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主讲:宇师</p><p>图片:网络</p> <p>(星期一)如果我们认真理解传统对格(包括流水对),我们发现传统对格与《联律通则》六要素有一些不甚相符的现象。传统对格的一些句子,很多词性都不一样的,和通则很矛盾。</p><p><br></p><p>《联律通则》在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传统对格”的角度和现代语法的角度,对词性对品的放宽条件作出了说明。</p><p><br></p><p>因为结构受词性的制约,所以很多时候,词性的不同,结构也会相应不同。所以词性放宽的条件,也适应结构放宽的条件。</p> <p>《联律通则》列举了传统对格的种类并指出“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这是对现代对联运用传统对格在词性和结构方面的放宽规则。</p><p><br></p><p>用叶子彤先生的话说:“在运用传统修辞对格时,若出现与现代汉语语法学角度的‘基本规则’不相吻合的情况时,那就认可传统辞格,放宽‘基本规则’,从而对传统的对联创作手法进行了全方位的继承。”</p><p><br></p><p>现在,我们来讨论在现代汉语语法的范围内,可以放宽词性要求的条件。</p> <p>一、词性放宽的条件:</p><p><br></p><p>《联律通则》第十一条 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如下几种:</p><p><br></p><p>(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p><p><br></p><p>(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p><p><br></p><p>(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p><p><br></p><p>(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介词与助词、连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p><p><br></p><p>(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符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p><p><br></p><p>下面我们逐条学习上述所列的词性放宽范围:</p> <p>(一)、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可相对。</p><p><br></p><p>1、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p><p> </p><p>中国古代因为当时的词汇还不够丰富,因而古文一般词约义丰,动词并不分为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p><p> </p><p>把动词区分为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是现代语文当中的区分方式。这种区分方式,来源于西方。区分的标志是,看动词能不能带宾语。</p><p> </p><p>⑴、及物动词:</p><p> </p><p>【及物动词】:指可以直接带宾语的动词。现代汉语的动词中,及物动词占了绝大部分。</p><p> </p><p>如:《湘西草堂联》王夫之</p><p> </p><p>清风有意难留我;</p><p>明月无心自照人。</p><p> </p><p>联中的“有”、“留”、“无”、“照”都是及物动词,他们都可以在后面带宾语,成为动宾结构,如:“有意”、“无心”、“留我”、“照人”。</p><p> </p><p>⑵、不及物动词:</p><p> </p><p>【不及物动词】是不可以直接带宾语的动词。现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数量并不多。</p><p> </p><p>如:《题西湖龙井》【清】张岱</p><p> </p><p>夜壑泉归,渥洼能致千岩雨;</p><p>晓堂龙出,崖石皆为一片云。</p><p><br></p><p>其中的“归”、“出”,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一般不跟宾语。</p><p> </p><p>常用的不及物动词如:来、落、飞、停、歇、生、死、老、病、。。。等。</p> <p>⑶、有些动词,同时兼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作用。要看具体语境而定。</p><p> </p><p>如:动词“出”,既是及物动词,又是不及物动词。如“出门”、“出丑”、“出玉”……, “出”可以带宾语,此时,“出”是及物动词。