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color="#ed2308"> 接上集。</font><br></p> <h5> 第五天下午前往第四站,阆中古城。重庆-阆中大概280公里,途中会经过南充,那是我从小长大,直到上大学才离开的家乡。一路走过北碚、合川、武胜,都是小时候熟悉的地名,几乎每年寒暑假都要在往返重庆的途中路过。</h5> <h5> 看见高速路牌上“南充”俩字,心绪激动难平。不顾天色渐暗,执意绕下高速,来一碗陪我从小到大的顺庆米粉缓解乡愁。</h5> <h5> 找到最近的粉馆,羊肉粉,牛肉粉,鳝鱼粉,三鲜粉,三人四碗,略略回味过后,才依依不舍重上高速直奔阆中。</h5> <h5> 阆中离南充不远,高中时期春游来过,工作这些年也路过多次,但清静下来好好游览阆中古城还是首次。</h5><h5> 穿过南津关,阆中古城突然呈现在嘉陵江对岸,夜景很美。</h5> <h5> 到达阆中古城,在东门澄清门附近找到一家临江客栈住下。</h5> <h5> 再出门闲逛几步,感受宁静入睡的古城。</h5> <h5> 这是一座还没有被商业经济完全占据破坏的古城。夜深人静,只有江边几家张飞牛肉铺子还聚着人气。</h5> <h5> 第六天,早饭当然是阆中特色牛肉面。煮好的碱面放在类似胡辣汤的芡汤里,浇上牛肉臊子,洒上辣椒面、蒜泥、芫荽和保宁醋,和其它地方的牛肉面大大不同,香喷喷辣乎乎。</h5> <h5> 开启古城漫步,可以坐电瓶游览车哦。</h5> <h5> 阆中古城,与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而非古镇)之一。这里以我国古代居住风水观特别是唐代天文风水理论为布局指导,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的典型范例,被誉为风水古城。</h5><h5> 客栈近东门,我们选择的路线是华光楼-张飞庙-贡院-道衙-文庙-中天楼-风水馆,七处景点,主要游览“秦砖汉瓦魂,唐宋格局明清貌;京院苏园韵,渝川灵性巴阆风”。</h5> <h5> 沿着江边,一眼看见第一处,华光楼。</h5><h5> 华光楼为过街楼,楼身建于5米高的石砌台基上,四层,通高36米,三重檐歇山式屋顶,在这片大多仅为一、两层的古建筑群中如鹤立鸡群、特立独行。是阆中古城现存建造最早又最宏伟壮观的楼阁,被称作“阆苑第一楼”,是阆中古城标志性建筑。</h5><h5> 不仅这里,古城到处都挂着红灯笼,您知道为什么吗?</h5> <h5> 不探不知道,华光楼含义深重。</h5><h5> 唐高宗679年,滕王李元婴被派任隆州刺史,州府在阆中,便在此待了五年。这老兄喜欢华美建筑(可参考南昌滕王阁和阆中滕王阁),于南津关渡口隔江对岸建起一座雕梁画栋、高大雄伟的四层阁楼,当时称南楼。后因嘉陵江水灾严重,明朝改称镇江楼。清代因地质变化大水已淹不过屋基,相比火灾来说水患已退居其次。这楼上三层皆为全木结构,所处位置又是木楼云集的闹市中心,况且此楼本就被大火烧毁了多次。权衡利弊,阆中人便将其改称为华光楼,让它专司镇火,把镇水业务彻底交给另建的镇江寺去打理了。</h5><h5> 既然主业是镇火,何不就叫火神楼,而要称为华光楼呢?其实,华光本是佛教人物,是如来座前一盏油灯,日夜听经,后被如来点化成人,赐名“华光”。明代讲究儒、道、释合一,道教借用人物后说他因违反天规被如来罚下凡尘,投胎于马家,凭着三只法眼遍察三界且武功卓绝,曾下海降龙、上山斩虎、人间除妖、火烧南天门、闯地狱救母,所以民间代号“马王爷”。“马王爷有三只眼”这句话是不是如雷贯耳?华光后被玉帝封为南华帝君,让其主管天下火神,并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正是由此,阆中人在清代供奉华光于楼内,并把镇江楼改成了华光楼。</h5> <h5> 越过华光楼门洞,醋香扑鼻而来。</h5><h5> 保宁醋,阆中市保宁镇的地方传统特产,中国四大名醋之一,功效与永保安宁巧然相通,声名显赫,在川菜中必不可少,号称“离开保宁醋,川菜无客顾”。保宁镇旧时为阆中城区,酿醋始于周,兴于秦汉,盛于唐,至少已有2700多年历史。保宁醋之称,应始于五代唐长兴元年,究其原因,一是水好,二是小麦好,三是秘方好。</h5><h5> 古城街巷处处悬挂着保宁醋招牌,到处是醋作坊和各种醋饮料小店,还有好些用醋泡脚的足浴。醋在这里不单是调料,更是保健品。传统与时尚,彰显百姓对健康的不懈追求和探寻。</h5> <h5> 第二处,汉桓侯祠(张飞庙)。</h5><h5> 公元前11世纪,巴国为西周初期分封的71个诸侯国之一,公元前316年亡于秦国。国虽被灭,但”巴”字却延续下来。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将巴郡分出巴东郡和巴西郡。巴西郡辖阆中、安汉、垫江、宕渠、宣汉、汉昌、南充国、西充国8县,此后所辖范围增减不定,但郡所基本都设于阆中。