自己众叛亲离,逃往法国。议会宣布詹姆斯退位,威廉和玛丽共同执政,史称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光荣革命”实际上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一次非暴力宫廷政变,因没有发生流血冲突,英国人自豪地称之为“光荣革命”。</p><p><br></p><p>在威廉同意接受邀请的同时,议会也向威廉提出了条件,那就是国王必须遵守的《权利宣言》: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制订或终止任何法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建立常备军;人民享有选举议会议员的自由;天主教徒不能担任国王,国王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等。</p><p><br></p><p>1689年12月《权利宣言》正式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利法案》。权利法案结束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确立了英国延续至今的新教信仰,标志着议会与王权之间数百年来的政治博弈终于划上了完美的句号。</p> <p>光荣革命是一次划时代的创举。从此以后,英国开始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国王虽然不掌握实权,却是国家形象的最高象征,国家在议会制度框架内进入和平渐进式的改革。</p><p><br></p><p>光荣革命后,英国出现了相对稳定、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人口开始大量增加,手工业和商业迅猛发展,对外贸易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计民生,资本主义进入快速发展通道。</p> <p><br></p><p>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这个国家内部力量的外延。从1588年打败“无敌舰队”到1688年“光荣革命”,在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人一边韬光养晦、舔舐内战的伤口;一边制度创新、加入欧洲竞争,经过百年积蓄,注定释放前所未有的能量,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睥睨天下、傲视全球殖民大国。</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是英国崛起成为世界性大国的转折!</i></b></p> <p>虽然伊丽莎白时代英国就开始了海外扩张,但英国初期殖民扩张的动机是出于商业贸易,并非领土占有,对于私人或特许公司在海外的这些殖民扩张活动,英国政府并不直接干预。当时的荷兰已经取代葡萄牙成为“海上马车夫”,法国击败西班牙已经成为欧陆霸主,而饱受内战拖累的英国,虽然占尽海洋优势却并没有得到更多大航海的红利。</p><p><br></p><p>光荣革命之后,英国逐渐扭转了海外扩张的被动局势。简单地说:通过四次西荷战争,英国从荷兰人手中夺得了海上霸权和北美殖民地;通过英法七年战争从法国人手中夺取了加拿大殖民地;通过东印度公司建立了印度殖民地。虽然1783年的北美独立对英国的殖民扩张是一次沉重打击,但大英帝国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就在独立战争期间,库克船长率领的英国船队在进行太平洋探险时发现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等地,1788年澳大利亚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p> <p>在海外殖民扩张的同时,英国开始了以纺织业革命为先导、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733年发明了飞梭,1765年发明了纺纱机,1796年改良了蒸汽机,1814年发明了蒸汽机车,1824年开始修筑全世界第一条铁路。工业革命使英国领先迈入工业化门槛,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业作坊,生产能力出现了质的飞越。英国鼎盛时期,经济规模占据全球经济总量的70%,伦敦成为全球唯一的金融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贸易中心,英镑成为称霸世界的流通货币,英语成为世界通用的国际语言。</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英国鼎盛时期的维多利亚女王!</i></b></p> <p>工业革命创造了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黄金时代”,因为这一时期执政的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4年,活了82岁,亲历了这个时代所有的精彩和传奇,所以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p><p><br></p><p>这个时代的“维多利亚人”充分享受了英国崛起的红利和荣耀,他们坐上了前辈们闻所未闻的火车,汽船的出现使运输和贸易更加便捷;他们信仰科学,爱好文学艺术,崇尚道德修养,以谦虚礼貌闻名于世;他们热衷于高雅却并不奢侈的下午茶和舞会,提倡男女平等和种族平等;他们充满自信和乐观,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尊重和羡慕的眼光。</p> <p>这个时代英国人的凝聚力和国家自信空前高涨。1815年英国主导的反法同盟在滑铁卢彻底击败拿破仑,为英国崛起称霸世界清除了最后的障碍。