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漫记—(10)羚羊彩穴

乔明

又起的比较早,不为拍日出,为去包伟湖上乘船游览,游船一多,水面乱了,影响拍摄,经导游联系,9:00才开始接待客人的游船,7:00就为我们开航了。 虽然没有游客,自己驾船来玩的当地人还是有的。 包伟湖是在科罗拉多河上筑坝形成的,美国的第二大人工湖。本来是为了发电,生态原因,水电又改成火电了。 不远处就是发电厂,三根大烟囱日夜冒白烟。 包伟湖两岸的沙滩和石岩有特点,红白两色,和碧蓝的水面相映成趣。 加之蓝天白云和倒影的助兴,景色确实不错。 越到湖的深处,水面越窄,两岸石壁显得越高。 真是得益于早,倒影干净。 只有我们的游船打破平静。 掉头回来 也就这样了,能入画的素材:天,水,岸,浪;色彩:蓝,白,红。 北京延庆的龙庆峡比这儿漂亮。 码头上成排的游船。 到我们回来,还没有别的游客。 接下来是非常让人期待的马蹄湾。 远倒不算远,也就四五里地,坡度也不大,可要在沙坑里走这么远的上坡路,也不轻省。 旁边稍硬点的路正在施工,不让走,就得走沙坑。 一片荒沙滩无景可拍,远处的一块石头,还算有意思。 临近马蹄湾,就看到我们团的上海老张,这个姿势在拍照。 这倒是拍马蹄湾的“常态”。 可惜我连这个“常态”都做不好,趴下,困难。 只能坐着,一点一点蹭到边上,探出身去拍,看的高经理直害怕,大声嚷着让我小心,说我胆大。 我还真没害怕,就想着怎么取全了。 到这儿来,都是为这一张片儿。 取全,倒是基本做到了,16—35也就这么大本事了。 近处,靠岸边的阴影躲不开,时间的关系,太阳还不够高,这我可没辙了。 一张完美的照片得来太不容易了。 趁还没站起来,让浙江的聂万才老师,给我和老伴拍了合影,在这地方拍片太不容易,应该纪念。 羚羊彩穴,也就是羚羊峡谷国家公园,在印第安保留区内,是一个多姿多彩,变幻莫测的梦幻世界。欣赏它的条件是有阳光,且直射。 这里的游客多,分时段参观,导游抓紧预约了11:00,当天的第一场。 由印第安当地人分车带领,倒不是因为羚羊彩穴在他们的“地盘”里,是因为他们熟悉地形,善观天像,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游客安全。 吉普车在沙漠里开了半天,才到洞口。进去之前,印第安领队训听不懂的话。 查的很严,别说三脚架,连闪光灯都翻包看看,不让带进去。 谁说美国公平,我们是第一批游客,可洞里已经有一些美国人。各个支着三脚架,有人为他们往光线里扬沙子加强效果,还挡住我们不许过。 不让过正好儿,在对面拍个“蹭儿”,感光度调到3200,光圈开到最大,速度也才1/10,手持能拍清楚简直是笑话,机器就这性能了,它也算尽了力,就瞎拍吧。 躲开那些人,拍一张。 真是太( )了,我想不出新鲜词。 确实得有光! 印第安人一边催着我们朝前走,一边指点着拍摄的位置。 生怕落下一个好看的画面,拍出来也差别不大。 一边拍,还得留心跟上带队的印第安人 一是因为,跟丢了,就回不去了。 再是因为,他给指点的拍摄位置真是各有特色,比自己乱找强,拍摄效率高。 这么奇特的地方,地陪李导游自豪的说,是他们“喜悦”旅行社陈经理发现的,并起名为“羚羊彩穴”,成了美国西部非到不可的旅游点。 水和风合力将沙和石挤压,扭曲,让我们看到如此奇观,还能深入其中融为一体,真该感恩自然! 山洞不长,还没看够就走到头了,再往回走,游人显然多了,更不让停留了。 有点错怪美国人了,不只给拿三脚架的扬沙子,谁走到那儿,都有这种服务,还给拦住,不让旁人走动,让你踏踏实实的拍一会儿。 我为了躲人,到旁边去拍,还让我到中间去。 确实从旁边拍,光柱是斜的,也拍不到地面,画面不完整。 这可能是最经典的场景,可惜地面那片白光无论如何也拍不出层次,疵了,唉! 善良的小安跟我说,印第安领队很照顾她,想多给些小费,还让我给她俩拍张照片做纪念。 这照片拍的我心里别扭,那老男人使劲搂着小安,要知道敬业的小安,为了她喜欢的摄影导游事业,40多了,还是个姑娘。 真得感谢导游把握时间,我们从羚羊谷出来,没看到再有游人进去。 原来天气预报说这里13:30下雨,下雨就不开放,想凑合看都不成,这里地质结构特殊,远处下雨也能引起此处“暴洪”,1997年,就是这里,突发洪水,淹死过人。 经过纪念碑谷的风雨,知道美国这种按地点按小时的天气预报,还真得听。 这是格兰峡谷水坝,就是它拦截了科罗拉多河,形成了包伟湖。 跨越科罗拉多河的大桥,曾经奔腾的大河,经过水坝的调节,如今温顺的在大桥下静静的流淌。 这个从1956年干到1963年,投入数亿美元的宏伟工程,曾经因发电130万千瓦的能力造福周边百姓,如今因生态问题,被科学家指责:“不能把水电开发建立在损坏自然生态上”,发电已停止。 旅游团还是把外国游客带到这里,不回避问题的讲述着大坝的过去与现在,至于将来,他们预计,大坝的命运很可能是被拆除。 这张既有水坝也有大桥的片子,是我“拼”的,不是拍的接片,就是两张片拼的,找找接缝。 这很自然的让我想到了三峡大坝,真的不懂,不敢“妄议”。 那些懂的,能决策的,倒是应该深入了解了解,是个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