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秋末冬初,叶落草枯,渐渐褪去绿色的背牛顶愈发显得形销骨立,孤傲不群。</p><p><br></p> <p>背牛顶孤峰拔地,如巨柱冲天,海拔965米,四面都是接近直立的峭壁,陡急险绝,颇具华山之姿。</p> <p>背牛顶明清时就已是冀东著名游览景点,一百多年前(1917年),美国人甘博的照片更是让它名声大噪。</p> <p>背牛顶为冀东五顶之一,独占首险,以至于人们只关注其山势奇险陡绝,往往忽略了它其实也是万里长城的一部分。</p> <p>长城从背牛顶峰顶翻越而过,背牛顶南北崖壁就是长城的一段山险障樯,山体与长城浑然一体,就是长城的一部分。</p> <p>十月的最后一天,再次由西垭口向东垭口穿越背牛顶长城。冬已至,秋未央,一路风光旖旎。</p> <p>从西垭口至背牛顶共有四座敌楼,垭口西沿和垭口底部的两座敌楼已毁损殆尽,仅余基础和一地碎砖。</p> <p>东沿的敌楼巍峨雄伟,俯瞰垭口。敌楼半残,已经开膛破肚,楼梯石台阶都裸露在外,沧桑凄凉,令人唏嘘。</p> <p>敌楼东仅余两墙角如柱,登此东望背牛顶位置绝佳。天气轻霾,朦胧中,挺拔的背牛顶屹立东天。</p> <p>向东,沿骆驼峰山脊线筑有碎石干插的城墙,不宽也不高,毕竟关山重重,大敌来犯的可能性不大。</p> <p>第四座敌楼位于骆驼峰中间,残损得只剩高高的石砌基础了。此处林木遮天,清爽阴凉,夏季穿越常在此小憩。</p> <p>向东的山脊,大概是今春刚开辟的防火带,密集的灌木被砍光,重又萌生出的叶子生命力旺盛,一地秋叶似火。</p> <p>对面的骆驼峰是观察和拍照背牛顶的最佳位置。背牛顶拔地而起,直入云霄,若走到山下,只能仰视,反而不见全貌。</p> <p>背牛顶倚天拔地,峻急峭立,如巨钟覆地。悬挂崖壁的一道天梯就像铸在大钟上的一串铭文,记录着背牛顶的历史。</p> <p>关于背牛顶名字由来的说法很多,多不靠谱。如山背后有石如牛,没人见过;背牛犊上山耕种,山上没地;十八响马变神牛,更是糊弄小孩子的故事。</p> <p>但若在此远望背牛顶,也许可解“背牛”之谜。峰顶东高西低,如壮硕牛背,天梯直立似牛尾低垂,越端详越觉神似。</p> <p>背牛顶孤峰独耸,四壁陡直,鹰不能落,猿不得攀,若要登顶,唯人工架设天梯一途。</p> <p>最初古人依峭壁竖起了几架较耐腐蚀的柏木长梯,清中期又在梯旁附加铁链。甘博的老照片就是那时的景象。</p> <p>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抚宁县政府主持开发背牛顶景区,沿原址,重新架设了六段,总计70多米高的铁梯。</p> <p>铁梯装有护栏,仰头看,好似直立通天的隧道,隧道的那一端白云悠悠,第一次登临的人,都要克服一点心理障碍。</p> <p>途中斜视,峭壁直立,群峰匍匐脚下。绝壁上遒劲的枯松,似虬龙探海。盯久了,云飞崖移,不禁目眩神迷。</p> <p>铁梯尽头抵达山门,铁梯就搭在石券门洞的门槛上,两扇红色铁皮门应该是现代所装,若关闭,万夫莫开。</p> <p>这个山门很特别,不似普通寺庙的厅房结构,倒更像是长城的敌台。</p> <p>山门上有一圈女儿墙,南侧内壁上嵌有一块卧碑,上面小字“太清观”,下面大字“背牛顶”,应是当年建山门时所题。</p> <p>1917年,13名外国人坐在此处的照片,将一段藏于大山深处的风景,首次用影像的方式展现到世人面前。</p> <p>2020年秋,103年后,我们又来了,复制经典,致敬前人,风景依旧,物是人非。</p> <p>山门迎面石崖上镌“佛海滔滔孽自招,迷人不醒半分毫,今生不把弥陀念,枉在人间走一遭”,清乾隆十一年刻。</p> <p>小小的山门,竟兼有佛道两教遗迹,十分罕见,这也暗合背牛顶曾为佛道两教名山之身份。</p> <p>早在辽金时期,背牛顶就开始了佛寺建造,明时,万里长城穿山而过,大明守军将领经常光顾,遂成为佛教圣地。</p> <p>到了清朝,道教又在此大光其道,一山先后容佛道两家,一直到文革前香火未绝。 </p> <p>山门上行,路边有残井、石瓮七八口,令人惊奇的是,在连月不雨的初冬,仍未干涸。</p> <p>崖壁下,凿有一方形水池,池壁刻“莲池”,浮满落叶的池水,盈满欲溢。</p> <p>池前为近十米高的望海楼台基遗址,层层条石砌成的平台凸出崖外,依峰面海,可以想象当年登楼远眺是何等心旷神怡。</p> <p>平台顶上,如今已苍松成林,根据松树的长势判断,望海楼湮灭大概已过百年了吧?</p> <p>石台向东,相传是关帝庙遗址。一座石屋仍在,但石棉瓦盖顶,怀疑是近代景区所建,是不是原址重建不得而知。</p> <p>前行左侧高处,一栋石砌殿宇一定是古建原物无疑,三间、券门、券顶、石墙、无梁无柱,无一寸椽木。 </p> <p>这就是大明隆庆至万历年间,由长城守军参将谷永主持修建的无梁殿,是背牛顶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遗迹。