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p><p> 在卧龙区档案馆内,珍藏着中国当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冯友兰生平创作手稿、生活冶学照片、著作、证书甚至生前所用的物品。冯友兰一生饱经世变,历尽坎坷,但他用哲学家的冷峻,以对人类爱怜的真心和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倾其一生的精力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不倦的思考和不朽的创作。</p> <p> 耕读传家 </p><p> 1895年12月4日,冯友兰出生在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冯家是书香门弟,冯友兰的祖父善作诗,伯父、叔父都是秀才,父亲则在光绪十五年中了举人,曾任唐河崇实书院山长,后任湖北崇阳县知县。冯友兰的父亲非常重视子女的学业,他亲自为冯友兰编撰写了地理、历史讲义,冯友兰喜欢翻看父亲各种书籍,父亲只要看见他在那里翻书,从不责怪,也不问他翻的都是些什么书。对其作文做人,父亲也总是身体力行地进行教育。</p> <p>冯友兰父亲冯台异和母亲吴清芝</p> <p>1912年至1915年,在中州工学读书期间与同学合影</p> <p>青年时期的冯友兰</p> <p>与中国公学同学合影</p> <p>1908年,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督促下,冯友兰继续读书,1910年考入县立高等小学,1911年初以初试第二名,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会开封中州公学,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门,走上了哲学研究的道路。冯友兰先生曾说其一生得益于三位女子,即母亲吴清芝、妻任载坤和二女儿钟璞(即著名作家宗璞)。其中,母亲吴清芝是对其影响最大的人。冯友兰12岁的时候,父亲在崇阳县知县任上去世,母亲吴清芝只收悼念文字,银钱礼物一概不收。在《先妣吴太夫人行状》中有对母亲“诚求务中,临财不苟得”的描述。可以说,父母的品格对冯友兰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p> <p>冯友兰夫人任载坤</p> <p>与罗家伦等人合影</p> <p>和弟弟冯景兰留学归来在开封与家人合影</p> <p>冯友兰夫妇子女与任芝铭先生在一起</p> <p>寻求真理 冯友兰的一生,可以说饱经时代沧桑,但他却终生满怀追求,在卧龙区档案馆的展厅内,600多页手稿,100多幅照片,各种荣誉证书、委员证书,从不同侧面将冯友兰求学治学及为中国民族文化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还原,让人们也仿佛置身于这位一代大师哲学历程的一路风雨坎坷中。1915年至1918年,冯友兰在北京大学哲学门学习中国哲学。当时的北大,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使冯友兰眼界大开,深受影响。1918年,冯友兰同几位好友创办《心声》刊物宣传新文化运动,以与北京的五四运动相响应。1919年,冯友兰前往美国留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他既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的思想,又对中国的问题作了深刻思考,在美国留学时的日记中写道,“今离父母,别妻子,远来此异邦,为求学也,宜勇猛精进,艰苦卓绝,持之以恒”。冯友兰一直以勇猛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着自己追求真理的决心。从美国回来,不论是在开封中州大学、广东大学,还是在清华大学及后来的西南联大,冯友兰一直都致力于在中西文化的整合中寻找一条真正能说明中国文化的哲学之路。</p> <p>和清华大学同事合影</p> <p>和家人在一起</p> <p>与印度哲学家罗拉丹瑞等合影</p> <p>著作六书</p> <p> 旧邦新命 </p><p>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冯先生一方面写文章、做讲演、宣传抗战,一面著书立说,从哲学上为中国探索走上自由之路。1947年,冯友兰正在美国讲学,他看到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便谢绝了朋友们的挽留,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1949年中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革命与建设热潮把冯友兰这位满腹经纶的哲学家的视野 从书斋引向社会。1951年秋,冯友兰作为中国文化代表团的成员,与丁西林、郑振铎、刘白羽、钱伟长、季羡林等人访问了印度和缅甸。1957年赴波兰参加国际哲学会议并途经苏联访问。此后,又多次受到毛泽东及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85年,冯老将一万元人民币捐献给家乡作为在家乡建设教学楼的资金。一个并不富有的学者,为了家乡教育事业如此慷慨,精神何等感人,此楼以冯老母亲的名字命名为“清芝楼”。1988年已是93岁高龄的冯老先生写下此联自勉“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也正是先生一生的座右铭。</p><p> 六书三史 </p><p>“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六书”、“三史”是冯友兰终其一生对哲学研究留下的不朽著作,充分体现了冯友兰的哲学思想,“六书”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的兴亡与历史的变化给了先生许多激励和启发,在近十年的颠沛流离中,他写了六部哲学著作,《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被冯友兰称之为“贞元六书”,构成了冯先生最主要的哲学体系。</p> <p>在访问印度时做报告</p> <p>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互赠礼品</p> <p>冯友兰手稿复印件</p> <p>三松堂</p> <p>老年的冯友兰夫妇</p> <p>毛主席接见冯友兰</p> <p>1982年9月10日,在哥伦比亚大学接受该校校长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p> <p>“贞元六书”的出版,使冯先生成了40年代中国最大的哲学家。“三史”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在卧龙区档案馆内被译成法、意、西、捷、日、朝等十二种语言的《中国哲学简史》,引人注目,该书出版后几十年来,成为世界各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其世界性的影响可见一斑。《中国哲学史新编》是冯先生85岁高龄时开始重撰写的,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成就了这部学术巨著。哲学光芒 1990年冯老与世长辞,社会各界举行悼念活动,世界各大报纸纷纷报道,《人民日报》在报道中说:“冯友兰是近代以来中国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少数几个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冯先生走了,但他留给后人智慧思想的光芒将永远闪耀。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哲学界的一代宗师,他的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传播中国哲学,主张中西对话,中西互释,中西互补,中西互通,由于他的努力,使许多外国人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系统地了解中国哲学,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卧龙区档案馆于1997年与冯先生之女冯宗璞取得联系,经过努力,征集到冯友兰个人珍贵档案进馆,为真实再现冯友兰不同寻常的一生的珍贵档案,为其建立特藏特色档案库、“三松堂――冯友兰展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使冯老的优良学风、高尚人品、渊博学识能得以继承,发扬和流传,使学术研究能够更好地延续,更好地发展。 </p> <p>1988年先生书写此联以自勉,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上联为先生的学术方向,下联为先生追求的精神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