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歌曲,好声音(06)- 10首最美的歌剧咏叹调

东溜达西溜达

<p>  咏叹调(意Aria)是古典歌剧、清唱剧、康塔塔中的主要独唱曲,男女高、中、低音声部都可以写出咏叹调,一般由乐队或键盘乐器伴奏。 咏叹调旋律优美流畅,感情内涵丰富,极具抒情性。</p><p> 歌剧中的咏叹调一般是主角的独唱,在一部歌剧里至少有一首,有时也会有两首。它的作用就象是戏剧中的“独白”,表现出人物的特征。同时它往往是最精彩的唱段,结构完整,需要演员掌握高度的演唱技巧。</p><p><br></p> <p><br></p><p>10.《花之二重唱(Flower Duet)》</p> <p>  花之二重唱取自歌剧Lakme(拉克美),是开头拉克美和女奴在茉莉花穹顶下演唱的。</p><p> 《拉克美》(Lakme)——三幕歌剧,德立勃所作。1883年初演于巴黎。剧情取自法国剧作家贡迪内(1828—1888)的戏剧《洛蒂的结婚》:英国军官杰拉尔德与印度婆罗门祭司尼拉坎塔之女拉克美相爱。尼拉坎塔憎恨英国人,趁二人见面之机,把剑刺伤杰拉尔德。幸得拉克美抢救,杰拉尔德脱险,两人得以相聚。此时英印战争迫在眉睫,杰拉尔德奉命随军出发,拉克美服毒自尽。</p><p> “在白色茉莉织成的穹顶之下,玫瑰花交织在其中,河畔上的满布着娇笑的黎明花朵。轻轻地飘浮在其迷人的波浪之上,随着河水起伏,乘着波光来去, 一手迎向河岸,春天睡着鸟儿高歌。” 这是拉克美一剧中著名的花之二重唱。此曲出现在第一幕中一开始,正当父亲在训斥众婆罗门教徒要憎恨英国人时,他的女儿拉克美则不经世事地在花园中散步着,她和自己的侍女玛莉卡于是对着茉莉花所织成的穹顶唱起了这首幸福的二重唱。这是由女高音和次女高音所演唱的著名歌曲。就是在这首歌中, 杰拉尔德震慑于拉克美的美貌,悲剧的种子就在此萌发。侵略者和殖民地祭司之女的爱情故事,以拉克美的自杀收场。</p> <p><br></p><p>9.《夜后咏叹调(Queen of the Night)》(《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的燃烧》)</p> <p>  《夜后咏叹调》取自于莫扎特歌剧《魔笛》。</p><p> 歌剧魔笛是莫扎特35岁那年为表姐创造的,他的表姐是一位花腔女高音。即这位对音乐有重大贡献 的音乐家生命最后一年写成的。莫扎特1791年9月30日在维 也纳指挥魔笛的首演,之后两个多月,这位音乐天才就与世长辞了。 </p><p> 《魔笛》是莫扎特谱写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德国歌剧,是歌唱剧的集大成之作。夜后咏叹调夜后咏叹调是全剧中最有名的女高音咏叹调。莫扎特以最难的华彩乐段来塑造夜后的人物性格特征,并以高超的花腔演唱技巧刻画了一个矛盾复杂而极具戏剧性的人物。夜后是整部歌剧的灵魂人物,她冷漠、无情、威严而神秘,同时她又具有着母性的温柔,从她身上所表现出的矛盾性和戏剧性,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饮酒歌(Libiamo ne'lieti calici (Brindisi) 》</p> <p>  《饮酒歌》是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作曲,皮阿维作词。作于1853年。为所作的歌剧《茶花女》中第一幕唱段。</p><p> 当时男主角阿尔弗雷多在女主人公薇奥莱塔举行的宴会中举杯祝贺,用歌声表达对薇奥莱塔的爱慕之心,薇奥莱塔也在祝酒时作了巧妙回答。第二段结尾处两人的对唱表达了他们互相爱慕之情,最后一段客人们的合唱也增添了这首歌的热烈气氛。</p> <p><br></p><p>7.《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 (voi che sapete)》— 凯鲁比诺的咏叹调</p> <p>  曲目取自于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是女中音最喜爱演唱的歌剧选曲之一。</p><p> 《费加罗的婚礼》(K.492)是宫廷诗人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喜剧作家皮埃尔.奥古斯丁·卡龙·博马舍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博马舍共写过三部以西班牙为背景的喜剧,剧中的人物都相同。