</h5><h5> 历任巴西太守,最有名气的自然是三国名将张飞。公元214年,刘备平定益州,任张飞为巴西郡太守。公元221年,张飞为部下叛将杀害,身首异处,被刘备追谥为桓侯。张飞镇守阆中七年,乡人慕其忠勇,于此埋其躯干,墓前建阙立庙,以礼祀之,唐时叫“张侯祠”,明代称“雄威庙”,清代以来才叫 “桓侯祠”。所以,当代书法家赵朴初为山门牌匾重新题字时,题作“汉桓侯祠”。</h5> <h5> 山门进去迎面就是敌万楼。明代所建,楼高10余米,重檐歇山式屋顶,檐下匾额楷书“灵庥舄(xì)奕”、“万夫莫敌”等,映照了《三国志》对张飞“称万人之敌”的评价。</h5> <h5> 大殿。上方牌匾两个字,导游让我们认了好一会都看不出来。</h5><h5> “雄威”。雄字没有出头,寓意张飞身首异处(相传,叛将范强、张达乘张飞熟睡将其杀害后逃往吴国,刚逃到重庆云阳,听说吴蜀议和,惊慌之下把张飞首级抛进云阳江中。后一渔翁打捞上来,葬在云阳凤凰山下,这便是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的由来)。</h5> <h5> 大殿供奉的是清嘉庆年间追封张飞为“桓侯大帝”的冠冕座像。张飞头戴冕旒,手捧玉笏,端坐于神龛之内,竖眉瞠目,不怒而威。后殿供奉的张飞塑像就有点特别,左手是白袖,代表“文”,右手是黑袖,代表“武”,表示能文能武,文武双全。</h5> <h5> 导游说,这块碑是考证过的张飞手书。字形大小、长短、轻重不一,对比强烈,节奏短促明快,率意洒脱,行笔扎实劲键,充分说明张飞能文能武,直接颠覆所有人以往对他粗鄙武夫的刻板认识。</h5> <h5> 张飞是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历史和三国演义中故事很多,燕人张翼德威名赫赫。这里选取桃园结义,虎臣良牧,立马勒铭,义释严颜,喝断当阳桥,古城会,战马超,鞭邮督等8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设立了大型群雕。</h5> <h5> 张飞长子张苞 ,历史上没有过多记载,而在三国演义中,张苞是蜀汉中期重要将领。历史上张飞还有两女,没有留下名字,据说贤良淑德,可惜都嫁给了扶不起的刘阿斗。左边长女称敬哀皇后,建兴15年(237年)薨。右边是次女,建兴15年入为贵人,第二年被立为皇后,称张皇后。</h5> <h5> 张飞墓冢。呈椭圆形,封土堆高8米,据说那是参拜的人很多,一捧土一捧土堆积起来的,以示敬重张飞的忠勇和义气。导游还说,墓上树木都没有主干,连柏树、梧桐都没有,是非常奇怪的现象,印证墓中张飞无头只有躯干。</h5> <h5> 第三处,贡院。</h5><h5> 发轫于隋朝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坚持了近一千三百年,对中国的影响巨大而久远。科举时代读书人应试的考场,叫做“考棚”,举行乡试(举人)以上层级考试的考棚,才能官称“贡院”,即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朝廷的地方。</h5><h5> 阆中考棚前身是明代县试(童生)、府试(秀才)所在地。能升级为贡院是因为明末清初全川未靖,阆中先入大清版图,成为清政府在川临时省会长达17年,由此升格,后在阆中举行了四科乡试。</h5> <h5> 阆中贡院也称川北道贡院、四川贡院,是清初朝廷抡才大典的重地,也是目前全国能够看到全貌的唯一古代乡试贡院,更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处高等级科举考场。</h5><h5> 跨进龙门,就算进入了考场。“龙门”两字也是意味深长,象征着无数莘莘学子的宏图大愿。</h5> <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龙门后一条长廊连接着至公堂,这是考官唱名、发卷、监考的地方。作为“科举文化”旅游点,阆中贡院复原了清初四川学子赶考的旧貌。</span><br></h5> <h5> 十字回廊,两边就是考生考试考舍,按天干编号,一人一格。</h5><h5> 清代乡试通常是三年一次,每次在农历八月,又称"“秋闱”。乡试需连考三场,第一场八股文七篇,第二场考论一篇,第三场经史时务策五篇,每场三天,考试期间不得出考舍,吃喝拉撒睡全在这1.5平米小格里。</h5> <h5> 内龙门。收发试卷、监考、密商之处。</h5> <h5></h5><h5>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近一千三百年间,有姓名可考的文状元672人,武状元246 人,还有百余状元姓名淹没于历史尘封之中。而阆中就出了4文1武5个状元。<br> 导游介绍,这是阆中贡院某年乡试第十名答卷,原件。字迹之工整,笔划之劲道,放到现代绝对是书法家。</h5> <h5> 贡院隐藏的BOSS:</h5><h5> 中国人每年都会过春节,但少有人知道,阆中是春节文化发源地。