又如:“出去”、“出现”、“出入”,此时“出”是不及物动词。</p> <p>2、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现象分析:</p><p><br></p><p>古汉语中,因为没有划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所以往往会出现貌似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现象。</p><p><br></p><p>如,“归”在现代汉语中被划为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是古诗词联经常出现“归舟”、“归人”、“归雁”……。</p><p> </p><p>其实,这是动词“归”被活用为形容词:归舟的“归”,活用为形容词“回来的”意思,“归舟”、“归人”、“归雁”。。。是“回来的船(人)(雁)”。这些词组,并不是动宾词组,而是动词修饰名词的偏正结构,中心词是名词。</p><p> </p><p>而有些时候,“归”在古文中又貌似可以带宾语,如“归山”、“归田”、“归家”。其实,这是省略了介词的介宾词组,“归于山”、“归于田”、“归于家”。这些介宾词组,位于谓语“归”的后面,充当补语而不是宾语。</p><p><br></p><p>这种省略了介词的补语形式,在对联中也常常被用来与动宾词组相对。如:</p><p><br></p><p>解(下铠)甲息烽火 ;</p><p>动 宾</p><p>归(于林)田侍菊梅。</p><p>动 补</p><p><br></p><p>为什么可以这样动宾对动补?这是因为从古汉语的组词方法延续至今,“解甲”和“归田”已经被约定俗成,作为一对常用对举的词组,形成了词法上的一种传统对格。</p> <p>3、动词能与形容词相对的原因:</p><p> </p><p>⑴、从现代汉语语法角度看:</p><p><br></p><p>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充当谓语。所以从语法功能来看,作为谓语的动词和形容词相对,是现代语法也允许的。</p><p><br></p><p>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能与形容词相对。及物动词因为可带宾语,而形容词比较少能带宾语,所以及物动词对形容词的情况较少,一般是动词被活用为形容词或形容词被活用为动词。</p><p><br></p><p>如:李商隐《无题》第三联:</p><p><br></p><p>晓镜但愁云鬓改,</p><p>夜吟应觉月光寒。 </p><p><br></p><p>联意为:“早上照镜发愁头发变白,夜晚吟诗觉月色寒凉。”</p><p> </p><p>从词法看,“云鬓改”和“月光寒”都是主谓结构。在这两个词组中,“改”和“寒”都是充当谓语的角色。</p><p><br></p><p>表面上看,上下联尾字是形容词“寒”对不及物动词“改”。实际上是动词“改”活用为形容词,“变白了”的意思。</p><p><br></p><p>而上下联第二字“镜”对“吟”,表面上看是名词对动词,其实,“镜”的古义有动词性,“照镜”之义。《墨子》句“镜于水,见面之容。”对着水照,见到面容。这里用的就是“镜”的动词性字义。</p><p><br></p><p>⑵、从古代字类实对实虚对虚规则看:</p><p><br></p><p>晓镜但愁云鬓改,</p><p>实虚虚虚实实虚</p><p>夜吟应觉月光寒。</p><p>实虚虚虚实实虚</p><p><br></p><p>“改”和“寒”是虚对虚,可对。</p> <p>(二)、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词性可以放宽。</p><p> </p><p>以名词为中心词的偏正词组又叫定中结构。</p><p><br></p><p>在以名词为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指名词性偏正词组在中心词前面的词,起定语作用。它的词性改变,不影响词组的名词性。所以可以相对。(以前讨论了双蝶对鹊桥,就入这列)</p><p><br></p><p>如:“人心、内心、好心、一心”,都是名词性偏正词组,中心词都是名词“心”。“人”(普通名词)、“内”(方位名词)、“好”(形容词)、“一”(数词),都是“心”的定语。</p><p> </p><p>又如:【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第三联:</p><p> </p><p>沉舟侧畔千帆过,</p><p>病树前头万木春。</p><p> </p><p>联意为:在沉没的船边仍然有千船驶过;在病残的树前照样万物皆春。</p><p> </p><p>“沉舟”、“病树”都是名词性偏正词组,“沉”是不及物动词被活用为形容词,“病”是形容词。但因为它们都是中心词“舟”、“树”的定语,所以可以相对。</p><p> </p><p> “过”,不及物动词。“春”在这里被活用为形容词。所以也可相对。</p><p><br></p><p>如按古代字类看,“春”是时间词,属于半虚字,所以“沉”、“病”、“过”、“春”都是虚字,可对。