在此之前的1792年反法战争开始时,英国在全世界一共有26处殖民地,到1816年反法战争结束后英国已拥有43个殖民地,英国的势力范围遍布加拿大、西印度群岛、澳大利亚、开普敦、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孟加拉、缅甸、尼泊尔、新加坡、香港、新西兰等地,英国的殖民扩张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殖民地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成为真正称雄世界的“日不落帝国”。</p> <p>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杰文斯曾不无自豪地描述道: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西亚和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布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果园;我们的棉花长期以来就种植在美国南部,现在已扩展到地球上的每个温暖地区。</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今天的英国首都伦敦依然是欧洲最大都市、世界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i></b></p> <p>为什么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成为首先崛起的世界性大国呢?这个问题几百年来一直有人探究,地缘优势说,船坚炮利说,科技创新说,世界工厂说,文化先进说,冒险精神说不一而足,其实都不正确。在我看来,英国崛起的最重要因素是制度力量。</p><p><br></p><p>英吉利民族长期以来在王权与贵族的对抗冲突中孕育萌芽的自由精神,经过蛮族征服、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地理大发现等历史大浪的冲击和锤炼,得以茁壮成长,再经英国革命的洗礼后,开出宪政之花和自由之果——议会民主、责任内阁、分权制衡、有限政府、政党制度、文官制度、财产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市场经济原则等,这些至今依然被文明社会奉为圭臬的制度模式和政治原则,都是英国人的首创。随着宪政体制的完善、专利保护的健全、法制环境的形成,公权力得到了约束,公民权利得到了保障,产权保护有法可依,市场经济日渐成熟,发明创造不断涌现,工业革命水到渠成,大国崛起势在必然。</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白金汉宫,英国历代君主的王宫!</i></b></p> <p>从来没有一座海岛像大不列颠这样改变了人类历史,从来没有一种文明像英吉利这样塑造了当今世界,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英国这样深刻地影响了中国。</p><p><br></p><p>中国人一向怀着一种复杂和矛盾心理看待英国。一方面鸦片战争的屈辱、割让香港的国耻让人愤愤不平;另一方面国人多次逃港的经历(三十年代上海沦陷之前、1949年全国解放之前、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前),又使香港成了自由、繁荣的象征。而今,香港回归了,五星红旗飘摇在维多利亚海湾,“超英赶美”已不再是大跃进的口号了,曾经的世界大国似乎已经沦落为二流小国。所以中国人说起英国崛起时,总不免随口一句“盛极而衰!”</p><p><br></p><p>怀着这种心理到英国旅游的中国游客颇有微词:他们批评伦敦街头的偷盗和流浪汉,却不知英国一向有收留难民的传统,即便是非法移民,善良的英国人也会给他们提供工作机会和免费医疗。他们不理解希思罗机场征地需要花费二十年,耻笑英国政府没有能力强拆?却不知英国法律是保护私有产权的,即便是为了国家利益也不能违法。他们到大英博物馆讨要被收藏的圆明园珍宝,却不知大英博物馆的所有文物都是合法收藏。他们热衷于谈论华人投资买下的伦敦地标性建筑,吹嘘中国留学生在国际名校牛津、剑桥的占比,却不知这正好说明投资英国的价值和英国教育的优越。</p><p><br></p><p>其实,崛起不是一个时间节点而是一个过程,英国崛起至少延续了300多年,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元取代英镑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国才逐渐取代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今天的英国虽然不再称霸了,但英国的影响力随处可见。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邮票、火车、英语、青霉素、互联网、标准时间、冲水马桶、宾利汽车、股份制、国家银行、议会民主、有限政府、陪审团制度、007、莎士比亚戏剧、牛顿定律、唐顿庄园、哈利波特等等,都是英国人给予这个世界的贡献。</p><p><br></p><p>2018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做过一次综合性研究调查,包括企业、政府、文化、教育、数字化、全球参与度、全球民意等,综合评分显示:英国超过美国依然是全世界软实力最强的国家。所以我认为,曾经的辉煌并不是英国的负资产,英国人身上似乎永远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正是这种优越的贵族精神和绅士气质,沉淀了英国几百年来的光荣传统和优良风尚,使英国人温文尔雅、保守内敛、文明守法、谦和有礼、尊重规则、讲求诚信、低调节俭、乐于助人,少有坑蒙拐骗,从不急功近利……这才是英国败而不衰、依然强大的根本原因。</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2020年11月,疫情大有卷土重来的趋势,但人们对于美国大选的关注超过疫情,今年注定不能平凡。)</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