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西华街随记 ‖周佳

佳歌

<p class="ql-block"><b>西华街随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周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前不久走访了位于滇池西岸、西山睡美人旁的西华街社区红映村,它不是城市里的街道而是地地道道的村名。我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面貌,看到西华村文化广场,村文化音乐吧,还有正在演出乡村文化大舞台。每逢九,村里会组织村民来观看文艺演出。</p><p class="ql-block">我遇到了带领村民种草莓致富的好干部杨少明。他个头不高但很精干,从其事迹和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实干家。</p><p class="ql-block">西华街的草莓远近闻名。每逢草莓上市季节,会有很多城里人来此乡村游,采摘草莓。一说起草莓来,杨少明那是津津乐道,从他如何引进新品种,在村里挂牌“陶磅专家工作室”,到已举办三届西山区草莓文化节,还有他引以自豪的草莓一号“京藏香”,这可是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辽宁·东港)草莓文化旅游节暨中国精品草莓擂台赛金奖的名牌草莓。听到这些,您会觉得西华街的草莓是名不虚传吧。</p><p class="ql-block">我挺喜欢屹立村口的那一座古色古香的“西华街”、“魁星阁”牌坊,那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子,那几座仅存的古民居,还有那些画在村道里墙面上的反映过去滇池渔耕文化的繁华景象。</p><p class="ql-block">据村史记载,解放前红映村又名“西华街”,逢九赶集。滇池沿岸官渡、晋宁、呈贡等地的渔民都划船到西华街赶街,当时西华街集市有当铺、诊所、赌馆、茶馆等。解放后又设粮管所、食品站、水产公司,蔬菜站等非常繁华热闹。勤劳善良的西华街人民靠滇池发展渔业、种养殖业。如今退耕还湖,村民们就利用集体山地种植草莓,开发乡村旅游经济等。西华街是咱们老昆明的组成部分,保留着老昆明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滇池渔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p><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老街子一路寻访,走到西华中医馆门前,这是街里尚存的老字号。见到六十多岁的老中医张永富,他双脚麻利地站在尖型石槽里的滚轮上碾草药,给我们现场展示中草药制作技艺。在当今这些能传承下来非遗文化已不多见了,正应了医馆门口的那一幅刻在木牌上的对联“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来到一座老四合院,遇见一位戴蓝色头巾,腰系绣花围裙,佝偻着背,已耄耋之年的老奶奶独坐在已年久失修的老院子门口。这应该是一座有百年以上历史白族四合院民居,院子里有一口老井被旧木板掩盖着。和我们一同考察的,已七十多岁高龄,仍精神抖擞的谭祖安老师一把掀开木板,只见一圈石栏包围着井口。老人家默默地注视着这口百年古井,久久不愿离开。我猜谭老师一定是在考究这口老井里面被埋没的历史吧。我环顾四周,粗重的红漆木梁,牢固的石墩,雕刻精美的窗花,厚实的木楼梯等等构建成了一座典型的云南“一颗印”古民居。院内那一堆有裂缝,表面斑驳,字体剥离的夯土墙急需修缮加固。</p><p class="ql-block">老奶奶独守在院子里,还没有搬离,估计她舍不得这座老屋,舍不得灶房里的火塘,舍不得屋檐下的那一排燕子窝吧,也许这些就是她一生的念想。我和老奶奶一起合影留念。我很想和老人家聊聊家常,聊聊西华街过去的故事,可惜时间匆忙只好作罢。</p><p class="ql-block">途中我见到了两座正在被拆的老房子,土砖黛瓦已被夷为平地,只剩下几具木头骨架,行影相吊,赤裸裸地在太阳下暴晒,它们好像有遗言要告诉路人。当地村民们原址拆旧盖新,推倒了世代相传的老院子盖起一座座红砖水泥小洋楼,很可惜,殊不知这拆除的都是历史文化啊。这是滇池边的一座传统古村落,因为有一条老街子,有很多老民居,有许多原住民才有烟火味,才有老昆明历史价值所在,才会受到世人的尊重。难怪民进前辈冯骥才先生宁愿卖掉自己的画也要去拯救西塘的一座古民居,谁也不愿意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毁在咱们自己手里啊。</p><p class="ql-block">那天,我还遇到一件非常欣慰的事情。这是西华街幸存下来的,并且是完完整整保存的一座“一颗印”古民居,它被一位外地茶商整体租下。然后,这位茶人花大力气将此古宅修缮保护下来,如今作为一处私人茶庄名“松风晓筑”。庄主对我说,希望这座古民居不再遭遇被拆除的命运。</p><p class="ql-block">红映村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同行的一位朋友站在西华湿地公园旁马路边拿出一块随身携带的罗盘,对着村子方向测算。我也好奇地凑近听他讲解,果不其然,红映村的背后就是有两大一小三座山头,就像一个金元宝,这里就是一大个聚宝盆。</p><p class="ql-block">或许有点遗憾,当地村民如果能将这条老街子和整个村子的古民居完整地保存下来该多好。当然乡村经济需要发展,新农村建设需要搞好,但如果我们的乡村振兴能走发展和保护相结合的路子。假如西华街能将整个传统古村落保护下来,保留住一座原生态的老昆明特色古村落,然后申报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古村落;假如那一口口遗落的古井不被永远掩埋;假如我们村子发展的眼光能放长远一点,就能给子孙后代多保留下更多的历史文化遗产,那将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p><p class="ql-block">当然杨少明是一位好村长,好乡贤,西华村能成为省级文化惠民村,他功不可没。估计他也有他的难处,民宅私有制是不争的实事,村民有改、重建私宅的权利,但村委还可以计划进一步将西华街的传统文化和乡村振兴相融合,继续发掘西华街的历史文化内涵,想方设法保护好现存的古民居,打造知名昆明滇池渔耕历史文化古村落。</p><p class="ql-block">我在今年的调研报告里曾提出:关于昆明市加快对环滇池流域渔耕文化古村落、古民居进行抢救性普查登记,挂牌保护建议;关于我市设立环滇池非遗文化古村落旅游公交线路建议;关于我市划拨专项资金对昆明市现存的古民居进行修缮和保护建议;关于加快研究制定出台昆明市古村落、古民居保护条例建议等等。</p><p class="ql-block">期望我们能共同保护好老昆明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样我们将无愧于子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17日随笔</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周佳,湖南娄底人,民进会员,云南省作协会员,有作品见于《民主》《云南日报》《云南政协报》《春城晚报》《昆明日报》《西部散文选刊》等报刊杂志,出版个人诗集《太阳鸟》(四川民族出版社),现居昆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