</p> <p>(三)、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词性可以放宽。</p><p> </p><p>这条有两层意思:</p><p>1、动词性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p><p><br></p><p> “状语+中心词”的状中词组,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词性偏正词组,中心词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词作状语修饰中心词。</p><p><br></p><p>如“勤读、晨读、拜读、百读”,都是动词性偏正词组,中心词都是“读”。“勤”(形容词)、“晨”(名词)、“拜”(动词)、“百”(数词),都是状语,修饰“读”。</p><p><br></p><p>与名词性偏正词组的定语相似,动词性偏正词组的状语不是句子基本成分,它的词性不同,不影响词组的动词性。所以可以相对。</p><p> </p><p>如:《东坡赤壁》【清】郭朝祚</p><p> </p><p>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p><p>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p><p> </p><p>周郎一炬:指三国时,孙权联合刘备,以周瑜为统帅,火烧曹操战船,大破曹军。此处,“炬”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烧”的意思。“一炬”,一把火烧。</p><p> </p><p>苏子两游:指苏东坡被贬黄州期间,两次游览东坡赤壁。壬戌(公元1082年)初秋,农历七月中,苏东坡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得《前赤壁赋》;同年初冬,农历十月中,苏东坡再次与客泛游赤壁,得《后赤壁赋》。</p><p> </p><p>“西来”、“一炬”,“东去”、“两游”,都是动词性偏正结构。“西”“东”是方位名词,作动词“来”“去”的状语,说明“来”“去”的方向;“一”“两”是数词,作被活用为动词的“炬”和动词“游”的状语,说明“烧”和“游”的次数。</p><p><br></p><p>因为“西”、“东”、“一”、“两”都是状语,所以可以放宽词性要求。</p><p> </p><p>而按古代字类看,方位字和数目字都是半虚字,所以可以相对。</p> <p>2、在句子中充当状语的词或词组,词性和结构可以放宽。</p><p><br></p><p>格言联:</p><p>有容 德 乃大;</p><p>动名 名 副形</p><p>动宾 偏正</p><p> 状 主 谓</p><p><br></p><p>无欺 心 自安。</p><p>副动 名 副形</p><p>偏正 偏正</p><p> 状 主 谓</p><p><br></p><p>“有”在一般情况下只作动词,不作副词,只是在“有请”、“有劳”等客套话中才作副词。在此句中,“有”是动词。“有容”,指有肚量,“容”是名词,所以就词组本身而论,“有容”是动宾结构。</p><p><br></p><p>“欺”是动词,在此句是“欺骗”、“欺瞒”之意;“无”则是副词,因此,就词组本身而言,“无欺”是动词性偏正结构,即状中结构。如成语:童叟无欺:既不欺骗小孩也不欺骗老人。指买卖公平。</p><p><br></p><p>在此联,“有容”、“无欺”在句中都是说明人的某种状态,做条件状语,分别修饰形容词“大”和“安”。所以,符合联律通则的这项放宽条件。</p><p><br></p><p>书斋联 金圣叹</p><p>真读书人 天下 少;</p><p> 偏正</p><p>定 主 状 谓</p><p><br></p><p>不如意事 古今 多。</p><p> 并列</p><p> 定 主 状 谓</p><p><br></p><p>“天下”是偏正词组,是从空间角度表示范围,作谓语“少”的状语;“古今”是并列词组,从时间角度表示范围,作谓语“多”的状语。因为都是表范围的状语,所以词性、结构可以放宽。</p> <p>(四)、同义词与反义词、同义连用词与反义连用词、同义连用词与连绵词、反义连用词与连绵词相对、连绵词互对时,词性可放宽:</p><p><br></p><p>1、相关概念:</p><p>⑴、【同义词】:指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词语。但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着细微的差别。如:看-望 - 观;北京市 - 北京 - 京;共 - 同;一双 - 两个。。。</p><p> </p><p>⑵、【反义词】:有两层意思:</p><p> </p><p>①、成对的意义相反、互相对立的词。如:真 - 假,动 - 静,拥护 - 反对。这类反义词所表达的概念意义互相排斥。</p><p> </p><p>②、成对的经常处于并举、对等位置的词。如:春 - 秋,黑 - 白,高山 - 沟豁。这类反义词没有矛盾对立关系,但对比鲜明。