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深化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质量,凸显学生课堂的学习主体地位,打造魅力高效课堂,让课堂充满“活”的思考、“活”的氛围,2020年11月18日,寿光世纪教育集团开展首届“活课堂”课堂节小学语文课例研讨活动。</p> <p> 第一堂课是由泰山冯玉祥小学的柴新宁老师带来的《王戎不取道旁李》。</p><p> 柴老师直接导入课题,学习“戎”,认识王戎。学生通过借助注释知道了王戎自幼聪慧,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了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用这两种学习方法继续学习古文,读好停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两方面的设置,紧扣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p><p> 学生找到关键字“必”,体会到了王戎的自信和坚定。柴老师在学习“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时,通过拓展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的诗句,学生练习了小古文改古诗,教学策略活。学生又从“折”字了解到了王戎细心观察的品质。通过对比王戎和“诸儿”的行为,学生找到关键字“唯”“竞”,认识到了认真思考的王戎。师生对王戎的认识更全面和立体后,把小古文补全,学生学以致用。最后拓展阅读王戎的小故事,推荐《世说新语》,鼓励学生多阅读。</p> <p> 第二堂课是由东营市河口区仙河镇中心小学的王赞花老师带来的《牛和鹅》。</p><p> 首先王老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同学们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紧接着王老师出示了一组动宾短语以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并指导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随后利用填空的方式回顾全文,让同学们对文章大意有了初步了解。然后详细讲解课文,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找同学上台表演关键动词,比如“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等,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更好的把握课文,以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做批注等方式对课文进行了详实解读。整堂课寓教于乐,重点突出,听来让人受益匪浅。</p> <p> 第三堂课是由世纪东城的张丽老师带来的《麻雀》。</p><p> 张丽老师以作者屠格涅夫的写法为突破口,提到了“写作的合理性”,牢牢抓住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即抓住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从作者“看到的、听到的以及看到、听到引发出来的想到的”来分析角色特点,由此去表现出人物角色的内在情感,进一步感受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是从“与作者对话”的角度学习课文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名著与大师,从写法的角度学课文、学方法、运用方法、迁移方法。这样的学习一课多得,多而不乱,在作文指导里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效果。</p><p> 最后根据上课所得张丽老师又出示了运动会图片,让孩子写出自己所看、所听、所想。整堂课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孩子们学方法用方法,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p> <p> 三节精彩的优质“活课堂”展示结束后进入点评环节,在评课活动中,老师们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为“活课堂”的开展积极献计献策,对授课教师的课一一进行点评。</p><p> 世纪小学老师:1.目标清晰,重点突出;2.学生主体,循循善诱;3.学习方法,循序渐进;4.板书清晰条理,形式新颖。</p><p> 世纪学校老师:第一堂课教方法会激趣并会举一反三;第二堂课老师把做批注这一学习方法教授透彻;第三堂课老师引导孩子一步步概括文章内容,课堂面向所有孩子,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体会深刻,评价方式多元化,达成了策略“活” 的目标。</p><p> 凤华小学老师:第一堂课问题提问很棒,通过提问人物形象逐渐丰满;第二堂课把课文和作批注结合在一起,与同学关系融洽;第三堂课设计流利,老师给每一位孩子发言的机会,最后的写作足以证明老师的能力。</p><p> 东城初小老师:第一堂课目的指向性强,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从学生的学习效果中看到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教学设计层层深入,引入诗句体会“多子折枝”;注重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的评价方式多元化。</p><p> 东城小学老师:第三堂课紧扣语文要素展开教学,让学生把握文章。问题设计紧扣学情,体现的“学案活”;出示了明确的评价标准,提现了“评价活、达成活”;抓住了重难点,以生为本,进一步感受爱是强大的力量。</p><p> 听了老师们的点评分享,我们更是对“活课堂”和学教评一致性探究有了十分深刻的理解。</p> <p> 最后黄学慧主任做总结发言,黄主任表示三堂“活课堂”的展现,既有思想的碰撞,又有学习的收获,值得各位老师深入学习。三位老师都落实了活课堂的要素,体现了“目标活、策略活、达成活、评价活”的要求,为学生搭建了理解和智慧的桥梁。</p> <p> 一节好课就像一个灯塔,指引大家前行的方向;一次研讨就像一本小说,激活大家内心的希望。</p><p><br></p><p> 本次课例研讨活动在方法的学习中、在观点的分享中、在思维的碰撞中为教师提升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搭建了有力的平台,为学生拓展思维、增强学习力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更为“活课堂”和“学教评”一致性课堂探究提供了多的模板和可能性,让研讨真正受益于教师,受益于学生。</p><p><br></p><p>图文:单振香 王燕 杨天心 王群 周赛 </p><p>审核:李红娟 王小微</p><p>签发:苏永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