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访活水 教育岂三问

镜非台

<p>题记:</p><p>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p><p>行的是路,丈量的却是人生。</p><p>访的是学校,思考的是教育;</p><p>听的是讲座,感知的是情怀。</p><p>&nbsp;</p><p> 情堪多思,因何问道?</p><p> 我们经常被繁忙所累,缺乏了思考力,只有放下琐碎和烦恼,认真探求别人的领域,重新再认识熟识的教育,规整自己先前的有限认知,我想,我们的教育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个秋天没有让我失望,认识了很多人,见了很多事,从他们身上总能看到一种前行的力量,激发我思索: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够优秀,为什么我们不够优秀? </p><p> 2020年11月13日午后,汤阴教育一行人已经走在济源一中的校园,抬头远眺,黄蝶满树飘舞,依根而落。一片金黄的世界,仿佛在告诉人们,她将停一停脚步,让生命告一段落,储备一切能量,蓄势而待美好的春天。这正好契合我们此行的意义,漫步在丛丛树林之中,深深感知着这所学校散发的魅力——在这里,“清华北大”骄子何以会频频辈出?在这里,教育兴替到底用了什么活水滋衍? </p><p> 我们静静坐在会场上倾听爱的呼吸,感受生命的召唤。每一座教学楼都是创造者的骄傲,都是谱写故事的地方;每一位专家的讲座,都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血”,点燃我们久违的慵懒和松懈。</p><p>管中窥豹,道中之道。</p><p> “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济源一中墙上三个“传播”、三个“塑造”仿佛给出了我答案。</p><p> 如果,我们都把自己当“伯乐”,带着欣赏和认可的心态去看待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成为他生命的贵人,那将是对生命最大的感召。</p><p> 生命的发展教育首先要转变心态。但凡我愿意的都能够在其中找到兴趣。把学生的“不得不”转化成“我愿意”。这种理念相比“衡水一中”机械化育人更具前沿性和科学性。以前想尽一切办法为了控制学生,要求他们去学,现在要改变观念,想尽一切办法如何让他们主动去学。这就是教育理念的差别。</p><p> 济源一中给每个孩子设立了 “让自己富贵起来,只有读书!”“人人要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等高远的目标。在目标的能动力驱使下,他们通过“共同愿景”“巅峰体验”“团队塑造”“自我超越”等活动进行生命体验,完成“生命不设限,突破自己,做幸福人”。</p><p>在此,又不得不说一说,生命教育的依托源于他们“多元化”管理。刚到济源,我曾说,不喜欢这里,因为这里的一草一木跟汤阴的没有区别,黄绿间显得那么干燥、乏味,没有生命力,没有色彩的跳跃。甚至街道上每经过的一个人,都像跟济源一中的“王磊”老师一样,大盘方圆脸,宽阔肩膀。但在学校附近找一些商品市场、小商贩餐馆等,却是很困难的。周围多是“某某口才班”“某某戏剧学社”“某某钢琴俱乐部”“莫某艺术考级中心”等。在这样浓烈学习氛围的感召下,那些家长和孩子怎么敢背水逆行,不思进取呢?周边环境如是,校园内更是多元素的聚集地,各种篮球比赛、歌咏比赛,各种团体活动、校本开发比比皆是。他们不怕浪费时间,不怕掉队吗?不怕!他们在多元中激发生命力量,激发内在的动力。向“清华、北大”这一高山自行进发。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阻碍这种拼搏进取的精神。爱我所爱是目标,拼搏进取是精神,突破自己是结果,把管理、教育、引领做到一体化,尽力——尽全力——竭尽全力去挑战不可能就是最大的可能。</p><p> 在这里,还有一个与山东潍坊类似的现象,一所名校所出来的名师和中层干部基本上都是在某个地方呆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挪窝的人,他们从青春年少开始就驻足于一所学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经过磨砺成长为一个个有根、有灵魂、有情怀、有抱负的教育者,自愿为培养他们的土地发光发热、奉献一生,他们的孩子又怎么会差到哪儿去?相较之下,有些地方,把社会关系当实力三天两头换领导,教师流动幅度大,急功近利的要政绩,忽视教育的慢行为,揠苗助长无作为,违背了自然规律和教育本心,当“情怀人”被一些“利益人”控制了教育的主导地位,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发生了质的变化,像是无根无魂的稻草人任人排布,教育还怎么会蒸蒸日上?</p><p> 问渠哪得清如许,拨得雾开济水来。</p><p>人往往不是被事情困扰,而是被对事物的看法所困扰。砥砺前行,我且行且思,我相信: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果实就在哪里。</p><p> 人生像前进中的火把,借用他人的光芒可以驱散黑暗;人生又像博弈的棋局,胜利永远属于有实力的勇者。我们的教育没有指南针,但只要前方有路,就不要停下脚步。</p><p>(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论。)</p><p>&nbsp;</p> <p>文:于玉凤</p><p>图:张文英</p>

教育

生命

济源

一中

塑造

他们

我们

清华北大

某某

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