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1月14日,周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的日子,随着时间的行走,渐生规律。有了可安排的时间,我就找个打卡的地,总能在其中得到些收获,让生活充实点内容,给自己之所想付诸于行动,有乐趣且有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饭后,照例是把每天的常规干的事料理利落,免除拖身的惦记,让精神集中的、心安静的去享受惬意。今日的打卡地我去的是北京鲁迅博物馆,现在,我就把行程来说与大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内有鲁迅旧居及鲁迅陈列展览。鲁迅旧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鲁迅于1924年春天购入后自己设计改建成的,也是迄今在北京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鲁迅的居所。鲁迅在此生活了两年多。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他先后两次自沪返京探望母亲,也住在这里。鲁迅在这里写下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部分篇章。1947年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病逝后,中共地下党组织通过北平高等法院查封了旧居,将其暗中保护起来。1949年10月19日,时值鲁迅逝世13周年之际,旧居正式对外开放。次年3月,许广平先生将旧居和鲁迅生前的藏书、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1954年初,在旧居旁建立了陈列厅,于195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20周年正式建馆并对外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院落,迎面是座陈列厅,这里举办着</span><b style="font-size:20px;">《伟大的足迹——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图片展》</b><span style="font-size:20px;">,难得的一部专题展览,在遇到中学得知识,在知识中汲取精神,来让自己的足迹迈得有力坚实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伟大的足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我们的法兰西岁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图片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部展览,是为迎接建党100周年,进一步弘扬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精神,充分展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中国革命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0月20日,由中共保定市委宣传部、保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和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联合主办的《伟大的足迹——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图片展》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开幕。展期为:2020年10月20日-12月6日。为时二个月的展览,我能走入其中,也算一次偏得的机会,临时展览不像基本展览,过了适时在很难觅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展览以“伟大的足迹”为主题,分为“救国兴邦 运动缘起”、“神州大地 运动热潮”、“艰难赴法 工学实践”、“奋起抗争 运动波澜 ”、“追求真理 运动新篇”、“国之栋梁 赤子诚心”六大部分,用500余张历史图片、46件(套)文物资料,全面展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始末,突出展示中共旅欧党团组织的建立、发展和历史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辛亥革命后,出国留学,赴西方先进国家寻求救亡图存之道,是无数仁人志士的共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在1919至1920年间,先后共有二十批两千余人赴法勤工俭学。赴法勤工俭学生中,不仅淬炼出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为代表的革命领袖,更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和科技人才。1916至1918年间,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新文化思潮在国内传播日渐浓郁,在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等人的倡导和组织下,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主办留法勤工俭学事宜的机构和预备学校(班),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大批青年分批踏上了赴法航程。他们从走出国门、在法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到学成归国的坚实足印,记录了中华儿女追寻民族复兴的梦想,见证了中国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富强的伟大历史性跨越。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单元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救国兴邦 运动源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0年鸦片战争以后,沉沦在苦难深渊里的中华大地风云跌宕、内忧外患,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出国留学,赴先进国家寻求救亡图存之道,是无数仁人志士的共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在巴黎中国豆腐公司工人工余求学、早期旅法同盟会会员提倡并组织的留法俭学,以及一战期间旅法华工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单元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神州大地 运动热潮</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16年至1918年,随着专制独裁的袁世凯病死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新文化思潮在国内传播日渐浓郁。在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等人的极力倡导和组织下,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主办留法勤工俭学事宜的机构和各类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班),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中华大地勃然兴起。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有近两千名青年学生分批踏上了赴法航程,形成全国规模的赴法热潮。</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三单元</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艰难赴法 工学实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勤工俭学生不远万里抵达法国后,在巴黎华法教育会的安排下,分别被送进学校和工厂,在法国全境几乎都印下了他们的足迹,还有一部分学生转到比利时和德国学习。艰辛的工学实践使勤工俭学生开拓了视野,学到了知识和技能,锻炼了体魄和毅力,增强了团结互助的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四单元</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奋起抗争 运动波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0秋季以后,法国陷入了一战后的经济危机,失业风潮遍及全国,勤工俭学生十之七、八失去工作,衣食无着,遭受到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为了生存权、求学权和国家民族的尊严,身处困境的勤工俭学生奋起抗争,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学生运动。