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笔墨超逸,君子之风</p><p> ——谈谈王易霓的人与画 </p><p><br></p><p> </p><p> 沈阳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原副主任 | 周维新</p><p><br></p><p><br></p><p> 2019年秋,在第13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一幅黑白大写意画吸引了观众的目光,那就是王易霓的代表画作《风动荷香》。在中国画创作越来越色彩缤纷、花团锦簇、强调视觉冲击力而远离中国画写意精神的今天,这幅画“素”得那样与众不同,反而引人遐思,代表着王易霓美术创作新的高峰,参加进京展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p><p> 《风动荷香》不仅娴熟地传承了中国画大写意传统,同时突破了旧式花鸟画的狭小格局,借鉴岩彩画的多层次表现手法,达到了以一当十、滴水映狂澜的艺术效果。作品立意不孤,既有对“出淤泥而不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礼赞,又有对“和谐社会”和“生态美”的呼唤。著名美术评论家尚辉先生如此评价:“王易霓的《风动荷香》几乎成为此届大写意花鸟画参展作品的绝响,其运笔的贯通、笔势的能量、落墨的重度,充分显现了传统文人写意花鸟画将深沉内敛与豪放大气融为一体的艺术特征。但此种水墨大写意在这样的国展中、国画中越来越鲜见了。”(《当代视觉文化赋予中国画以新的变革姿态》,《美术大观》2019年第11期)</p> <p> 《风动荷香》,2015年</p><p><br></p><p> 王易霓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古城沈阳一个书香世家,父母都是老一代美术工作者,父亲王冠是著名书画家,代表作品《君子之风》《人若豁达天地广》《宁心》《泰然》等同时也是这个艺术家庭优良家风的写照。家庭的熏陶与传承,前辈和师长的教诲,耳濡目染与好学敏求的个性,使她对绘画及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由衷地热爱。</p><p> 1985年王易霓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分配至辽宁教育学院,后调入辽宁美术出版社,由她策划、责编的许多重点图书都曾获国家或省级奖,其中季羡林先生的《清华园日记》尤令人喜爱,那是季老先生大宗学术著作以外,唯一一本以日记体例所著书籍,是青葱岁月生命留痕的鲜活记录,因而有其特出的史料价值,由此王易霓也与季羡林先生结下忘年之交。此之后因工作需要,她任职于《美术大观》杂志社,做执行主编。再以后,又调任辽宁省美协秘书长,上任伊始她便把自己定位于“美术家的服务员”,把美协定位于“美术家之家”。</p><p> 数年后,王易霓当选为辽宁省美协主席,在她和主席团的带动下,辽宁美协这个大家庭更加团结协作,美术家们创作出更多上乘的作品。不仅如此,还注重理论水平的提高,先后成立了国画、版画、油画、美术理论等七个学术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学术引领作用;举办展览、培训和研讨活动,策划实施一系列有广泛影响的艺术交流活动;推出精品,推出人才。而繁忙的工作之余,她抓紧点滴时间,投入绘画创作。</p> <p> 《风和水静》,2009年 </p><p><br></p><p> 王易霓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女画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她的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画展,如第11届、第12届、第13届全国美展、进京展等,被《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美术》《美术界》《美术视野》《中国书画报》《艺术与收藏》《书画艺术》《中国文化报》等报刊转载。</p><p> 中华绘画历史中女画家不乏其人,元代之管道升,明代之柳如是、文俶,清代之陈书、马荃,民国之陆小曼、谢月眉,建国之后更是不胜枚举,其成就不让须眉。王易霓虽同为女性画家,但其画作中却时有铁板铜钹的丈夫气势。她景仰艺术大家的情怀和境界,又根据自我的艺术取向不断地探索、实践;研究岩画、壁画、陶瓷等各种不同门类的绘画技艺。家学的渊源,秉赋的根基,后天的努力,使她厚积了审美与创作的充沛能量。古今美术巨匠——八大山人、缶老吴昌硕、山翁齐白石等如高峰林立,王易霓博采众家之长,又赋予当代艺术理念,画作崇尚明快,超然于物象,生机盎然而又稚朴清新。诗样的韵味,寓言般的意境,精妙的色墨与悠远的情调融合为一。她创作的《风和水静》《霜冷长河》《和平颂》等,之所以能在花鸟画界中凸显出来,被同行们认可,屡屡参展并被收藏,正是因为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传统画的神韵中融入当代气息。</p><p> 古时文人多因不得伸展治国之志,故隐居山林,以画中荒寒写心中枯寂之境。王易霓则反其道而行之,在看似淡泊的画境中蕴含着生命的激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她的《云淡风轻》《林中野味》《心有灵犀》等画作,大写之挥洒,笔墨之抛掷,看不到残荷败藕之荒寒,却歌颂自然蓬勃生机、野趣之美与顽强生命活力。