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上山之前,曾对山上支教生活场景有过浪漫的设想:在绿色的大山里,满山遍野的野花,金黄的稻谷,蓝天白云倒映在梯田水影之中,孩子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嬉戏其间,和孩子们一起牵手漫步山间、田头,看日出、观云海、数星星,寂静的山谷里回荡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如诗如画,梦入桃源。但当真正切身地生活在这里,却发现远方依旧,诗意的华美外衣被残酷的现实剥离的一干二净。</p> <p> 村里建筑破落、凌乱、粗糙、毫无规划,村民成年男子衣着蓝黑色、土黄色、深灰色居多,妇女老妪虽然基本都穿苗族服装,但样式与电视看到的节日盛装天壤之别,且早已失去了原本鲜亮的色泽,孩子们的校服也因为疏于清洗而沾满油渍和灰尘。经年的劳作,村民的肤色大多黝黑,岁月在额头、脸颊刻下道道印痕,眼神里缺少灵动和生气,面部神情宛如同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毫无表情,看不出喜怒哀乐。首次上山,下车伊始,由于是周末,村委、学校都没有人,想象中的红旗飘飘,锣鼓喧天,箪食壶浆的场景自然是没有的。只能自己卸下行李,找到前任支教同事的宿舍,钥匙还插在门上,房间里只有一床、一桌、一椅,室内一片狼藉。所幸卫生间水龙头还能放出水,赶紧找来扫帚、抹布、拖把,清扫蒙尘已久的宿舍,安放带来的衣服被褥,锅碗瓢盆、茶米油盐。入夜,伴着村里的鸡鸣犬吠,带着对家人的思念辗转反侧,久久方能入眠。</p> <p> 对于村里绝大多数人而言,人生剧本在其出生时已基本定稿: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男孩或外出打工,或在家务农,成为家庭主要劳动力和经济来源,女孩则早早出嫁生子,为婆家延续香火,与丈夫耕作一片面积不大的梯田,早婚、早育、多育在这里是普遍现象,在村里的女孩十八九岁没婚嫁就会被视为异类,每户四个孩子几乎是标配。与我一同支教的同事,一位大学毕业没两年的小伙子一次家访时,才知道自己与所家访的六年级学生母亲竟是同年,从容貌上看却相差十多岁,两人对视,尴尬无比。这样的剧本,这样的场景其实就是贫困地区绝大多数人的人生缩影。</p> <p> 自己也曾在教学、家访中遇到一片空白的作业本、个位数的试卷、家徒四壁的房间,要上山干活请假不来补课的学生,参加体育比赛需要下山训练,父亲却不给路费,孩子含着眼泪找我要退出田径队等等场景。有时在校园里,看到孩子们不知愁滋味的天真笑脸,会不由地想到再过若干年他们也会像其父辈那样的衣着、那样的神情,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终其一生。<b>举目四顾,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山,山连着山,根本看不到尽头。这连绵的大山,像一把快刀,将山上山下切割成了两个世界,经历过这些场景,曾有过那么一瞬间,我切切实实产生过无力和心痛。如果没有在这样的村子里生活过,根本体会不到这种共情,这也不会知道现在的中国还有孩子要面对着这样的痛苦和绝望,尽管他们自己还不知道什么叫痛苦和绝望。</b></p> <p><b> 穷到没有希望,就会低头凝视深渊,甚至走进深渊。于是,我们来到这里,带领孩子们一起抬头仰望星空,探寻属于他们的星辰大海。</b></p> <p> 我们都没当过教师,之前也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教学训练,上海边检总站先后派出两批15名支教民警中,大多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毕业生,有的连女朋友都没有,更别说抚养、教育孩子的经验了。曾和自己的几个做老师的老同学、朋友有过交流如何当老师、如何开展教学。其中一位老同学给了很多建议和方法,最后鼓励我:“其实只要用心,都可以做好的。”“用心”二字,说起来简单,但真正能让孩子们亲其师、信其道,我们每一位支教民警都付出了百倍的努力和汗水。放学后补课、周末补课、上门单独补课,和别的学科老师“抢课”,是我们所有支教老师的日常状态,勤能补拙,我们就是利用每一次的授课、每一分钟的教学,全力以赴地将课本的知识传授给所教的学生。山上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家长普遍存在着不重视教育和自身文化水平低的现象,基本无暇顾及孩童的教育和成长,启蒙之余我们还主动担当留守孩子的“临时家长”,在陪伴中,教他们辨识真正的善与美,如何表达爱和感恩,为他们打开观察外部世界的窗户,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孩子们在学校接受到高质量教育的同时,让他们学到长辈们未曾思考或接触过的科学知识和价值观念,并用逆向文化传递方式,期望通过传导给自己家里的长辈,一点一点地消除村民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根源。</p> <p> 一个半学期下来,自己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从刚接手时不足10%的及格率,平均分30多分,提升到55%的及格率,平均分达到61分,自己带的田径队员则在全乡比赛中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二的成绩,总算能自称是教体育的数学老师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就像夜空中的星星,点点微光,默默无闻、微不足道,不过还有和我一样无数星星闪烁在黎明前暂时黑暗的夜空中,给了更多的孩子通过努力改变现状的希望和勇气。国家移民管理局开展支教工作至今,先后派出了177名支教民警,散布于三江县各个乡村小学,7000多名学生因此受益,所有受援助学校学生的语、数、外三门主科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很多支教民警获评县乡教育部门“优秀教师”,前文所提的那位年轻同事更是对自己的扶贫支教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撰写了调研论文,荣获国家级论文奖,为党和国家制定下一步扶贫政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p> <p>来这里越久,越体会到在这里困难的事和应该做的事往往就是同一件事,在支教和扶贫的路上没有“容易”两字。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在这里越久,越体会到仅仅带着个人的情怀来支教和扶贫,这样的格局是远远不够的,情怀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消褪,责任和使命才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动力。中国脱贫攻坚战必将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这项波澜壮阔的事业中,离不开无数人的不懈努力。自2013年,国家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全国共有280万扶贫干部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其中有700多名扶贫干部倒在了冲锋的路上,在这份沉甸甸的名单中有县委书记、乡镇干部、大学教授、大学生村官、驻村第一书记、退伍老兵……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员,他们是天空中最亮的星,为我们这些扶贫路上的行者指明继续前进的方向。</p> <p>(后记:在撰写这篇文章时,笔者所在的三江县富禄乡龙奋村已实现了百分百脱贫攻坚目标,2020年11月14日,广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示了2020年脱贫摘帽的八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三江侗族自治县位列其中,达到脱贫摘帽标准,将永远退出国家贫困县的行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