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刘先卫</h3> <h5> 时令已进入庚子鼠年初冬。11月15日,太阳暖烘烘的。我们驱车90公里从衡阳赶赴邵东市周官桥乡建胜村左家冲,这儿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美丽屋场和高档别墅比比皆是。左家冲老地名叫石头左家,紧邻邵东新老衡宝线S336省道,进口处是大红火龙果生态农场,农场附近的一幢仿古青砖结构别墅鹤立鸡群,古色古香据说造价上千万,显示主人的富有和豪横。</h5> <h5> 此次行程让我饶有兴趣的是,一睹湖南邵东建胜古城址风貌。建胜古城址座落在石头左家西边的西门大屋,此前一直未曾听闻妹夫讲过这边有什么名胜古迹,妹夫少小离家在衡阳参加工作,就是当地人也不知其所以然。沧海桑田,邵东3000年的悠久历史不是一言两语讲得清,而且历经改朝换代兴衰起伏,行政沿革多次变迁,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更别说这处至今争论千年未休的古址了,查阅现今邵东及周官桥乡官网的资料,也鲜有权威的地理文字介绍。</h5> <h5> 先说说古城址周边的石头左家冲,是我们首次造访也是探亲目的地。尽管繁华不再,左家冲许多年前应该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古群居村落。这儿留存的数幢古色古香农家四合院子,砖木结构的二层房梁上书“XX堂”,冬暖夏凉的青砖瓦房,建筑错落有致,与现代别墅形成鲜明对比。房前屋后树多塘多,四通八达的小路互为连通,空闲地见缝插针栽种桔树、柿子、杨梅、芭蕉,鱼儿在池塘莲叶间嬉戏,大白鹅在村道上大摇大摆。</h5> <h5> 原生态生活古朴而宁静,或许是左家冲水土好,这个屋场老人大多健康长寿,能够轻松活到八、九十岁,让乡邻羡慕得不得了。随着年轻人在外发展陆续迁出,加之大部分旧房子年久失修,早已不住人家且室内室外长满了杂草,泥斗墙屋倒塌遍地瓦砾,荒草萋萋有点寒气碜人。然故土难离,只是兜兜转转后,老人们纷纷告老还乡或叶落归根,左家冲又成了乡民灵魂的安息地。</h5> <h5> 芦花似雪,沿着一处残荷和深水池塘行走不足半里路,进入西门大屋。无意间在附近藕煤厂前面的杂草丛里发现一块石碑,石碑是二0一五年九月立的,邵东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胜古城址”字样清晰可见。上网根据史籍来一番考证,据《邵阳市志》(第一册242页)记载:《宝庆沿革》云:“陈湘东郡新城县在今邵阳东九十里”。今邵东县周官桥乡建胜村西门大屋有一古城址,恰在今邵阳市东90里,城址座东朝西,东倚城墙山,西商桐江河,南北两面是开阔的田垅……</h5>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时间凝固,古城就在身边。漫步在建胜古城的的遗址上,身历其境地驰骋在建胜浩瀚壮阔的历史长卷中,穿越千年的历史,感受建胜古城的魅力。四季更替,斗转星移。桐江潮起潮落,一座古城以不减当年的雄姿正向我们款款走来......</span></p> <h5> 邵阳市博物馆介绍说,建胜古城址呈方形,边长400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北、西三面尚存数段夯筑士坡墙,高3米,宽9米。1985年,文物普查在城内发现大量汉代绳纹板瓦、铭文瓦当以及战国时代的绳纹陶片等文物。在临河东部发现早期泥质夹砂白陶。现暴露出古城墙的府城门、墙、瓦窑址、房屋遗址,古窑内发现大量的深灰色厚瓦片,在府城内土坑1米多深的断面上发一层约07米厚的文化层,根据出土文物认定为汉代以前的古城遗址。1988年由邵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保护单位。</h5> <h5> 有关建胜古城既称白公城又是一桩历史公案。如史志中记载的邵阳最早的古城战国时期的“白公城”遗址究竟在哪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为找不到具体的地理位置。近年来部分学者认为所谓的“白公城”并不存在,楚国大夫“白善”也根本没到过邵阳(见1996 年版《邵阳市志》)。而《魏源故里访逸录》一书作者根据文物调查发现,撰写出《白公城址今何在》一文,较好地解答了这一历史疑难。</h5> <h5> 旁征博引翔实史料,论证邵东县周官桥乡建胜村西门大屋,在这里发现一座古城遗址,出土的文物标本,与战国时代古城址遗物基本相符,因此,它应该就是史志记载中的“白公城”遗址。该城址与汉代的昭阳侯城址相距8公里。这是邵阳市迄今为止发现的境内最古老的古城遗址,也是旧志中所载的“白公城”遗址。此县城应该是昭陵侯之后所建,然时间不长,政归司马氏后的晋朝,也就并到昭阳郡了。三国时吴国所置新城县旧址只是悬花一现,很快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仅留下谜一般的神奇故事,让人感慨万千。</h5> <h5> 静美的桐江河缓缓流淌,穿过西门桥的三孔石桥。凉风习习,思绪纷飞的我在桥上凝神驻足了一会。然后沿途折返经过农民健身广场,来到古城遗址边的 “饬伦堂”(又称西门大屋)。大凡古人修建宅第都讲究个风水,饬伦堂山环水抱,它东靠城墙山,西对桐江河,南抵盘石岭,北临徐家山盘龙庙,三面环水,环境优美。从堂屋门口往外望,依次是池塘、田野、桐江河,视野开阔。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眼下的古城址仅留下清道光年间赵氏所建的饬伦堂,斑驳累累的墙壁,一派傲气凌人的姿态,守卫着昔日的辉煌。</h5> <h5> “饬伦堂”由赵逢玉建造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距今186年,整座建筑大量使用马头墙,房屋系硬山顶砖木结构,三进七横,屋面筑封火墙,墙面有彩绘,正堂穿斗架制作精细,檀、木方、柱及穿梁,以及大门石坎、石墩、石柱础及天井四周条石均用料讲究,做工规整,木雕工艺更是精美绝伦。太阳暖烘烘的,有住户在堂前翻晒农作物和红薯片,也有晒菊花、剥皮柿子的。邂逅建胜古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由于时间个仓促关系,此番釆风未能够作深入调查,第二天天气由热转冷,带着好奇与不舍离邵返衡。</h5> <h5> 坠雨已辞云,流水难归浦。旧县城不再,名胜古迹犹存。石头左家的老屋、波浪不惊的桐江、古典气派的饬伦堂,彰显着建胜千年古风的内涵与深厚。时光流转,这座拥有着3000年历史的建胜古城,奇山异水犹如一幅浓淡相宜山水风情画。岁月将这里变得荒芜凄美,但夹杂着的许多人和故事在光阴里流淌,泥土里依旧散发着古老而芬芳的气息。</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