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书写,俗话说“字如其人”,每个人的字都有自己的特点。或“稳健端正”或“清秀灵动”,书写不仅要求规范正确,而且还要讲究字的美观生动,让人赏心悦目,书写者既是美的追求者、探索者,也是美的弘扬者、传播者。在现代生活中钢笔比毛笔带来更多的便捷,写好钢笔字更有利于工作学习和社会交际、有利于审美和修身养性。在习字中心手交应、融会贯通,感受到书写带来的快意人生。</p><p> 笔者分四个篇章,分别阐述各个年龄段的学书经历和心灵感悟。</p> 童年篇 <p> 由于家学缘故,注定了我与其他同龄的孩子不同的经历。每天清晨打开满是污渍的字贴,便开始书写的功课。只是依葫芦画瓢,湊足数交差。但父亲要求严格,写不好过不了关,得重写。这样一来,习字再不敢马虎敷衍,仔细观察字的布局,掌握轻重疾缓,提按顿收,日复一日,不敢懈怠。从作文簿中老师和同学看到我在书写方面渐有起色,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许,使我满怀信心地学书道路上继续前行。1966年,我从东台镇宁树小学毕业进入东中读书。</p> 少年篇 <p> 1966年的东中校园不再宁静,高音喇叭里不时传来惊悚的口号和激越的歌曲,操场四周砌起了大批判专栏,抄大字报成为进入东中校园的第一堂课。一摞摞白纸,一篇篇稿件,整日与墨汁毛笔为伴,外面喧嚣躁动,书写者却安宁和聒静。一段时间后安排到教研室刻蜡纸,刻蜡纸与写毛笔字截然不同,一点一划都得使劲,用力还需均衡,专心致志,不能有半点马虎,刻蜡纸养成了我缜密的思维和持久的耐力,为以后的钢笔书法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青壮年篇 <p> 80年代是一个崇尚学习的年代,一个叫庞中华的人热心倡导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学好钢笔字,他的《谈谈写好钢笔字》成为青少年争相传阅的畅销书,那时人们对钢笔书法非常陌生,但庞中华通过讲座、出字贴,在社会上营造出学好钢笔字浓郁氛围。钢笔书法从毛笔书法中脱颖而出,同样讲究笔法、章法、巧于构思,根植传统,是一门受众甚广的“大众艺术”,那些年,勤勉努力,习字成瘾,下班也不回家,一直练到晚上8、9点钟,“有耕耘便有收获”,1994年我在“衡水杯”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奖,赴京参加全国书画人才创作研讨班,得到中书协副主席柳倩以及硬笔大家田英章老师悉心传授,并与全国各地的书友探讨交流,取长补短,在钢笔书法创作上迎来一个黄金时期。</p><p> 主要业绩:</p><p>1999年 “国华杯”全国书法大赛硬笔组一等奖。</p><p>2000年 作品入选《中国硬笔书法家全集》辞条卷、作品卷。</p><p>2003年 作品入选《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艺苑名家”栏目。</p><p>2004年 获“建国55周年全国书画大奖赛”硬笔组银奖。</p><p>2004年 获“唐诗、宋词、元曲、全国书画大赛”硬笔组银奖。</p><p>2008年 获“纪念井冈山胜利会师80周年全国书画大奖赛”硬笔组金奖。</p> 老年篇 <p> 退休以后,写字更多的是兴趣使然,在钢笔书法装帧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过去常用黑白两色难免乏味单调。随着社会发展,时兴的文化用品层出不穷,在书写纸张方面有更大的选择空间,版式上一改过去16K单一版式,借鉴、移植毛笔书法创作常用的条幅、斗方、扇面等,在钤印方面,大量使用闲章来点缀,篇幅上更显得古朴、凝重,从而极大地丰富钢笔书法创作内容,呈现出构思奇巧的各种艺术风格,古老的书法艺术在现代科技材料的辅助下,赋予新的内容,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色彩。</p><p><br></p><p> 2020年2月25</p> 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