</p><p> </p><p>⑶、【同义连用字】:两个字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并列词组。如:空阔,廉洁,清正,楼阁。</p><p> </p><p>⑷、【反义连用字】:两个字义相反的词组成的并列词组。如:黑白,香臭,高低,上下,阴晴,春秋。</p><p> </p><p>⑸、【连绵词】:</p><p><br></p><p>连绵词:也是“联绵词”、“连绵字”的别称。双音节语素的一种。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有两个字,只有一个语素,也就是双音节单纯词。在对联中,连绵词一般要用连绵词来对。</p> <p>2、连用字与连绵词的区别:</p><p><br></p><p>连用字,其实就是并列词组。而连绵词是单纯词,不是词组。</p><p><br></p><p>如:“婉约”、“婉转”是形容词性连绵词,单纯词,不是并列名词组,都表示“委婉含蓄”之意,其中,“约”和“转”在连绵词中失去了本身的意义;而“婉静”和“婉柔”则是并列名词组,意为“温顺娴静”和“温顺柔弱”,组成词组的两个字都有意义。</p><p><br></p><p>3、上述五类词或词组,在相对时,词性可以放宽:</p><p><br></p><p>如:《贺张之鼐夫妇双寿》 【清】李渔</p><p><br></p><p>月圆人共圆,看双影今宵,清光并照;</p><p>客满樽俱满,羡齐眉此日,秋色平分。</p><p> </p><p>说明:张之鼐夫妇都是八月十五出生。</p><p><br></p><p>联中,有四对同义词相对:“圆”与“满”(出现过两次);“共”与“俱”;“今”与“此”。</p><p><br></p><p>这么多同义词相对,合掌不?不合。因为两句的句意不同。上联是景,下联是情;上联贺同日生,下联赞夫妇和。是从不同角度表达对张之鼐夫妇的赞誉之情。</p><p><br></p><p>四对同义词中,第一个“圆”和第一个“满”都是形容词,“圆圆的月”,“满满的客”之意,“共”在此是“一同”之意,副词;而“俱”在此作“都是”之意,副词;“今”“此”都是代词。此三对同义词的词性都相同。</p><p><br></p><p>第二个“圆”则是动词,“团圆”之意。“满”还是形容词,“满满的杯子”,此联第二个“满”对“圆”是形对动,词性放宽了。(为什么说第二个“圆”是动词?因为人不可能是“圆圆的” )。</p><p> </p><p>又如:《自题》【清】翁同龢</p><p><br></p><p>文章真处 性情 见;</p><p>[ 状 ] 主 谓</p><p>谈笑深时 风雨 来。</p><p> [ 状 ] 主 谓</p><p> </p><p>联意:</p><p>从文章真切之处,作者性情尽见;</p><p>在谈笑精深之时,风雨也来助兴。</p><p><br></p><p>从词法说,“文章”对“谈笑”属于同义并列词组相对,虽“文章”是名词并列对动词并列“谈笑”,但符合互成对这一传统辞格,词性可放宽。</p><p> </p><p>从句法说,上下联前四都是状语,状语可以放宽词性要求。</p> <p>4、连绵词可与同义并列词组、反义并列词组相对。</p><p><br></p><p>日知阁 前 人</p><p> </p><p>境静趣无穷,鱼跃鸢飞同活泼;</p><p>水流机不息,瀑淙雪净总新鲜。</p><p><br></p><p>“活泼”是同韵连绵词。“泼”在连绵词中失去了本来的字义。</p><p><br></p><p>“新鲜”是并列词组。《漢語大詞典》:新鲜(新鮮)(1).清洁美好;清新鲜洁。这就说明,连绵词可以对并列词组。</p><p><br></p><p>但需要注意的是:表事物名称的连绵词,如:“牡丹”、“画眉”等,是不能对两种事物的并列词组的。如:“牡丹”对“竹菊”、“画眉”对“莺燕”…… 等。</p><p><br></p><p>因为“牡丹”、“画眉”都是一种事物的名词,而“竹菊”和“莺燕”是两种事物的名称。如果“牡丹”对“竹菊”、“画眉”对“莺燕”……,就是所谓的“一物对二物”,这也是对联的大忌。</p><p><br></p><p>但“牡丹”对“杨柳”,却是可以的。因为“杨柳”在古代其实是指一种植物,就是“柳”,不是杨树和柳树的并列词组。</p><p> </p><p>在这里,我该告诉你们了,某些连绵词也是允许宽对的,不过大家要好好理解,有条件的哈,在大群我都不敢告诉他们,因为没给他们上课,一告诉他们,我就惨了,得花很多时间才给他们收拾</p> <p>好了,今晚有点多,明晚继续,现在大家好好消化消化[咖啡][咖啡][咖啡][玫瑰][玫瑰][玫瑰]</p> <p>(星期三)继续上节课</p><p><br></p><p>(五)、方位词与数词、数词与颜色词相对,词性可放宽。</p><p><br></p><p>一般情况下,方位词与方位词、数词与数词、颜色词与颜色词应该各自相对。但也可放宽。</p><p><br></p><p>如上面例举的:《东坡赤壁》【清】郭朝祚</p><p> </p><p>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p><p>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p><p> </p><p>就是方位词对数词,西~一</p> <p>(六)、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之间相对,词性可放宽:</p><p><br></p><p>1、相关概念:</p><p><br></p><p>⑴、成序列的词语:</p><p><br></p><p>【成序列的词语】:按次序排列的词语。