运动促成了其中先进分子的觉醒,使他们认识到要建立团结有力、组织严密的团体,旅欧党团组织随之成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五单元</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追求真理 运动新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勤工俭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抱着改造中国,振兴中华的目的,注重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考察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和社会制度。通过比较和分析,抛弃了工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逐步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他们在旅法中国共产党小组的指导下,建立了旅欧中共党团组织机构,在勤工俭学生和旅法华工中大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率先在欧洲实现了国共两党合作统一战线,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从此揭开了新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六单元</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国之栋梁 赤子诚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时十年之久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我国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共产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和中坚力量,同时也为中国科学文化事业造就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今天我们追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前辈之时,不仅从这段峥嵘岁月中看到他们在法国的不平常经历,更深深体会到了中法友好关系的源远流长。作为中法友谊的见证,溜达勤工俭学运动始终为中法两国人民所怀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其意义必将随着历史演进愈发彰显;其光芒必将随着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更加绽放。百年沧桑巨变,溜达勤工俭学精神始终保持着不老的青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方能致远”。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将发扬传承留法勤工俭学精神作为推动中华民族大步前行的动力支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上书写壮丽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鲁迅生平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LUXUNSHENGPINGZH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鲁迅生平陈列”以大量的实物、图片,并配以多媒体手段,全面地展示鲁迅一生的生活、工作与业绩。展厅一层中心展区的“什么是路”、“铁屋中的呐喊”、“麻木的看客”和“这样的战士”四个主题形象,为理解鲁迅思想提供启示。展览以鲁迅一生的足迹为脉络,共分八个部分:“在绍兴”、“在南京”、“在日本”、“在杭州、绍兴、南京”、“在北京”、“在厦门”、“在广州”、“在上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部分:在绍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祖父清同治十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但仕途多舛。父亲科场失意,因病早亡。母亲性情和善而坚毅。鲁迅十二岁入私塾三味书屋读书。十三岁,祖父因科场案被判重刑,父亲病重,家道衰落。鲁迅经常出入当铺和药店,倍感世态炎凉。他后来回忆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部分:在南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98年,鲁迅离开绍兴到南京,入免费的新式学校学习,四年后从南京矿务铁路学堂毕业。在这里,他热心阅读新书刊如介绍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天演论》等。此前几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鲁迅入学之年,光绪皇帝支持的维新运动被以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两年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这一切使鲁迅对中国在列强争霸的世界上的命运深怀忧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部分:在日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2年3月,鲁迅以官费赴日本留学。前两年,他在东京学习语言及基础知识。其时留学生中涌现反清革命热潮,鲁迅倾向革命,剪断了象征民族压迫的辫子。在此期间,他翻译西方科幻小说,撰写了有关中国地质矿产的著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得到藤野先生的关怀和教诲。但第二年,据他本人记述,他在课堂上看到了日俄战争的幻灯片,有中国人被指为俄军间谍遭日军斩首,而围观的中国人神情麻木。他因此醒悟到,中国国民的疾病不仅仅是身体的,更是精神的,遂弃医从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返回东京后,他尝试办文学杂志而不成功。1907—1908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表现了他当时的思想成果。他的文学活动主要是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尤关注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文学,因此多介绍俄国、东欧作家的作品,与其二弟周作人合译并印行两卷《域外小说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四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在杭州、绍兴、南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9年,因家庭经济原因,鲁迅终止留学生活回国。他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书,后任绍兴府中学堂教务长并讲授生物学。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推翻了清朝统治,但并未根本改变社会基本结构及国民思想。鲁迅目睹社会形势的变化反复,对革命的结果深感失望,对地方政治的腐败极为不满。1912年,通过朋友介绍,他在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谋得职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五部分:在北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12年5月,鲁迅随国民政府教育部迁至北京。行政工作之余,他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和古籍校勘,尤注重搜集绍兴乡邦文献。他还收集了大量古碑拓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18年,在文学革命运动中,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首次使用了笔名鲁迅),揭露了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非人道、虚伪和吃人的本质。随后,他写了《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杂文,显示了“五四”新文学的成绩和力量。1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死伤者中有鲁迅的学生。