这几年每年央视春节民俗镜头里都常出现的“中国春节老人”形象代言人(张铨俊,1925年生,法名山野道人,书法大师)就藏在这座贡院里。用四川话交谈了几句,现场求字大约200元一平尺。 </h5> <h5> 特别介绍下中国春节老人的原型-落下闳。</h5><h5> 自古以来,中国就以农历纪年,每年第一个月叫元月(或正月)。不同朝代,元月日期不相同。夏朝以孟春元月为正月,商朝以腊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那时元月是岁首,春节是迎春,两者时间不一定相同。真正把“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统一起来并沿用至21世纪的人,是阆中人落下闳。</h5><h5> 落下闳,姓落下,名闳( hóng ),字长公。汉武帝元封年间,历法由于多年未修以至于非常混乱,与天象严重不合而影响农业生产。汉武帝下旨编造新历,除依靠司马迁等官方天文学家,还广泛征召民间天文学家。在同乡推荐下,落下闳应征入京,担任主要运算工作。经比较鉴定,汉武帝认为落下闳等制定的历法优于其他17部历法,在公元前104年公布实施。当年改元“太初”,这部历书就叫《太初历》,是我国历法一个划时代的进步。由于落下闳是参与制定太初历的天文学家,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春节老人”。2004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br> 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国春节,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家园。阆中古城,因其孕育了天文历算大家落下闳,又因其春节民俗文化活动既有全国各族各地的共性特征,又独具川北特色,故被全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这也是阆中古城处处张挂红灯的原因,象征着红火的春节。<br> 今后春节,莫忘先贤落下闳。</h5> <h5> 沾点文气,体验下高中之后的喜悦。</h5> <h5> 贡院出来正对贡院广场。最吸睛的是蛇形图腾雕塑和以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装饰的大钟。传说伏羲和女娲二人的母亲华胥曾居于阆中,所以此处用巴蛇雕塑寓意。广场高低错落,既复古又现代。</h5> <h5> 第四处,川北道署。</h5><h5> 阆中曾作四川省会十七年,川北道署是阆中历史地位和政诒文化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全国现存的两处道台衙门之一。大门前是曾国藩“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当如家事;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即是官箴”对联。</h5> <h3></h3><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仪门内挂“分巡川北兵备道”横匾。</span><br></h5><h5> 明洪武四年(1371年)阆中始设川北道台,辖保宁府、顺庆府、龙庆府、潼川州等31州县。清初,四川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驻保宁,阆中作四川省会十余年;乾隆十八年,定制为“川北分巡兵备道”。民国初年,先后设川北宣慰使署、川北观察使署、川北道署(嘉陵道)。从明朝至民初,川北道设置在阆中历经六百余年。</h5> <h5> 如今全方位展示古代衙门样貌的景点在全国都并不多见,我们对各种规制几乎都不知道。比如,大院里这块突兀立着的牌坊。导游解说下,才知道叫做“戒石坊”,是明清官衙标配,正面统一均书“公生明”三个大字,背书五代十国后蜀皇帝孟昶所撰的“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是一种古代官场廉政教育的固定仪式。</h5><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5px;"> 一座牌坊,背后的来历和渊源却浓缩了古代传统官场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也是传统文化在青砖石瓦里的传承和魅力吧。</span><br></div> <h5> 大堂高悬“振扬风纪”“清正廉明”。大堂照壁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廉”字。