如:</p><p><br></p><p>自然数序列:一二三四;</p><p><br></p><p>名次序列:甲乙丙丁、冠亚季殿;</p><p><br></p><p>年龄序列:伯仲叔季;</p><p><br></p><p>天干序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p><p><br></p><p>地支序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p><p><br></p><p>行政序列:国省市县区镇乡村</p><p><br></p><p>成序列词语在并列使用时,一般不能打乱顺序,比如,不能说丁丙甲乙。</p><p><br></p><p>⑵、成系列的词语:</p><p><br></p><p>【成系列的词语】:相互关联的成组成套的事物或现象。如:</p><p><br></p><p>五行:金木水火土;</p><p><br></p><p>季节:春夏秋冬;</p><p><br></p><p>方位:东南西北中;</p><p><br></p><p>颜色:红黄蓝绿紫;</p><p><br></p><p>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p><p><br></p><p>属相: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龙;</p><p><br></p><p>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p><p><br></p><p>成系列的词语并列使用时,顺序可以打乱。如:春秋冬夏。</p> <p>2、成序列(系列)词语相对,词性放宽例举:</p><p><br></p><p>自挽联 鲍桂星 </p><p> </p><p>功名事业文章,他生未卜; </p><p>嬉笑悲歌怒骂,到此方休。 </p><p><br></p><p>上下联的一分句,各是同系列词语并列:</p><p><br></p><p>上联“功名”、“事业”、“文章”是古代读书人所追求的成就系列词语,三个名词性并列词组,古代为“实字”;</p><p><br></p><p>下联“嬉笑”、“悲歌”、“怒骂”是人的情绪行为系列,三个动词性偏正词组,古代为“虚字”。</p><p><br></p><p>上下联名词组对动词组,实对虚。但是在成系列词语相对的时候上下联间的词性可以放宽。</p><p><br></p><p>传说的蒲松龄戏题某达官贵人联:</p><p><br></p><p>一二三四五六七;</p><p>孝悌忠信礼义廉。</p><p><br></p><p>上联隐了“八”,下联隐了“耻”,意为“王(忘)八”、“无耻”。</p><p><br></p><p>上联是自然数序列词语,下联是儒家道德规范系列词语。数词对名词,因为是成序列、系列词语相对,词性可以放宽,平仄也放宽了。</p><p><br></p><p>有时候,一些临时搭配的成系列词语,也可视同固定搭配的成系列词语。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联:</p><p><br></p><p>三强韩赵魏;</p><p>九章勾股弦。</p><p><br></p><p>“三强”,双关语,既是物理学家钱三强的名字,又指春秋战国三雄韩国、赵国、魏国,“韩赵魏”是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名系列词,同时也是当时代表团三个成员的姓组成的成系列词语,属于临时搭配的成系列词语;</p><p><br></p><p>“九章”,也是双关语,嵌我国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名字,又指春秋战国时期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勾股弦”是三角函数的系列术语,指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及其计算方法。</p><p><br></p><p>此联虽然上下联前二平仄出律,但因为属于专用名相对,也属于“巧对”,即嵌名并双关,所以因意废律,也成为佳联。毕竟机巧联,当游戏的。</p> <p>3、成序列(系列)词语相对,词性可以放宽的原因:</p><p><br></p><p>因为序列或系列词语内部已是相当于工整的自对,所以,两个不同词性的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时,可以不考虑它们之间的词性。</p><p><br></p><p>如:清联,鲍桂星的自挽联,上联的“功名”、“事业”、“文章”,下联的“嬉笑”、“悲歌”、“怒骂”,分别就是工整的句内自对。</p><p><br></p><p>《联律通则》第二章规定传统对格的句内自对时,句间互对的词性可以放宽。