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晋陕行(十)李家山</p> <p>李家山位于山西临县碛口镇。距靖边水上丹霞景区约27O余公里。下午3点多钟,经过近4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李家山。在导游的指引下,我们沿着由石板铺砌的弯弯山路,游览这个坐落在黄土高原上的村落。</p> <p>据导游介绍:李家山村是黄土高原上中国民居文化的奇葩。无论是豪华的清代建筑群还是穴居的土窑洞,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1998年,大画家吴冠中到山西采风,发现了这一隐于大山深处的李家山村。他十分感叹地说:”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p> <p>这个藏于隐秘之隅,鲜为人知的小山村,在吴冠中先生的宣传下,早已名声远扬,引来各地游客观赏。</p> <p>穿行在坡连坡坎接坎的石道上,只见一间间的窑洞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有的窑洞一层叠着一层,一排接着一排。下层窑洞的窑顶就是上层窑洞的院落。但是眼前的窑洞大部分都空无一人。窑洞多已破损,墙壁斑驳。窑前或院内堆弃着长年不用的烧柴,杂物,乱石,有的已杂草丛生。</p> <p>一间院内的两棵枣树结满红枣,落得满地都是。据说:李家山村有大小百十家院落,400余孔窑洞。但这里的主人绝大部分人巳迁到外面生活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并在外面安了家,早已不习惯山里的窑洞生活。现在除了有几家在村里开民宿和饭店外,真正住在李家山村的留守老人仅有6户。只所以这些窑洞还能保留到现在这个模样,要归功于大画家吴冠中的宣传效应,使李家山村成为网红景点,地方政府加强了对李家山的保护。</p> <p>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一块圆形的大石板上,边晒太阳边卖红枣。</p> <p>路过的这些窑洞,游客都可以自由出入参观,也有少数窑洞的门上了锁,但锁和门扣都早已锈迹斑斑。</p> <p>沟壑里的梯田和一层层一排排的窑洞隐于大山深处,静谧又荒凉,似已经与世界脱轨。</p> <p>这是李家山原大财主李银兰的家门。现在还留着原汁原味的门庭院落,精致的石雕,翘翅房檐,青砖灰瓦,虽经百年风雨,仍显露着当年大户人家的气派。</p> <p>李银兰家的四合院。</p> <p>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p> <p>从蜿蜒曲折的小路爬上一个山包,可以看见黄河滚滚东流。</p> <p>带有浓郁黄土髙坡风情的李家山,吸引着来自各地的艺人来这里写生,采风。</p> <p>忽然,一首耳熟能详的歌声从远处传来。那高亢又带有浓郁陕北口音的男高音,那深情又凄美的旋律像一阵风立马就回荡在这大山深处:”青线线蓝线线蓝格莹莹的彩,生下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五谷里那个田苗子儿数上高粱高,十三省的女儿哟惟有那个蓝花花…”能在这黄土高坡的窑洞边亲耳听到这原汁原味的信天游,令我激动不巳。我顺着歌声的方向寻去,爬到一个山包的平顶,终于看到一个老汉,头扎白毛巾,套着一件羊皮袄,肩上挂着一个白方人出门做生意的长布口袋,手牵着一条小毛驴,正在为游客唱信天游。唱完蓝花花,又唱走西口,又唱赶性灵……只要游客请他唱,他就唱。唱完后,游客也会给他1O元钱,或用手机支付。我就站在稍远一点的地方,静静地听着他唱,享受着来自黄土高原的天籁之音。</p> <p>某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这位艺人,老汉和记者坐在一条石栏上就随便聊了起来。我站在一旁蹭听。原来这位大爷姓李(李家村人嘛),70岁了。他说:以前他是个木匠,不知从哪年起,木匠这行当就不行了,也没有人找他做木活了。他一家人的生活就困难了。好在现在李家村成了旅游景点,他前几年凑了2万块钱。一万块钱买了这头毛驴,又花几千块钱买了音箱设备和身上穿的这套打扮。在这里唱起家乡的民歌。他没有说自己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只说两万元的本钱早赚回来了,现在生活过得蛮好。最高兴的是自己从小爱唱歌,也晓得自己唱的好,现在能靠唱歌赚钱,还能把我们家乡的信天游传出去,很满足了。</p><p>李大爷很健谈,许是个見过世面的人吧,他向记者谈李家村的过去,现在。一肚子的故事。我因时间关系,不敢停留太久,请李大爷一起拍了张合影,就与他告别了。但李大爷那质朴又略带苍凉的信天游一直在我心里回荡。</p> <p>这个四合院是当年李家山的大财主李银兰的家。院中的窑洞大气精致。木雕,廊柱古色古香。院廊由青砖铺成。大院里的菜窖,磨盘,还有马厩都十分讲究。现在,这个院子的廊檐下巳摆满饭桌,成了接待游客吃住的农家乐。</p> <p>原汁原味的陕北窑洞,浓郁的黄土风情,这里的一屋一窗,一石一砖,一墙一瓦都透露着李家山的质朴,悠远和陕北文化。自然也成了女人们拍照的最佳基地。</p> <p>我们在原李大财主的四合院里吃晚餐。歺舘老板把一个用小米和红枣制成的大枣糕和一大盆烩面放在院子的石碾盘上,让我们各取所需。</p> <p>平常看似些倾城倾国的美女,站在香喷喷的枣糕旁,让人看到的却是一脸的牙齿。</p> <p>烩面抬上一盆又一盆。烩面里就几块豆腐,一点木耳,再加点番茄,青菜,煮在一锅的烩面,尽让我们吃得胜似神仙,宠辱两忘。这陕北的烩面啊,原准备8O人的烩面,被我们50余人吃得精光。</p> <p>吃饱喝足,在要离开李家山时,配合某电视台为李家山拍一宣传镜头。</p> <p>李家山当年的百十来院,四百余孔窑洞历历在目,但百年沧桑,巳人去楼空。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现在李家山的村民大多早已奔向四方。但是李家山原村民在这沟沟坎坎,山山梁梁上建起来的的窑洞,这远隔闹市隐于大山深处的层层叠叠的陕北民居,为我们留下一幅黄土高坡民情风俗的苍桑画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