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红军街是一个非常抓人眼球的名字。在很多红色景区,只有某某故居,某某办事处旧址。而以街命名的不多,说明当地人对旧址故物保护的相当自信。</p> <p>红军街在广信区望仙乡沙洲村,早闻其名,只是一直无缘前往。按我的性格,对于这种景区我是不太感冒的。国内革命战争,本是兄弟相残,只因主义不同,非得斗个你死我活。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不能放下这种血海深仇,也难怪那些逃到孤岛上的人迟迟不肯回来。我们应该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抵抗外族侵略者。虽然我的思想不合主流,但我还是想去一趟,我有两个问题想去弄清楚。</p> <p>一个是物。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受过的教育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国民党反对派对革命苏区进行了疯狂的镇压。这种镇压包括人的镇压,也包括物的镇压,就是说很多革命者被杀害了,很多房子被烧掉了。而在沙洲,整条街的房子能完好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了。</p> <p>要知道,在1928-1935年间,沙洲作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方志敏、邵式平等革命前辈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是红十军重要的活动场所,同时,苏区的兵工厂也在这里,这样一个被国民党视为眼中刺的村子,在革命遭遇失败的情况下,整条街的房子能保留下来,不能不说是沙洲的幸运。这也从侧面可以说明,沙洲山高路远,群众革命非常彻底,使敌人不敢贸然进山烧杀掠夺,从而保护了这块红色的热土。</p> <p>另外一个问题是找人。小时候我听老人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村里出了个县委书记,腰插驳壳枪,骑白马,很威风。我查了下资料,就简短几句话的介绍,说明此人在赣东北革命史上并没有留下很深的痕迹,但村里的传说有些神乎其神。</p> <p>此人1933年下半年被任命为县委书记,资料仅此而已,其后很难再查找到关于他的资料了,估计这个县委书记当了一年时间不到。但他在村里活到了解放后,在文革时期逝世的。听说刚解放那会儿,组织上找到他,要求他随部队去解放大西南,他在车站准备上火车的时候打了退堂鼓,以放不下家里老母亲为由留下来务了农。</p> <p>我在村里问了些老人,大家说法各不相同。但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北上抗日以后,原来的根据地遭到了敌人的破坏,很多革命志士被杀害。这位县委书记回到了村里,当地国民政府要求他改过自新。他上交了两支驳壳枪,政府赦免了他,并要求他从此安分守己,不许再去闹革命。</p> <p>事情基本上弄清楚了,也符合当时的情况。我们当地有很多这样的革命者,与部队失去联系后,当时的国民政府要求他们从此在家做个良民,如果改过自新可以既往不咎。</p> <p>于是有些像这位县委书记一样的革命者又回来做了农民。也许经历过残酷的战争,见多了血腥的死亡,这些回归农田的革命者很少再回到了组织,安心归隐山林,做起了与世无争的隐者。</p> <p>这也是为什么解放后组织上找到这位县委书记,要求他归队,给他机会,他最后还是放弃了,安心做一介农夫的原因。</p> <p>有些时候,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评价几十年前发生的事情。而且,我们不能只看表象,有些深层次的东西才值得我们深思。</p> <p>就像沙洲红军街,很多人来了只是拍照,听讲解员说事先就背熟了的解说词。有几人会离开团队独自走进农家小院,与当地农民深入交流,听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有几人会走进红军街的深处,抹去历史的尘埃,还原当时最真实的场景?有几人会沉下心来,扪心自问,我们如今是否对得起当年出生入死帮助过我们的农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