所以,此联的成系列词语名词对动词,也是因为句内自对而放宽句间互对的词性要求。</p><p><br></p><p><br></p><p>(七)、虚词可以互对。</p><p><br></p><p>工整的对联,一般要求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连词对连词、助词对助词、叹词对叹词、拟声词对拟声词。</p><p><br></p><p>但是,因为虚词都是没有词汇意义的词,所以在实际对句中可以放宽要求,即虚词允许不同词性互对。</p><p><br></p><p>如:林则徐自题联 </p><p> </p><p>苟利国家生死以; </p><p>岂因祸福避趋之。</p><p><br></p><p>如果有利于国家我愿付以生死;</p><p>岂能因为有福祸我就为之趋避。</p><p><br></p><p>苟,〈连〉若;如果;假使。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p><p><br></p><p>岂,〈副〉假借作虚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岂非计久长。——《战国策·赵策》</p><p><br></p><p>这是虚词相对,词性可以放宽的例子之一。</p><p><br></p><p>而如果按照古人的“实对实虚对虚”的属对规则,虚词都属于古虚字,虚字对虚字,当然是允许的。</p> <p>概括一点:词性放宽有以下一些基本规则:</p><p><br></p><p>1、从词法看:</p><p>中心词词性对品要求严;修饰和限制的词词性要求可宽。</p><p><br></p><p>2、从句法看:</p><p>主要成分如主谓宾的词性要求严;附加成分如定状补的词性要求可宽。</p><p><br></p><p>3、从句子的位置看:</p><p>联尾的词性要求最严;句脚的词性要求次之;节奏点的词性要求再次之;非节奏点的词性要求最宽。</p> <p>今晚就讲到这吧,这两节课是词性方面的放宽,下节讲结构方面的放宽</p> <p>我在评联时常有说到,承接比较流水,但几个词都不对仗,更象诗句多点,这就是下节课我们要认真听的部分了</p> <p>词性放宽好理解,结构放松很容易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句子</p> <p>(星期五)昨天讲了词性方面可放宽的地方,今天讲讲结构方面可放宽的</p><p><br></p><p>二、结构放宽的条件:</p><p>(一)、结构相应的三个层次:</p><p><br></p><p>从结构相应的规则看,分为三个层次:句法对应、词法对应和字法对应。</p><p><br></p><p>1、句法对应:</p><p><br></p><p>句法结构相应,指在上下联的语序要相应,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补语对补语。</p><p><br></p><p>⑴、正对、反对和复句式流水对,一般都应该句法结构相应。</p><p><br></p><p>①、正对:</p><p><br></p><p>题焦山别峰庵 前 人</p><p><br></p><p>室雅 何须 大;</p><p>主谓 状中</p><p> 主 状 谓</p><p>花香 不在 多。</p><p>主谓 状中</p><p> 主 状 谓</p><p><br></p><p>②、反对:</p><p><br></p><p>凭吊岳墓感题 秦大士</p><p><br></p><p>人 从宋后 羞名 侩;</p><p> 介宾 状中</p><p>主 状 状 谓 宾</p><p>我 到坟前 愧姓 秦。</p><p> 介宾 状中</p><p>主 状 状 谓 宾 </p><p><br></p><p>③、复句式流水对:</p><p><br></p><p>风洞联 张祥河 </p><p> </p><p>(我)到 清凉 境; </p><p> 并列</p><p> 主 谓 定 宾</p><p>(我)生 欢喜 心。 </p><p> 并列</p><p> 主 谓 定 宾</p> <p>对比上述各例可见,这些对联,除了句法结构相对外,主谓宾的词组结构也基本相同。这是对联在结构对应方面的最高层次。</p><p><br></p><p>特别是,当出句主语省略的时候,对句的主语也要省略,且与出句是同一主语。否则就是偷换主语。这是不允许的。见③例。</p> <p>(2)、单句式流水对不受句法结构限制:</p><p><br></p><p>因为单句式流水对的出句和对句分别是一个单句中的某些句子成分,所以无法做到句子成分相同。但词法结构基本相应。</p><p><br></p><p>①、出句单列主语,对句是其他句子成分:</p><p><br></p><p>由来 巫峡 水;</p><p>状中 定中</p><p> 定 定 主</p><p>本自 楚人 家。</p><p>状中 定中</p><p> 谓 定 宾</p><p><br></p><p>出对句的句子成分是无法对应的,但词法结构相同。</p><p><br></p><p>②、出句单列状语,对句是其他句子成分:</p><p><br></p><p>万里 清江上;</p><p>定中 定中</p><p>[ 状 ]</p><p>孤蓬 明月中。