历来“黄家富贵”于花鸟画界中占比更重,于女画家中则更甚,在商品大潮冲击下,浮奢之思众矣,为入时人之眼,皆“多买胭脂画牡丹”,艳期贵富而远贱贫寒,求画格之逸而虚心潜进者则鲜矣。王易霓甘为后者,艺格萧疏高朗,看似不事雕琢,实则精选意象,令传移摹写更为动人,再造后的“自然”更显珍贵。</p> <p> 《再见北方》,2014年 </p><p><br></p><p> 如果说《风动荷香》是王易霓于前人肩上再上层楼的努力结晶,她创作的类似作品《月色》《幽谷兰香》等,立意之饱满又溢出画幅之外,令观者必得细审,得于其内而思于画外;中、侧、劈、散锋,用笔无所不用其极,干脆利落,笔笔无滞涩含糊,不重复,不迟疑,线条整体肯定。我曾感叹她的画作而凑“打油”四句:“剪得悟对入画中,再置翻墨各西东,弄得画师神来笔,幻出物态大化情。”王易霓对传统笔墨技法下过百炼之功,对今人笔墨的创新也多有感悟,尤其是宿墨的运用,多种绘画色彩的使用,皆广泛实践。她的《仰观宇宙之大》《胜似春光》等作品均以自然、奔放、随意的文人画笔法作画,似不经意而经意之极,看似逸笔草草,实则法度谨严,耐得久品。</p><p> 王易霓研习古今先贤大家,画作设色清雅,但求别样韵致。她擅用轻墨,长于用水,弘扬传统精华而不断翻新,笔下的荷花、玉兰、水仙、山石、坡草以致鹤、禽、鸡、鱼尽皆笔墨超逸,生趣盎然。她创作的《日暖风清》《妩媚春光》等,画面墨彩明洁,水与墨间多出一层悠远,从从容容,尽显君子胸怀与境界。 </p><p> 王易霓的作品对禽类幼雏也多有表现,如《天朗气清》《童趣》《母子情》等,以小喻大,大含细入。中国古代写意传统,多展现画者主观世界,挥洒用笔,直抒胸臆,笔法洗练,形象高度概括。王易霓秉承这一传统,却不为成法所囿,努力在当代文化视野下创新不辍,比如《母子情》,以老母鸡和小鸡雏暗喻人世间的母子亲情,乡间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经她一点画,便有了新意和艺术魅力。以生活瞬间的撷取创精神之不朽,这是古今中外多少代艺术家共同的追求。著名画家李巍先生这样评介王易霓的艺术品格:“由小生命感悟大宇宙的人生艺术情怀。”著名画家冯大中先生则在她的《事事清白》画作中如此题字:“易霓所作斯图格高典雅清奇古艳”。</p> <p> 《霜冷长河》 ,2017年 </p><p> </p><p><br></p><p> </p><p> “王易霓为人正直善良,性格热情开朗,做事高效果断。”这是著名画家宋雨桂先生对她为人处事的评价。“由于家学渊源和后天的不懈努力,她积累了厚实的绘画基础,博采八大、白石、昌硕等前人笔法而自成一家,画风简洁明快,超然雅趣,活泼而富于生活气息;画境追求诗意和寓意,色墨清妙而又韵味悠远。她的作品就像她做人一样清白超尘,从容优雅。”宋先生又如此评价她的画作。</p><p> 王易霓从来不是个沾沾自喜之人,画风一直在向她心目中更高的目标渐变,在第12届全国美展上,她的《再见北方》一改写意花鸟画古典风格,融合了西画的构图方式和光线运用,近景是风中芦苇,中景是高飞的群雁,远景是地平线上喷薄欲出的朝阳,境界开阔,立意深邃,具有很强的情感冲击力。此作是王易霓美术创作生涯中的另一重要支点,我是在《中国艺术家优秀作品精选》第11期上看到的,她用的是六尺整宣纸,苍莽中奋力腾飞的群雁给人以深刻印象。我更以为这是她的自况:要作展翅高飞的鸿雁,勇于挑战,不惧艰险,一往无前地飞向远方。 </p><p> 多少个春秋星移斗转,王易霓在肩挑辽宁美术家协会领导的重担之余,无一日不孜孜于研习传统,用现代理念承续前人,丰富、完善艺术语汇,更新、优化艺术样态。她以超逸的君子之风俏立于塞外,带着对家乡黑土地上的雨雪雾霭、霜霰覆盖下的劲草野卉、天高地广中的幽禽野凫的深情,沉静不躁地挥毫作画,为中国当代画坛吹进一缕缕清风,送去一阵阵幽香。 </p><p><br></p><p>相关链接/王易霓</p><p>198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曾任大学教师、《美术大观》执行主编,现任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女画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美协主席。代表作《风和水静》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再见北方》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鸿雁》(合作)获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胜似春光》《云淡风清》《事事清白》《心有灵犀》《母子情》《林中野味》《和平颂》《荷动知鱼来》《霜冷长河》等多幅作品入选国家级展览并被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出版有《中国艺术家——王易霓》《美术视野——王易霓花鸟画作品》。</p><p><br></p><p>近期艺事</p><p>2019年10月,《风动荷香》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览,并被评选为进京展作品。</p><p><br></p><p> (《美術》2020年第10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