</h5> <h5> 道署进院两侧的吏、户、礼、兵、刑、工等“三班六房”就是明清时代道衙最主要也最全面的事务性办公机构。现在作为展厅,用书画、文物、蜡像等介绍阆中及道署制度的历史缘故及发展轨迹。</h5> <h5> 学习特殊技能:“清宫戏主角穿什么官服,就知道官职和品级”。比如一品文官官服图案为九蟒五爪加仙鹤,三品文官为九蟒五爪加孔雀,八品则为五蟒四爪加鹌鹑。而且,武官文官又有很大差别。<br></h5> <h5> 二堂挂“退省”匾,是道台议事和待客的地方。堂内“天理国法人情”横匾下,悬挂两幅红底金字“官箴”。一幅当年曾受朱镕基总理赏识、因而被广泛引用:“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另一幅是清代官员留下的《居官八约》。</h5> <h5> 三堂是道台公余慎独勤思之所,挂“清慎勤”匾。楹联是“要办事莫生事要任怨莫敛怨,可兴利毋近利可急功毋喜功”。</h5> <h5> 总体来说,不管官员是否言行一致,但整个衙门处处彰显官从民来、食民脂膏,施政须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民本思想,体现深厚的古代吏治文化。</h5> <h5> 第五处,文庙<br> “文”字来源于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那时叫“文宣王庙”。明嘉靖年间,废止了文宣王称号,改称“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庙改称“文庙”。</h5> <h3></h3><h5> “德配天地”是文庙常见题字。好些人认为“德”字心上少了一横,实际上,古代“德”字本来就是心上无横与有横并用,无横才是主流。《书法字典》中收录的柳体、颜体、褚体等十多个“德”字,绝大多数都是心上无横。可见,这并非错别字,只是古已有之的书法习惯而已。<br></h5><h5> (南京夫子庙朝天宫曾国藩所书“德配天地”,德字少横,配字多横,两个字都有问题,非常罕见。以曾国藩国学大师身份,应该是故意隐喻缺德不配)。</h5> <h5></h5><h5> 现存文庙入口应该是后建的,因为它侧对着古代官学标志的月形泮池,不合规制。泮池上建有石拱桥,称作“泮桥”。踏过泮桥才是文庙院落真正大门,棂星门。<br> 明清科举制式不同,清代更严格。清代读书人通过县试、府试后称为童生,再通过院试(即钦差主持的道试)成为生员(俗称秀才)后,才能由当地官员带领过“泮桥”,从棂星门进入文庙、到大成殿礼拜“至圣先师”,然后再去儒学署拜见教授,才算完成入学仪式。仪式过程被称作“入泮”。</h5> <h5> 棂星,又名文曲星、魁星、灵星、天田星,以此命名意喻一是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祭孔如同尊天;二是天下英才尽入儒门。两个妹子也要做文曲星。<br></h5> <h5> 唐朝之后,文庙规制逐渐形成,即必须有棂星门、大成门以及“四配十二哲”。从棂星门进入文庙,迎面就是金色琉璃瓦敷顶,五间三门的大成门。</h5><h5> “大成”二字也有讲究,源于北宋徽宗赵佶尊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而得名。</h5> <h5> 棂星门和大成门之间左右两侧各有一四角攒顶双檐“杏坛”亭,饰以彩色雕梁画柱,亭内塑有孔子坐像。<br> “杏坛”源于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北宋大理寺丞孔道辅,他当时奉旨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并栽种杏树。后人延续为规制,取名为“杏坛”。</h5> <h3></h3><h5> 穿过大成门就是文庙主殿区,两侧为东西廊庑,也是当年孔道辅奉旨扩建后形成的文庙旧制。</h5><h5> 远处为正殿大成殿,东西两庑殿庭用作展室,展示了当年生员们读书的县学教室和教师办公间或学生宿舍。<br></h5><h5><br></h5> <h5> 大成殿位于九级台阶之上,金色琉璃瓦敷顶,宏大华丽、庄严凝重。殿内正中奉孔子戴冕像,四配龛分列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子。殿内东西供奉十二哲者,即子损、子雍、子贡、子路、子夏、子有、子耕、子我、子秋、子游、子张、朱熹。<br></h5><h5> 十二哲者中,只有明代朱熹不是孔子弟子,可见朱熹在儒学的至高地位。</h5> <h5> 第六处,中天楼<br> 中天楼有“阆中风水第一楼”之美誉,为三层明清风格木楼,底层四通,宏伟壮丽,气势夺人,寓意“如日中天”。南面“中天楼”这块牌匾为苏轼手书。</h5> <h5> 中天楼比华光楼少一层,但层高极高,是古城最高点。古城街道以它为轴心,城内90余条街道呈“天心十道”向四面八方次第展开。