</p><p>定中 定中</p><p> 主 宾 </p><p><br></p><p>句法结构同样无法对应,但词法结构是一致的。同时,出句省略了动词,对句也省略了作谓语的动词。</p><p><br></p><p>③、出句是主谓和宾语主体,对句是宾语情状:</p><p><br></p><p>(我) 遥怜 小儿女;</p><p> 状中 定中</p><p> 主 谓 宾</p><p>(小儿女)未解 忆长安。</p><p> 状中 动宾</p><p>主 谓 宾</p><p><br></p><p>出句隐藏主语,对句也隐藏主语。但上下联的主语不一致。这种情况是因为这是把宾语拆开了,自然就要换主语。这种情况,不是偷换主语,而是这种单句式流水对的特性所决定的。</p><p><br></p><p>我们注意到,后三的大结构不一样。是否可以相对?答案是可以的。因为“小儿女”和“忆长安”在短语中都是充当宾语,而宾语是名词性短语。“忆长安”指的是一件事。所以可以相对。</p> <p>2、词法对应:</p><p><br></p><p>词法结构对应,指组成词组的词序要对应。也就是主谓词组相对、并列词组相对、偏正词组相对、动宾词组相对、动补词组相对。这是对联结构对应的第二个层次。</p><p><br></p><p>但在以下语境中,词法结构也可以适当放宽:</p><p><br></p><p>⑴、充当定语或状语的词组,结构可适当放宽:</p><p><br></p><p>因为如前述,定语和状语的修饰词词性可以放宽,而词组结构是由组成词组的前后词词性排序有时会影响词组结构的分类,所以当定语和状语以词组形式出现的时候,该词组的结构可以放宽。</p><p><br></p><p>曦明楼 民国张广建</p><p><br></p><p>捧来 东海 初升 日;</p><p>动补 定中 状中</p><p>窥到 中原 以外 天。</p><p>动补 定中 定中</p><p><br></p><p>“初升”是状中,而“以外”是定中(“以”是助词,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但因为这两个词组都是作宾语的定语,所以放宽了词组词性。</p><p><br></p><p>书斋联 金圣叹</p><p><br></p><p>真读书 人 天下 少;</p><p> 动宾 定中</p><p> 定 主 状 谓</p><p>不如意 事 古今 多。</p><p> 动宾 并列 </p><p> 定 主 状 谓</p><p><br></p><p>“天下”是定中词组,“古今”是并列词组。但两者都作状语,且“天下”是从空间角度限制谓语,包涵了“东南西北”等并列元素;“古今”是从时间角度限制谓语。两个词组所包涵的范围是对等的。所以可以放宽结构要求。</p> <p>⑵、当以事件或人物的描述代替其名称充当主语或宾语的时候,结构可以放宽。</p><p><br></p><p>题施粥厂联 前 人</p><p> </p><p>同是 肚皮,饱者 不知 饥者 苦;</p><p>状中 定中 定中 状中 定中</p><p> 谓宾</p><p> 状 主 谓 定 宾</p><p>一般 面目,得时 休笑 失时 人。</p><p>定中 并列 定中 状中 定中</p><p> 定中</p><p>状 主 谓 定 </p><p>宾</p><p>“饱者”和“饥者”都是定中词组,而“得时”和“失时”都是动宾词组。表面上看,结构失对。但“得时”其实是“得时人”的省略,以人的状态描写“得时”代替“人”这个本体充当主语。可以补齐成分:</p><p><br></p><p>饱腹者 不知 饥腹者 之苦;</p><p>得时人 休笑 失时 之人。</p><p><br></p><p>所以,在这种语境下,“得时”对“饱者”,词组结构可以放宽。而“失时”和“饥者”都是定语,也可以放宽。</p><p><br></p><p>再看一分句,小断的词组结构和大断的词组结构都不相同,但它们都是状语,所以可以放宽。</p><p><br></p><p>再从传统对格的角度说,“饱者”和“饥者”、“得时”和“失时”都是句内自对,所以可以放宽要求。</p> <p>⑶、当补语是省略介词的介宾词组时,可以对动宾词组。</p><p><br></p><p>功 盖 三分国;</p><p>主 谓 宾</p><p>名 成 八阵图。</p><p>主 谓 补</p><p><br></p><p>下联是省略了介词的句式。还原为:“名成于八阵图”。所以,“八阵图”在此是“成”的补语。如前所述,因为历史遗留的约定俗成形成的不及物动词省略介词的动补形式,这种动补对动宾属对方式应被接纳。</p><p><br></p><p>而“三分”是状中词组,“八阵”是定中词组,因为都是定语,结构可放宽。</p> <p>3、字法对应:</p><p><br></p><p>指古人以字类对应作为属对规则。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其实只是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词性对品。</p><p><br></p><p>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更科学的词性,没有必要再重新去记古字类,所以,这种属对方法,仅作为分析和解读古联而用。不提倡运用于现代对联创作,所以这个就不说了。