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走一直走,就会到的 ——听《新教育新德育》讲座有感

四叶草

<p>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为我们购买了这个课程,这11场讲座,让我和新教育有了更亲密的接触,对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特别是《我和新教育这些年》这个专题带给我的触动很大,六位教师以讲述的方式回顾了加入新教育实验后的教育故事,从他们身上,我深切感受到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幸福,他们仿佛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脚下的路。</p><p> 张硕果老师从新教育推广人的角度,讲述她做新教育宣传,做记录,记录下她所期待新教育带给孩子的美好及所看到新教育下的孩子、家长、老师成长的感人故事。所记录的100多万字的日记点亮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p><p> 高波老师从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讲述了他和一个班级的故事。他选取了小故事、微行动,讲述了他是如何做教室文化建设的,为怎样《缔造完美教室》指明了方向。</p><p> 赵素香老师从学生与老师成长的角度讲述了自己和一个孩子与新教育相遇13年,爱上阅读一起成长的故事,阅读成就了孩子,也成长了自我。</p><p> 姜堰新教育试验区校长从分数与成长的角度讲述他们与新教育的故事,他们为什么做新教育?怎样做新教育?做新教育给她们带来了什么?他们以营造书香校园为切入口推动新教育,做新教育让他们看到了老师成长的喜悦,儿童幸福的表情,家长不断上涨的姿势,他们同时收获了好成绩。</p><p> 从这些故事里,我发现新教育虽然项目繁多,但读写是核心价值,它是一个人成长的内驱力。由他们,我想到了自己——那时候一头扎进教室,像头老黄牛一样整天在教室里培优补差,处理班级事务,忙得焦头烂额,每天都累的筋疲力尽,空余时间除看教材、教学之类的书,其他书只零零星星看过一些,虽然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也鼓励学生读书,甚至把自己为女儿买的几十本书送给班里的孩子读,但很少跟着学生一起去读,更别说一起写了。走进培新遇见新教育后,就跟着师傅、跟着同事学着带学生去读、去写,除读学校规定的内容外,我又借家长之力在班级微信群、QQ群推行:日有所诵(读古诗文),一日一讲(讲名人和身边人的故事),每日一听(听世说新语,论语解读)活动,我和家长轮流在群里听评激励。我跟着孩子们一起读,一起听,两年时间我竟然读了40多本书,读让我几近干涸的内心逐渐恢复活力,我忙并快乐着。</p><p> 喜爱阅读的教师幸福感强,写作能让教师更幸福。那天早上,翻开朋友圈看到焉老师发的文章《体育节那些事》,文笔清新,让人喜欢,连看几遍。她以三个小故事的形式赞扬了班里孩子执着的拼搏精神,高度的集体荣誉感,爱护环境的美好行为,朴素的语言流露的是一位教师的耐心、爱心与智慧。第二天我在操场遇到她,我把我的读文感受告诉她,她幸福地向身后努努嘴,她身后小不点们整整齐齐 ,都在静悄悄地在看书呢,那种场景真的很美!她接着说:“今天孩子们都带垃圾袋了,教室里放了一大摞……” 做教师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看到孩子在无涯的狂野却有规则的行走!</p><p> 欲取之先予之,把班级里的孩子写进故事里不只激励故事里的孩子,同时也用榜样的力量催发了其他孩子们内心向善向美的种子,新教育人就是这样把教育智慧与美好放进故事里,激发孩子们内心深处成长的力量。有人说,世界属于会讲故事的人,他们用故事影响他人,然后影响世界,的确是这样的。</p><p> 只有感觉好,才能做得好,只有做得好,才能讲得好。“记录每一天的日子,存储所有的美好”这是新教育种子高波的教育生活方式,无独有偶,记得我们学校芳姐也说过这样一句话:“记录下来的日子是自己的,没有记录的日子是风的。” </p><p> 芳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曾亲眼目睹她不到半小时创作一首班诗,供全班的家长、孩子在读书分享会上共读,佩服之情无以言表。在她桌面的文件夹里,我看到她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活随笔、人物传记、读后感、诗歌、散文、讲座发言稿等等,文章多的都能出几本书了,我常想,一个教师的生活质地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就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去编织属于自己的锦绣年华吧!</p><p> 今年有幸与她同坐一个办公室,年过半百的她始终充满活力,尤其她的日常教学生活,太多的细节令人叹服。记得那天放学芳姐坐在电脑前写教育日记,她刚毕业的弟子,手捧鲜花,像小鸟一样欢快地扑进来,芳姐笑着,看看这个,摸摸那个,眼里溢满慈母般的温情,那种幸福是无法用语言描写的。她带这些孩子去与她现任班的孩子见面,据说这是她多年的传统:传帮代!孩子们再三告诫学弟学妹们:“要多读书,好好跟着张老师学写作文……”!读书写作是她带给学生的集体气质。孩子们还说:“不要惹咱们的老师生气,她是你们的,但也是我们的……”这深情的语言,无不叫人热泪盈眶。我想这样一份情谊除了芳姐平日对孩子们无私的爱,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阅读在写作中,修炼了一颗细腻柔软的心怀。 </p><p> “她是你们的,但也是我们的”不只是让老师的心融化,也足以催发孩子的激情。刚学习写日记,不用猜,那天定会有很多孩子去写这件事,真是一举两得。她特别擅长在生活的细节里找智慧来教化弟子,使弟子在如沫春风中得到开悟,在无形中找到自己的理想和道路。</p><p> 那天送走孩子,她继续写,我坐在她身后默默地看着,适时帮她插几张照片。我边把照片插入她的日记中边说:“芳姐,我和你有一样是相同的,一样的慈悲,但不一样的是你的慈悲中饱含智慧,而我没有。” “融入新教育八年时光累积出来的经验”她笑笑说。芳姐经常给我讲她自己的成长经历,她讲做什么,怎样做,即便是一路走来的那些尴尬事,都让我觉得特别美好幸福。读写已融入她的生活,已经成为她的生活方式,一日不读,一天不写,她说她觉得不踏实。“你也写,从写随笔开始,坚持一段时间,养成习惯就好了……”芳姐总这样鼓励我,那温柔而充满期待的眼神能把人点燃。在芳姐的鼓励下,我也开始有了第一篇、第二篇随笔,在每天的书写中,我的教育生活在悄悄发生变化,我看到以往所看不到的风景,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感受到平凡工作中的不平凡。</p><p> 从讲座和身边人的故事里我看到生命中任何的惊喜,幸运,收获,无一不是日复一日的努力耕耘,纵使成功的姿态万千,努力和坚持必定是先决条件。曾经在我师傅晓莉的朋友圈看到她和她三岁小女儿贝贝这样一段对话: “妈妈,妈妈,今天爸爸领我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玩儿,那儿可好玩了,明天你还领我去,好吗?”“很远很远啊?那我们不去了吧!”“没事儿没事儿,我们一直走,一直走,就会到的!”</p><p> 说得多好啊:没事儿,我们一直走,一直走就会到达!我想,无论阅读还是写作,只要坚持,一直坚持走下去,就一定会遇见属于自己的庆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