</p> <p>无梁殿东,据说景区开发前曾有石制钟架遗迹。现此处重建钟亭,我只是好奇,这口大铁钟是怎么运上山来的?</p> <p>由此西北向上,是金光洞遗址,洞口现存宣统元年(1908年)青石匾额一方,上书“金光洞”三个大字。</p> <p>金光洞原为崖下南向石窟,后开拓扩大,增修石墙,洞内设有佛台,石壁有人题字“洞内无灯金光照,山门不锁有云封”。</p> <p>洞外东侧石壁陡立,上线刻天王力士形象,孔武有力,另有多篇明代信众所刻求佛记事,不及细细阅读。</p> <p>西侧石壁竖刻明代蓟镇长城守军参将林桐所题“海阔天高”四个大字,字大如人,遒劲有力。</p> <p>从金光洞再向上攀登,即可到达最高顶点。一大块岩石浮于林莽之上,好似孤岛傲立海中。</p> <p>脚下云深林密,天空雾霭迷茫。若晴好,可北望祖山,群峰叠嶂,南观渤海,天水相连,长城如线,横贯东西。</p> <p>低头近观峰头,却又是另一幅触目惊心的景象,碳化的树桩根根伫立,黑色的树干横躺竖卧,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p> <p>原来在2011年4月,这里曾燃起了一次轰动全国的山林大火。背牛顶山高峰陡,极难扑救,熊熊大火一直燃烧了六天六夜。</p> <p>大火过后,峰顶一片狼藉,许多百年古松化为灰烬,曾经的“黄山之秀,庐山之幽”不复存在。</p> <p>景区随后关闭,背牛顶及周边长城遂成为封禁之地,美丽的背牛顶从此隐于道道铁丝网之后,再未曾摘去面纱。</p> <p>十年生息,峰顶早已郁郁葱葱,虽难掩伤痕,但俏丽的风姿已然重现,且多了一份沧桑之美。</p> <p>下山路在东南方向,一幅吕祖背剑图迎铁梯而立。吕祖就是吕洞宾,道教八仙之一,手中宝剑一除惑,二断色,三斩贪。</p> <p>先是两段竖直铁梯,初次下行其实更加胆颤。不过我已经走过多次,正好可以放眼远眺,前方楼阁参差,更远处海平如镜。</p> <p>铁梯下端山崖上一株迎客松浴火重生,虬枝上残留着前世的沧桑,翠色中又焕发出今生的活力。</p> <p>东侧古时并没有路,前些年在这深涧上空修建了铁笼桥梯,如今荒废了十年,桥下四根钢管支撑已经脱开三根。</p> <p>最令人胆战心惊的就是这里,紧盯脚下,但见深渊无底,每一步都加剧桥的晃动,腿的颤抖超过桥,心的颤抖超过腿。</p> <p>东侧山峦更是奇峰攒聚,由于深涧相隔,许多山上古松未被火烧,如今舒展苍翠,恍惚之间真有登临黄山的感觉。</p> <p>又一座高架铁桥,每一步都需要勇气,每一步都是信心和力量,每一眼都是壮丽画卷。</p> <p>又见敌楼高耸,这是背牛顶东遇见的第一个敌楼,见到长城,思绪又穿越到了大明王朝,又回到那个烽火狼烟的沧桑岁月。</p> <p>敌楼半毁,南墙完整,北墙塌颓。这楼位于背牛顶登山路边,即使不想穿越长城,只登背牛顶也要路过。</p> <p>第二楼残损,只余南墙。此楼向东筑有百多米长的一段高等级砖城墙,如今看不出为什么要在如此险要的山脊上如此这般。</p> <p>第三楼也是只余南墙。背牛顶段长城多以山险为屏,只在山脊险要处筑空心敌楼供士兵驻守。</p> <p>第四楼最为雄伟壮观,高踞崖顶,俯瞰四野。敌楼毁损得也很奇特,北半部全塌,南半部完好。</p> <p>塌掉一半的敌楼越发显得高耸峻峭,亭亭玉立,远映背牛顶挺拔的身姿,完美和谐,相得益彰。</p> <p>第五楼保存的相对完整,仅北墙塌毁,条石基础高,楼门也高。东侧可绕上,楼内空间也很宽大。</p> <p>第六楼与第五楼仅相距五十米,只隔着一个山头,同样是塌掉了北半边。不得其解,东部六楼都是南墙完好,北墙塌毁。</p> <p>背牛顶东段长城横亘石峰之巅,峰险林深,即使没被封禁,也少有人行,但蛮荒之地也有难得一见的原生态之美。</p> <p>绕过这座陡峭的险峰,就到了背牛顶的东垭口。回首望,苍凉的敌楼在薄雾蒙蒙中延伸至远方的背牛顶。</p> <p>而背牛顶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淡然看着脚下的世界,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望着那山,那城,忽然有个联想…</p> <p>背牛顶既然是长城的一部分,那么那些天梯、古庙、碑刻岂不就相当于坐落在城墙之上,如此内涵丰富的一段城墙是否是万里长城的唯一呢?</p> <p>世界上把独特绝妙的自然景观称作世界自然遗产;把具有独特人文价值的人类活动遗址称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的双遗产可谓凤毛麟角,我国仅有四处。</p> <p>假如自娱自乐,搞一次秦皇岛本市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评选,风光出类拔萃,又具有沉甸甸历史的背牛顶恐怕是双遗产的唯一候选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