</p> <p>(二)、结构放宽的基本规则:</p><p><br></p><p>综上所述,结构放宽的基本规则是:</p><p><br></p><p>1、工对、反对和复句式流水对:</p><p><br></p><p>工对、反对和复句式流水的句法结构应该对应,充当主谓成分的词组结构也应对应。</p><p><br></p><p>在特定语境下,词法结构可放宽:</p><p><br></p><p>⑴、在句子中充当定语或状语的词组,结构可放宽。</p><p><br></p><p>⑵、省略了介词的介宾词组充当补语时,可对宾语。</p><p><br></p><p>⑶、以事物的状态代替事物本体充当主语或宾语时,可对事物本体,结构可放宽。</p><p><br></p><p>⑷、出句省略主语时,对句也要省略主语,且不可偷换主语。</p> <p>2、单句式流水对:</p><p><br></p><p>单句式流水对的句法结构不对应,但词法结构应对应。</p><p><br></p><p>但要注意了!由于单句式流水对可放宽,结果产生了一些流水对的一些误区:</p><p><br></p><p>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p><p><br></p><p>1、过度强调上下联的“流畅”,忽视了对联这种独立文体的“对举”要素。</p><p><br></p><p>网络对句:</p><p><br></p><p>每逢 此日 思亲 切;</p><p>状中 定中 动宾 </p><p> 动宾 动宾</p><p> 状 谓宾 补</p><p>刹那 之间 泪眼 朦。</p><p>定中 定中 定中</p><p> 定中 主谓</p><p> 状 主 谓</p><p><br></p><p>这是承接关系“流水”。但出对句的小结构和大结构都有失对,句法结构也失对。只能说是承接关系的流水复句,不是对联,从而也不能说是流水对。</p><p><br></p><p>网络对句:</p><p><br></p><p>说好 从今 不 落泪;</p><p>动补 动宾 动宾</p><p> 谓 [ 宾 ]</p><p>谁知 触景 又 相思。</p><p>主谓 动宾 定中</p><p>主谓 [ 宾 ]</p><p><br></p><p>这是转折关系“流水”。但前二和后二的结构失对,即使把后五整体看作两个事件,视为名词性短语,允许放宽,但出句隐藏了主语,对句显示了主语,是偷换主语。所以句法结构也失对。也只能说是转折关系的流水复句,不是对联,也不能说是流水对。</p> <p>2、关联词不相对:</p><p><br></p><p>网络对句:</p><p><br></p><p>东风 若有 怜人意;</p><p>定中 状中 定中</p><p> 主 谓 宾</p><p>不使 梨花 带雨飞。</p><p>状中 定中 状中</p><p> 谓 宾 补</p><p><br></p><p>这是假设关系的“流水”。但因为关联词相对位置错开,造成词性和结构多处失对,句法结构也失对。所以也是流水句而非流水对。</p> <p>3、为了达到“流水”的效果,在出句省略了关联词的前提下,对句添加关联词:</p><p><br></p><p>网络对句:</p><p><br></p><p>南山 今日 重阳菊;</p><p>定中 定中 定中</p><p> 定 定 定主</p><p>曾入 当年 陶令家。</p><p>状中 定中 定中</p><p> 谓 定 定宾</p><p><br></p><p>这是一个单句分为两句话,上句是主语部分,对句谓宾部分。但因为上句没有关联词,而下句为“流水”而使用了关联词“曾”,加上上句没有动词,下句加入了动词,诗的前二结构失对。这也只是流水复句,不是流水对。</p><p><br></p><p>如果要作出流水对,可以这样改:</p><p><br></p><p>南山 今日 重阳菊;</p><p>陶宅 当年 篱下花。</p><p><br></p><p>或</p><p>可知 今日 重阳菊;</p><p>曾入 当年 陶令家。</p> <p>4、出句句意已经比较完整,强求流水对。</p><p><br></p><p>网络对句:</p><p><br></p><p>红杏出墙因寂寞;</p><p>若其懂我便安然。</p><p><br></p><p>对句人或许是想用转折关系作复句式流水。如果红杏懂我的话,自然便能释怀,因为我比红杏更寂寞。所以强加了一个假设关联词“若”,造成词法和句法结构都失对。这也是流水句而非流水对。</p><p><br></p><p>但因为出句的句意已经比较完整,要作出流水对不容易。这种出句,不必强求作流水对。</p><p><br></p><p>所以,我们要根据出句的句意是否完整来确定是否适合作流水对。而在作流水对的时候,既要注意流水是否畅顺,也要保证对联的对举要素是否合适。</p> <p><br></p><p>所以要注意流水句和流水对的区别了</p><p><br></p><p>流水句:是句意是有流水性的句子,但不一定是对联</p><p><br></p><p>流水对:是句意有流水性,并且句形对应的句子</p><p><br></p><p>要成为流水对,首先它得是对联,形要举,然后意也要联,缺一不可</p><p><br></p><p>今晚就说到这了,下面是消化时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