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书法/编辑. ANG.ZQ</p> <p>(网文)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p><p>张若虚,唐代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现只有《全唐诗》中存其诗二首。虽然他只传下来两首诗,但其中一首却号称“孤篇盖全唐”,更是因为这首诗,奠定了他在唐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p><p>《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经典诗作。这首诗沿用了陈隋乐府旧题,描绘出了一幅清丽幽美的春江月夜图,抒发了游子和思妇情真意切的离别情绪,并发出了极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p><p>这首诗比较长,共计三十六句,每四句换一韵,通篇集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深远,想象奇特,音节读起来宛转悠扬。这首诗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并因此而素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p><p>诗的前八句,张若虚勾勒了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只见春天的潮水水势浩荡,仿佛和大海连在了一起,这时候一轮明月从海上随着潮水升上来,非常壮观。江水弯弯曲曲绕过了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倾泻在花和树上,就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而在月光的照耀下,这春江的一切都被渡上了一层梦幻的银辉色。使得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p><p>而面对这样的一个春江花月夜,诗人免不了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两句说明了诗人在探索着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究竟在这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这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在诗人的眼里,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人类的存在才是绵延久长的。可见诗人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p><p>“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不知道这江边的月究竟在等待何人?只能看到月下的江水,奔腾着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人的思绪也在转变,所谓:“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这两句自然而然地便引出了下半篇男女思的离愁别恨。</p><p>从“白云”一句开始,张若虚着重描写在这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诗人以“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而接下来的“可怜”八句则是描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之情。诗人把“月”拟人化,来抒发思妇的情,“徘徊”二字最为传神。总的下来,这几句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最后只好托明月来遥寄相思之情。</p><p>最后八句则是描写游子,其中的落花、流水、残月均是诗人为了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尾句,这位游子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夜里,不禁思索,到底有几人能乘月顺利回到自己的家乡?“落月摇情满江树”,这月下的情,既是游子和思妇之间的思念之情,也是诗人自己的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的心里,令人心醉神迷。</p><p>综观张若虚的这首诗,他借乐府旧题谱写出了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并对后世引起深远的影响。诗中很多名句也被后世诗人所化用。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