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核素养视角下的教与学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11月14日,我们一行有幸参加了“双核素养视角下的教与学”育人方法引领暨名师课堂观摩研讨会,和来自各地的近千名小学教师齐聚一堂,共享这一听觉盛宴。本次活动汇聚了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名师和教授等,他们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或报告讲座,给予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最前沿的引领和最智慧的启迪。近距离的接触这些名师,观摩他们的课堂,感悟他们的教学理念,使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名师的魅力和专家的风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论坛开始前,在会议主持人的带领下,全体老师进行了奏国歌、宣誓等仪式。当庄严的国歌响起时,心中的自豪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张齐华老师执教的数学综合实践课《K和M为何开一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摩课上所有人都被张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厚的专业文化底蕴和高超的助学引导能力深深折服,课上学生们激烈的思维碰撞和争辩声、欢笑声此起彼伏,他们学得不亦乐乎,听课教师听得意犹未尽。张老师这节课并不是特意教授某个数学知识,而是通过课堂将一个更真实、更多元的世界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在看似虚拟又足够真实的现实情境中,完成对话题的探索、分析与解决,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常识解决问题的能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观摩课之后,张齐华老师的报告《社会化学习:基于共同体的学习重建》,为在场教师带来了自己团队对“社会化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展示,更是刷新了教师们对“好课”的固有认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课堂上如何实现“我的课堂我做主”?来自江苏省南京市的数学特级教师,小学“助学课堂”的创建人仲广群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课前的互动,让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情境。“日”字加一笔变一个新字,孩子们一个个到前面展示,交流互动,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营造起来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仲广群老师“助学课堂”,与我们当下学习的“学本课堂”并不矛盾,无论是“助学课堂”,还是“学本课堂”,我想这两种课堂模式都是遵循了孩子们已有学情、认知规律、年龄特征等,设置开放性、趣味性、富有挑战性的核心精准问题。而我们,则要真正转变观念,相信孩子的潜力及学习力,从容作为引领者、组织者,为孩子们提供自助、互助、师助的时间和舞台,让孩子们敢于表露自己的观点,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在老师的适时点拨中获取知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操作技能作为一项简化的程序,绝大部分的学生理解都是有困难的。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强震球老师的课予以了诠释。强老师利用大小相同的角(1度的角难以表现,先用10度的角,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然后合成半圆,成为一个简易的量角器。接着引出成品量角器,这一过程学生又经历了四个小阶段,把学生的角色从"量角器的使用者”变成"量角器的制造者”,从而引导学生对量角器进行自己的"设计”,学生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原理,在建构工具的同时建构了方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强震球老师的主题报告《这样教才有意义――聊聊几何中的测量单位教学》系统分析了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相关的内容,让教学形成一个整体。让我们知道这些名词,概念要在学生们的心里生根发芽,真正的理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刘松老师执教的《怎样积最大》,这是一节具有广度、宽带、深度的一节课,从最基本的找规律出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整合和拓展,引人入胜,是一节有思维,有方法的高质量课堂。整节课的语言幽默,环节层层递进,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交流和倾听,学会自主学习和思考,每个活动在刘松老师的点拨下抽丝剥茧,思维在课堂中延伸,老师的思想也启迪着学生的智慧。课堂中老师甘当配角,让学生做学习和课堂的小主人,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我们从学生们一个个闪着光芒的小眼睛里看到了学习的自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疫情时代的到来,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高效开展教学?刘松老师的报告《后疫情时代教学变革与对策》给出了策略:要基于学情教学设计,利用现代化手段去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要站在儿童视角思考问题;适当拓展学习内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乘法分配律不但很难,而且还很重要,四年级学的时候不会,五年级复习不会,六年级应用不会,甚至到了初中还是糊涂。徐长青老师就通过一个握手活动,让孩子们知道谁是a,谁是b, 谁是c,他们之间又是如何发生关系的。他从简单的生活实例,引到复杂的数学问题。从常见的问题说明一些陌生的知识。真是让人佩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徐长青老师所追求的简约是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 从杂乱走向清晰, 从肤浅走向深邃。他的主题报告《激活高阶思维,引发深度学习――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思考》中提出“三不讲”, 即学生会的教师不讲,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而言的;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 这里强调的是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权, 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 突出的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span></p> <p> 徐斌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用非常简单的男生、女生套圈比赛的游戏引导学生思考,在人数相同时,如何进行比较输赢?在人数不相同时又有哪些方法比较输赢?创设了四场比赛情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做裁判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移多补少”“ 求和平分”的方法来求平均数。</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练习的时候,徐老师设计了把三条不同长度的丝带变成相同长度的题目,先由笔筒图引出竖着的条形统计图,到横着的统计图,再到丝带图,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进行理解。当学生都认为能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徐老师顺势而为,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居然解决不了,出现矛盾,产生新知的需要和动机。 徐老师的课堂快乐、美好的课堂,蕴含哲理的故事,富有意义的片段,让我们对理想课堂和师生幸福有了更多思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徐斌老师的主题报告《小学计算教学的基本矛盾与处理策略》指出当前计算教育中主要存在情境创设与复习铺垫,算法直观与算理抽象,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技能形成与问题解决等矛盾。关于算法多样化是否要优化的问题,要看算法背后的思维,如果思维是等价的就不用优化,如果思维不等价就要优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优化”评比小学数学专家组组长顾志能老师的《百分数》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写出一些百分数,学生对普通的百分数,如10%、35%等,大都能理解其意义;但对一些稍“特殊”的百分数,如7.7%(百分号前是小数)、200%(大于100%),则存在一些认知困惑。另外,百分号的写法(来历)、百分数与分数的关系等,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根据学情,教学中,顾老师借助恰当的材料,引导学生提出上述问题,然后基于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如此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特点。能有这样的效果,凭借的是我们的一个小创新——用百分数造句。这样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造句的过程和解读他人句意的过程,就是深入理解百分数意义、突破自己认知局限的过程。</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观摩课后顾志能老师做了《生问课堂,魅力数学》的主题分享。顾老师从什么是生问课堂、生问课堂的价值、生问课堂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结合大量的教学案例和团队研究成果,参加者真切地感悟到精彩的课堂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课堂,是生长问题意识的课堂。教师只有摸清学生的认知障碍,吃准他们的学习心理,设计出蕴藏问题的学习材料,才更能帮助学生“真、深、异”的提出问题。反观现在,课堂上学生提问意识淡薄,提问能力培养极其缺失。很多研究聚焦教师提问层面多,却忽略了学生的提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聆听名家教诲如沐春风,分享名家智慧激情满怀。专家们的精彩课程,让我们感到耳目一新,脑洞大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教育需要思考,数学教学更需要思考,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且行且思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