分别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有罪的母亲》,创作于1732-1739年。《费加罗的婚礼》(又名《狂欢的一天》)于1778年首演。作品把伯爵放在人民的对立面,暴露了贵族的腐朽堕落,同时也反映出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富有时代气息,风格明快幽默,情节曲折生动,以嬉笑怒骂的语言,突出强烈的喜剧效果,是作者最出色的代表作。而在这三部剧作中,前两部被谱成了曲,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选择了第二部,并于1785年12月到1786年4月间创作。</p> <p><br></p><p>6.《漫步街上(Quando m'en vo)》</p> <p>  曲目选自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 </p><p> 普契尼四幕歌剧《艺术家的生涯》又叫《波西米亚人》贾科萨与伊利卡合作编剧,此剧故事取材自法国作家穆尔朱(1822--1861)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书中的情节全是作者和他的伙伴们的亲身体验。叙述住在巴黎拉丁区的、梦想成为艺术家的贫穷青年,和造花女工间发生的有欢笑、有眼泪的生活与爱情故事。普契尼取用后,也植入自己贫穷青春时期的回忆,于是成为具有真实感的、青春诗篇般的歌剧。于1896年2月 1日在意大利都林的皇家剧院首次公演。</p><p>在这部作品中,普契尼的着眼点不在于描绘巴黎拉丁区落魄的艺术家们放荡不羁的生活,而在于描述绣花女咪咪与诗人鲁道夫的纯真爱情的悲剧。《Quando m'en vo漫步街上》是歌剧第二幕中美艳的穆赛塔的咏叹调。穆赛塔是一位内心善良,但是热情浪漫、敢爱敢恨的女孩,她虽然真心的爱着画家马尔切洛,但是她追求享乐用情不专,她对所有的男人都卖弄风骚,喜欢奢侈的享乐。她风流妩媚、活泼泼辣,有着无穷的魅力,非常的自信,同时这首咏叹调唱给心上人马尔切洛听也是想勾起他的嫉妒,激起他的妒火和热情,想与他重归于好。表现了她虽然对马尔切洛表面上不屑但内心却对爱情无限向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女人善变(La Danna é Mobile) 》</p> <p>  “女人善变”,La Danna é Mobile,出自威尔第歌剧《弄臣》(Rugoletto) 第三幕。由扮演公爵的男高音独唱。</p><p>作者威尔第在作曲时就料想到,以这首歌的旋律,定将打动观众,甚至引起轰动。为了防止歌谱外流,他特意将歌谱随身携带,直到最后一次彩排才亮相。正如威尔第所预见的那样,第一次公演就引起了极大地轰动。</p><p>La Danna é Moblie(女人善变)和Libiamo Ne’lièti Calici(饮酒歌,出自他的另一部歌剧《茶花女》)是威尔第的代表作,威尔第的作曲风格,在这两曲中格外明显,旋律轻快,充满跳跃之感。</p><p> 歌剧《弄臣》创作于1851年,根据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戏剧《国王寻乐》改编。它与《茶花女》、《游吟诗人》并称为威尔第中期的三大杰作,一个多世纪以来久演不衰。作品通过娴熟的音乐手法表现了剧中人物的丰富内心变化。剧中诸多唱段都成为了世界名曲,其中的《女人善变》更以其轻松活泼的节奏和花俏的音调成为世界流行的经典曲目。</p><p> 故事发生在十六世纪意大利曼都瓦城。主人公利哥莱托貌丑背驼,在曼都瓦公爵的宫廷中当一名弄臣。公爵年轻貌美,专以玩弄女性为乐,引起朝臣们的不满。而利哥莱托对朝臣妻女受辱的不幸大加嘲讽,得罪了许多人,终致失女之祸。他的爱女吉尔达,纯洁、貌美,公爵乔装成穷学生暗中追求,骗得了她的爱情。后来,利哥莱托以美色诱使公爵夜宿旅店,雇用刺客将他杀死。黎明前,却发现受害的是女扮男装,已经奄奄一息的吉尔达。原来,这个获悉行刺计划的少女对虚情假意的公爵一往情深,甘愿为爱情而替公爵一死。</p> <p><br></p><p>4.《啊!我亲爱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p> <p>  O mio babbino caro(《啊!我亲爱的爸爸》)是歌剧家普契尼的独幕歌剧《贾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中一首咏叹调,降A大调。旋律极为优美,深情动人;短小精致,节奏朴实规整。