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华夏史圣 赏民居瑰宝一记西安市第一中学分校(42中)研学之旅

墨香清韵

<p>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皆出自于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编撰的宏篇巨著《史记》。</p><p> 《史记》的诞生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代名人对《史记》都给予了极高的赞誉。清代史学家、思想家章学诚在史学理论名著《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他认为《史记》是“经纬乎天人之际”的一家之言。鲁迅先生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迁给予了“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p><p> 对于这样一部旷世奇作,司马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他的人生又经历了些什么呢?带着种种好奇,西安市第一中学分校(42中)精心组织了“走进史圣名城,探访民居瑰宝”的研学活动。2020年11月14日,全体师生披着晨曦向韩城司马祠进发了。</p> <p>   巍巍司马祠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之上。要想瞻仰司马祠,须先经过司马祭祀大道拜谒司马雕像。宽阔干净的广场,高大伟岸的雕塑,庄严肃穆的气氛,让人不禁心生敬畏。同学们在司马雕像前着汉服 、行汉礼 ,诵《史记》名篇。想必他们在虔诚的礼仪和朗朗的诵读声中,已经对这位伟大的英雄产生了敬仰之情。</p> <p>  沿着司马广场继续前行,穿过“汉太史司马祠”牌坊,便踏上了千年的司马光古道。在古道尽头有“高山仰止”牌坊(高山仰止喻指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然后拾级而上便来到了祠院。院内碑亭林立,古柏参天,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浸润全身。</p> <p> 司马迁祠俗称司马庙,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祠墓建筑自坡下至山顶,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黄河,西眺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p> <p>  面对一座座碑亭文字背后的故事,听着辅导员的讲解,一个又一个问题随之而出。当听到司马迁因替李陵做正义辩护,而被汉武帝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为由定为诬罔罪名,最后被处以宫刑时,不仅唏嘘感叹,面色凝重。而当得知这一切皆是司马迁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以及自己的人生理想自愿选择忍辱负重前行时,脸上满是虔诚与恭敬。</p><p> 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与蝼蚁之死无异。司马迁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这些不朽之作大概都是贤士圣人发泄愤懑而作。于是,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至此,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对极刑而无怯色。 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p> <p>  祠院后面,便是司马迁的墓茔,这座形状极似蒙古包的八卦墓,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为司马迁而建。金元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此时《史记》已在全国广泛流传,司马迁进步的民族观不仅为汉民族所接受,他主张全国各民族大一统的思想,也正符合金元统治者的需要。忽必烈不仅在《史记》中看到了进步的民族观,同时也找到了本民族发展的渊源,他以为正是司马迁这位汉族史学家为更多的少数民族记录了历史。于是他按照蒙古人的习惯,为史圣建造了这座圆形墓冢,以示虔敬。墓顶古柏一株,树分五枝,枝干苍劲,盘若蛟龙,寓“五子登科”之意,每年中高考前夕,都会有大量学生前来朝拜,希望自己能够降福纳福,高中状元。</p> <p>  下山的路就要容易得多,踩在圆形磨盘铺就的斑驳古道上,几千年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那刀光剑影的鸿门宴,英雄末路的霸王别姬,兵临绝境而誓不过江东的项羽,那个性鲜明穿梭于朝野内外的各色人等,一起涌上脑海。</p> <p>  下午,我们来到党家村体验古民居文化。党家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村中有123座四合院和11座祠堂、25个哨楼,及庙宇、戏台、文星阁、看家楼、泌阳堡、节孝碑等古建筑,被称为“世界民居之瑰宝”。</p><p> 走进党家村,那古老的石砌巷道,那形式多样、千姿百态的高大门楼,那考究的上马石,庄严的祠堂,挺拔的文星阁,华美的节孝碑与布局合理的四合院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党家村往日的兴盛与辉煌。那些精美奇巧的门楣、木雕、砖雕、与壁刻家训使人们在欣赏赞叹之余又受到中国儒家传统人文思想的教益,真实地感知,感受到做人做事的道理。</p> <p>  杜甫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即行走中的课堂,孩子们走出教室,拥抱自然,感悟生活。他们眼观、耳闻、心体验,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陶冶了性情,涵养了心智。此次研学活动,孩子们探索了司马迁完成《史纪》的艰辛过程,感受到了司马迁坚韧执着,忍辱负重的伟大精神。党家村悠久淳朴的民风民情,党、贾两个家族的奋斗史,他们方正为人的品格,也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p><p> 史圣千年万载,灵魂不灭!追思先贤,传承文脉,相信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孩子们一定能够继承司马精神,勤勉励志,化蛹成蝶!</p> <p>图文:黄艾艾</p><p>编审:曹 峰</p><p>审核:刘大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