他因著文抨击时事,遭当局通缉,曾四处避难;又因恋爱并计划建立新家庭,遂于8月南下厦门任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六部分:在厦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6年8月,鲁迅被聘为厦门大学国文系和国学研究院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期间,他编纂了《唐宋传奇集》等,以为撰写文学史的准备。《中国文学史略》(后改名《汉文学史纲要》)虽未完成,但显示其文学史研究的独到眼光和精辟见解。远离政治中心,独身一人,教学生活安稳而沉闷,鲁迅写下多篇回忆性散文,记述青少年时代经历,描绘了给他留下很深印象的人物如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同时还写了许多倾诉自己内心感受的信给在广州的许广平。</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七部分:在广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鲁迅应邀担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和教务长。期间到香港发表两次演讲:《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继续坚持文学革命理念。1927年发生军事政变,国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弥漫上海、广州。中山大学一些学生被逮捕,鲁迅发动营救,但无结果。怀着对革命阵营内部自相残杀的愤怒和失望,鲁迅辞职,离开广州。</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八部分:在上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鲁迅与许广平1927年定居于上海,1929年生一子。作为自由撰稿人,为报刊写了大量杂文随笔,坚持早年形成的改造国民性信念,抨击专制政治和社会丑恶现象。自1932年至去世最为多产,出版历史小说集1卷、杂文集10卷。除担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名义领导人外,他还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人权保障同盟。他积极倡导新兴木刻艺术,编辑出版多种中外版画作品。因外忧时艰,内感郁愤,积劳成疾,于1936年去世,终年56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博物馆,院落两侧置放着“入党誓词”和“入团誓词”,在这里经常组织主题活动,传承革命的优良传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院落的左侧,矗立着三尊雕塑,藤野严九郎,鲁迅1904年9月至1906年3月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留学时的老师;史沫特莱,美国进步女作家、记者、中国人民的诚挚友人,曾为病中的鲁迅请医生,代购外国美术作品,帮助鲁迅编辑图书并翻译鲁迅的文章;裴多菲·山多尔,匈牙利爱国诗人和英雄,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革命民主主义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鲁迅故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宫门口三条二十一号鲁迅故居,是鲁迅先生在京的最后一处寓所,也是鲁迅在京四处故居中唯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处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3年10月30日,鲁迅买下这个6间旧屋的小宅院,议价800元。由于原有的6间旧房十分破旧,只有翻建才能居住,为了节省开支,10月31日,鲁迅亲自绘制房屋改建图3张(即现在的鲁迅故居规模);12月2日,订立买房契约,付原房主500元。1924年1月2日,付清原房主购房余款300元,之后即开始施工,1924年2月1日收到京师地方审判厅登记处的房屋《登记通知书》,5月24日完工。由于当时鲁迅的经济十分拮据,这所房子是向老朋友齐寿山、许寿裳各借了400元买下的,这笔借款直到1926年鲁迅去厦门教书时才陆续还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4年5月25日,鲁迅先生和朱安夫人搬到这里居住,不久鲁迅的母亲也搬到这里居住。当时的阜成门一带是北京比较穷苦的住宅区,居住的大多是靠体力为生的平民百姓,市政设施很差,既没有电灯,也没有自来水,胡同的道路是土路、煤渣铺成的,风天黄沙飞舞,雨天道路泥泞。西三条胡同宽三米,长约400米,鲁迅居住的21号院位于胡同的中间地带。鲁迅故居面积约400平方米,有北房三间,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院内的格局布置,室内的陈设展示,都保存着鲁迅先生当年居住时的模样,院中先生当年手植的两棵丁香花,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在西三条居住的两年多时间里,鲁迅主编和指导青年人编辑了《语丝》周刊、《莽原》周刊、《莽原》半月刊、《国民新报副刊》等刊物。指导成立了“未名社”、“莽原社”等青年文学团体。编辑《未名丛刊》、《乌合丛书》,还为不少青年作者编选辑、写序言、校改文稿和译稿。完成了《嵇康集》的校勘;翻译了《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写下了散文集《野草》,小说集《彷徨》中的大部分作品,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集》以及《坟》、《朝花夕拾》中的大部分作品200多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6年8月26日,鲁迅南下离开西三条故居后,朱安与鲁迅的母亲继续在此居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9年5月、1932年11月,鲁迅两次从上海回北平探亲,都在此居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6年11月,朱安通过地方法院办理了《赠与契约》,将鲁迅故居转赠给鲁迅之子周海婴。1947年3月20日,取得了北平地方法院认证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6年秋,许广平专程来京整理鲁迅藏书及手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7年6月,鲁迅旧居的最后一位主人朱安女士病故。北京的鲁迅旧居已无亲人照管,而当时的北平正处于白色恐怖笼罩之中,故居随时都有可能遭到破坏。在这情况下,王冶秋与徐盈、刘清扬、吴昱恒等地下党的同志,巧妙地利用旧法院的关系,“查封”了鲁迅故居,使鲁迅旧居和大批的鲁迅遗物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文物部副部长王冶秋等同志派人查看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胡同21号鲁迅故居,并筹备恢复鲁迅故居原状的有关事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9月20日,北平市人民政府安排矫庸、李育华两位同志看管鲁迅故居,在许广平指导下恢复故居陈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纪念日),鲁迅故居正式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鲁迅故居的室内,没有对外开放,我只是象征性的拍了几张,但鲁迅故居的材料还是较详尽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鲁迅博物馆是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和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于2014年7月合并组建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是依托原北京大学红楼建立的旧址类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家全面展示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活动地,于1961年3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2年4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目前,因受疫情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还处在闭馆状态,待开馆时再把这一课补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的日程又到结束的时候了,在此,道声再见!并祝福大家在冬日里天天开心快乐!身体健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