这首咏叹调被公认为是歌剧具有代表性的杰作之一。</p><p> 贾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为普契尼所作的单幕意大利语歌剧,剧本由佛昌诺(Giovacchino Forzano)所写,其故事是根据但丁的神曲改编。此为普契尼所作的三合一歌剧(Il trittico)的最后一出,于1918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演。歌剧中最著名的片段为女高音的咏叹调“喔,我亲爱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在电影中与其他作品曾多次出现。</p> <p><br></p><p>3.《噢,命运》</p> <p>  《噢,命运》选自于布兰诗歌也称为 《博伊伦之歌》,原是舞台作品 《凯旋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于1935—1936年, 1937年初演于法兰克福,后作为康塔塔单独演出, 是奥尔夫最著名的代表作。 其歌词选自在巴伐利亚州贝内迪先特博伊伦修道院中发现的一本13世纪的诗集。共分25个乐章,用女高音、男高音、假声男高音、男低音、童声合唱、合唱及乐队(内有14个乐章为管弦乐曲)。</p> <p><br></p><p>2.《今夜无人入睡(Nessus Dorma)》</p> <p>  《今夜无人入睡》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剧改编的歌剧《图兰朵(Turandot)》中最著名的一段咏叹调,剧情背景是鞑靼王子卡拉夫在要求公主图兰朵猜其身份。今夜无人入睡》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剧改编的歌剧《图兰朵(Turandot)》中最著名的一段咏叹调,剧情背景是鞑靼王子卡拉夫在要求公主图兰朵猜其身份。Turandot(图兰朵)》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剧改编的三幕歌剧,是普契尼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部作品。《图兰朵》为人民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p><p>《图兰朵》的原始作品,是一篇名为《杜兰铎的三个谜》(即《卡拉夫和中国公主的故事》)的短篇故事。选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杜兰铎的三个谜》则是由波斯诗人内扎米的叙事诗《七个美女》(又名《七座宫殿》或《别赫拉姆书》)演变而成。内扎米《七个美女》的题材则选自波斯诗人菲尔多西(94—1020)的《列王纪》(980—1009)中关于“萨桑尼王朝(226—651年)的别赫拉姆五世(420—438年)的记载和有关他的传说。</p> <p><br></p><p>1.《哈巴涅拉 - 爱情像自由的小鸟》</p> <p>  哈巴涅拉舞曲(Habanera)原是非洲的黑人舞曲,后来由黑人传入古巴,又由古巴传到西班牙。这是一种中等速度的二拍子舞曲,旋律常常包含附点节奏和三连音,节奏富于弹性。19世纪比才歌剧《 卡门》第一幕女主角所唱《爱情象自由的小鸟》也是一首用哈巴涅拉写成的歌曲。</p><p> 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完成于1874秋。它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该剧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她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她而被捕入狱,出狱后又加入了她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然而后来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人们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匕首下。</p> <p><br></p><p>— 所有资料摘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