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贵有恒

老糊涂虫

<p>  写作主要是做到每天坚持,哪怕一天写一千字、几百字,一年下来就几十万字,也就很可观了。———朱光潜</p><p>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发现一帆风顺的事极少。多数事困难重重,但只要有恒心,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就一定会在困难中站起身来,勇往直前。</p><p> 朱光潜教授就是这样一个有恒心的人。在工作上,他不但译完了黑格尔的美学,还把维柯的著作也翻译了。众所周知,这些著作内容极其深奥,是出了名的难翻译,很多学者都不愿意做这样的活儿。要知道,承担完成这种翻译工作,不但需要极大的勇气,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这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p><p> 但朱光潜教授偏偏爱啃这样的硬骨头,他凭借渊博的学识和精深的外语水平,兢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争分夺秒、锲而不舍,终于完成了如此艰巨的工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p><p> 做事持之以恒是朱光潜教授一生的写照,尤其突出表现在学术上。在将近九十年的人生历程中,他执着追求,从不懈怠。顺利与挫折,他都经受过;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他也碰到过。幸运的是他在费尽千辛万苦之后,实现了人生的最终追求。</p><p> 1621年,谈迁28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的明代历史书”的志愿。在此后的时间里,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5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26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写成了100卷400多万字的巨著《国榷》。</p><p> 岂料两年后,1647年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又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新稿。</p><p> 1653年,为了使新书更加翔实,59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p><p> 如果不是谈迁有恒心,在成事多艰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花费30多年的时间写成《国榷》的。</p><p> 明代药圣李时珍熟读了800余种书籍,攀悬崖,涉溪流,走遍了大江南北,历时27年,在他61岁时,终于写成了一部近200万字的药书《本草纲目》。</p><p> 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贽,少年立志求学,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四处谋生,51岁当上云南姚安知府,三年后离任时“囊中仅图书数卷”。他在湖北麻城龙湖的芝佛院定居下来,专心治学。在近20年时间里手不释卷,写出了《藏书》、《焚书》等不朽著作。以犀利的目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为我国战国到元朝末年的800多个历史人物立了传。</p><p> 上述人物的事例告诉我们:没有哪个人的人生道路是平坦的,总会遇到坎坷和崎岖。碰到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关键是看能否坚持下去,能否持之以恒。</p><p> 成事多坚,人贵有恒。伟人毛主席曾说过:“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一个有远大理想、有明确目标的人,只要立志勤勉,持之以恒,苦学不怠,就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和干扰,向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