两纵向主街北宽南窄,锁住财运,贸易区位于城东南方,寓意紫气东来,财源广进。</h5> <h5> 一楼悬空天花板上镶嵌有巨大的金色罗盘,昂头就能看见,明示这里就是古城风水坐标,更是“龙砂水象”穴位所在。</h5> <h5> 登上楼顶,古城的风水格局尽收眼底。也给两个妹子留下古风倩影。</h5> <h5> 中天楼与古城风貌十分协调。</h5> <h3></h3><h5> 第七处,风水馆</h5><h5> 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以风水为主题的旅游景点,以易、卜为主脉,诠释神秘的中国风水。</h5> <h5> 门口的易经文化水池,游客大都喜欢驻足于此,测运或祈福。我们也不例外。</h5> <h5> 进门就是展厅,C位是大幅阆中地势沙盘,有志愿者讲解。</h5> <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北面蟠龙山系与昆仑山一脉相承,四面环山</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三面环水,</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形成了连绵不绝的龙脉。</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再加上城南锦屏山如同几案,正是上上风水之格局——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阆中县城便是龙脉聚合之处,故此被赞为风水第一城。 </span><br></h5> <h5> 如果不信,有人证。</h5><h5> 唐代袁天罡和李淳风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历算家、风水相术大师,两人合著的《推背图》,被誉为东方千古预言奇书,袁天罡更被誉为中国风水的鼻祖。最终,因仰慕阆中风水,袁天罡辞官定居阆中;随后李淳风为追寻“风水宝地”也循入阆中,二人后半生都在阆中研究风水,死后都葬于阆中。是不是最有力的人证?</h5><h5> 他们坐像在风水馆及阆中城内多处都有供奉。</h5> <h3></h3><h5> 古人在选择与布建生活环境时,总要把城市,村落,住宅等与天气结合起来,“法天象地以求天助”,使人和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等形成和谐互助的关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br> 赶紧学习选楼秘诀吧。</h5> <h5> 后堂藏着一座天师楼。供奉有伏羲,袁天罡和李淳风等塑像。</h5> <h5> 楼里有静室,供游客自行拨动转盘测算春夏秋冬四季运势。</h5> <h5> 既来之,抽个签吧。</h5><h5> 还是上签。</h5> <h5> 下楼是风水馆三才书屋,店员力荐《群书治要》。</h5><h5> 唐贞观初年,太宗李世民令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编辑成书,取名为《群书治要》。现版《群书治要》简化为六个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对现代人的德行、修养、工作、学习、生活等都有着宝贵的借鉴。</h5> <h5> 风水馆小环境,深谙人与自然的和谐。</h5> <h5> 风水馆曾经还有隐藏大神:后院的万年神龟(不过前几年自然老去了,这是铜像),据说还没有阆中城的时候它就在那里了!</h5> <h5> 后院还隐有一处弥漫着风水玄机的青年旅舍。</h5> <h5> 古城走来,看着四邻街坊闲情逸致和游客匆匆而过,再次突出感受到了四川人的安逸。</h5> <h5></h5><h5> 阆中还有一样著名特产,张飞牛肉。<br> 阆中历史上回汉杂居,回民逢年过节制作腌牛肉,在牛肉表面涂抹锅烟灰防腐,特点是表面呈墨黑色,切开后肉质呈棕红色,很是好看。<br> 上世纪80年代,阆中县牛羊肉加工厂厂长王正秋认为这种牛肉面黑心红,神似张飞而定名为张飞牛肉,由此一举天下闻名,迅速由地方小吃升级为驰名产品。</h5> <h5> 古城逛完,准备离开阆中。为印证风水之说,专门跑到古城对岸锦屏山顶。果然是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天造地设,风景优美,不愧“阆苑仙境”、“巴蜀要冲”。</h5> <h5></h5><h5> 下午三点,自山顶移驾,赴第五站南充。</h5><div><br></div><h5><font color="#ed2308"><b> (请看下集)</b></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