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天濛濛亮时,我们已踏上清华镇彩虹桥。如此早的进入景区,是因为入住的酒店离彩虹桥距离不足百米。这么近的住宿安排,除了能在很短时间到达景区,主要是我们想看到天地间及彩虹桥在太阳升起的过程中那如梦如幻的变化,欲知相机拍到了什么内容?请看:</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雾笼水墨彩虹桥</span></p> <p> 初冬清晨,彩虹桥畔的寒意袭人。一阵清风拂面,不由令人心旷神怡。</p><p> 天空微白,群山苍黑,淡淡的烟,蒙蒙的雾,像一层薄沙,蒙住了大地和河岸两边丛林山色。眼前苍苍茫茫,就像一副水墨山水的画卷,渺渺数笔,出神入化,墨分五色,意境全出。其美妙完全在若有若无之中,如果说它有,它随着浮动着的轻纱一般的云影,明明已经化作升腾的雾气;如果说它无,它在云雾开合之间露出容颜,倍觉亲切。</p> <p> 晨曦透过云雾,天地渐白,清晰可见河面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桥孔间一阵阵烟岚,或有或无,或明或暗。一抹蓝色,几笔红色。蓝色是挑水的汉子,红色是洗衣的大嫂;</p> <p> 廊桥碧水,烟岚升起,那潺潺而流的淅源水,是它优美的琴声倾诉;水面如镜,桥与倒影,恰似落入人间的彩虹。</p><p><br></p><p> </p> <p> 水阻囗分流而下,鹅卵石辅面几何造型,一条石磴路延伸对岸,水大时隐入水下,水小时沿石磴过河。水清澈得让人心生怜惜,清浅宽阔的河面上,水流却很急,流水从石磴间流过,形成一个落差,水声哗哗。村民沿路进入水面中央取水洗衣,满满的乡村生活气息。</p><p> </p> <p> 漫步在烟岚流水的河畔,犹如走入仙境,诗曰:“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又曰:"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四周景色渲染着水墨国画的韵味。颜色虽少,但却典雅高贵。</p> <p> 大雾渐渐地散去,阳光透过薄云散满大地。走过彩虹桥,眼帘四面环山,黄绿相间的田地,村烟袅袅,鸡犬相闻,展现出一派绮丽的田野风光。阳光下,一座座山峰呈墨蓝色,乳白的纱把重山间隔起来,只剩下青色的峰尖,真像一幅笔墨清爽疏密有致的水墨重彩山水画。</p> <p> 出了树林登后山,这时雾已散了,那裸露的峭石和高山柏,被霞光染得赤红,渐渐地又变成古铜色,与红白相间的山中庙亭互为映衬,显得分外壮美。</p> <p> 清华镇历史悠久,唐开元年是婺源县治所在地。镇上拥有中国最美的廊桥,始建于宋代,后重修多次。当地几乎所有的古桥都有一层美好的寓意,彩虹桥也不例外。在建造之初,镇里的文人墨客,绅士都想给桥取个内涵丰富的名字,可是那么多桥名却无一被村民认可。</p> <p> 眼看即将竣工,封盖最后几片瓦,已是傍晚时分,西边的远山出现了一道亮丽的彩虹,夕阳透过云层,倒映在水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彩虹是清华人心目中吉祥、美丽的象征,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桥名取彩虹桥最为恰当,一直叫到今天。当时山水画的景象借用李白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更赋予诗情画意。李白的诗写的不是这里,这已是题外话,但桥得此名,名声却大长。</p> <p> 彩虹桥这座中国最美的廊桥,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已有八百年。全长一百四十米,由六亭,五廊构成长廊式人行桥。每墩上建一个亭,墩之间的跨度部分称为廊,因此,也叫廊亭桥。</p><p> 从远处看,亭略高于廊,形成错落有致。整座桥,每个亭、廊都是独立的,这样做不会因为一处坏而影响到整座桥。</p> <p> 我觉得整座彩虹桥的最精彩部分是桥墩。每一座桥墩像半个船形,前面丰锐,后面平整,流线形设计,由四个光面青石叠成,俗称“燕嘴分水”,即美观又起到分解洪水对桥墩的冲击力。</p> <p> 桥梁是用百年以上的四根老松树加工而成,上面铺上木板供人行走。廊亭入囗门楣处悬挂着一块“彩虹桥”匾额,走上用木板铺成的桥面,犹如进入了一条建在水上的木制长廊。</p> <p> 这时 站在彩虹桥上,凭栏四望,青山如黛,碧水长流,古村隐隐,翠柏草黄丹枫,呈现出彩虹桥两岸的又一番暮秋之景。</p> <p> 在走过的桥中,彩虹桥,是我最钟情的一座。当第一眼见到这座桥,就立即被它那古朴典雅的造型,以及它浑身透出来的历史厚重感深深吸引。"彩虹”二字中,蕴含着人们祈盼人生像彩虹般灿烂的美好愿望,而一代代成功的徽商,真正实现了这样的心愿。那白云下树林中矗立的一座座马头墙,就是梦想成真的证明。</p> <p> 今年夏季媒体报导:清华镇彩虹桥受洪水巨大冲击,彩虹桥东端引桥至二号桥墩之间的桥面(两廊一亭)被冲毁,其余桥体基本完好,淹没在洪水中的“燕嘴分水”桥墩依旧无恙。再次向世人证明了它的设计精妙,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人的建筑智慧。而我们2019年11月19日清晨所拍的照片无意中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