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大理、红河州游之四(建水上篇)

梅语

<p>建水古城~一座古色古香、穿越千年、布满岁月痕迹,一个鲜为人知的边陲小城。</p><p>古时叫“步头”,近曰“临安”,现叫“建水”。唐元和年间筑城,元、明、清和民国时期成为滇南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宗教文化的中心,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p><p>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尘埃的厚积,交通条件的限制和地理位置的僻远,在这座边城中,她深藏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民族风情以及众多的、至今尚保留完好的古建筑、古文物、古遗风等,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直到1994年建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后,人们才意识到在滇南这片苍茫的红土高原上,还镶嵌着一颗美仑美奂的明珠~建水古城。</p> <p>由于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这座古城把中原文化与边陲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两者如此厚重、如此和谐、如此完美、如此独特,令人叹为观止。古城历经12个世纪的建设,至今仍保存有50多座古建筑。县境内文物古迹荟萃,风景名胜诸多,有始建于公元1285年,占地约7.6万平方米,在中国首屈一指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雄踞江河岸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彝族土司府暑;在云南省内罕见的宋式大型木桥架古建筑~指林寺;历经风雨600多年仍然巍然屹立,比北京天安门早建28年的~朝阳楼;被列为中国18座著名大型古桥之一的~双龙桥;具有“滇南大观园”美称的清代大型民居~朱家花园;历史文化名村~团山村;县境内还有被称为亚洲最大、最壮观的天然溶洞~燕子洞等……</p><p>有一首歌~“老家建水”,委婉动听的旋律,把建水的精华串联了起来,把对家乡的思念、情义融入歌声之中……</p><p>古楼孔庙 书香建水 </p><p>青石古巷 小桥流水</p><p>朱家花园 往事回味 </p><p>朝阳楼上 谁又唱起老家的歌哎…… </p><p>老家的阿妹 美了又美 </p><p>老家的阿哥 聪明智慧 </p><p>老家的老酒 喝了不醉 </p><p>老家的烧豆腐 那是天底下最美的美味……</p><p>老家在建水 走过千山万水 还是老家建水最美</p><p>老家在建水 燕子飞的再高再远 也要飞回老家建水</p><p><br></p> <p>建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是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云南通往东南亚大通道上的重要城镇。其雄奇秀美的风光,驰名中外的物产,遍布城乡的古迹,绚丽多姿的民风以及丰富多彩的美食佳肴,让建水古城别具韵味,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p><p><br></p><p>漫步古城街头,铺地的青石板,被岁月打磨的有些凹凸,走在上面很有穿越感,临街商铺古色古香,招牌亦很复古,连井盖儿都是“设计”过的。普通民宅都保留着最原始、古朴的面貌。街头没有旅游城市的喧嚣和熙熙攘攘的游人,更多的是本地人真实的生活,相对于外地人,建水人更为市井、质朴。</p> <p>临安路上这几座造型各异的牌坊,古色古香,非常具有古韵味!</p> <p>建水有个奇特的现象~大街小巷、角角落落分布着众多水井,单单有名字的就有180多口。这些水井造型独特,五花八门,有一眼井、两眼井、三眼井、四眼井,甚至还有十二眼井。有人曾用一幅对联描述建水的六大名井: “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渊泉浦博泉”。它们当中多数凿建于明朝时期,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这些水井至今还造福于建水百姓,百姓用井水做豆腐、榨米线别有一番风味,建水的烧豆腐、凉米线之所以能成为滇南有名的风味小吃而吸引着八方来客,是与建水的井水分不开的!</p><p><br></p> <p>建水的井奇在一个“古”字,有自元初开凿至今还在使用的东井,有圈于明代洪武年间,志书称之“供全城之饮”的西门大板井……,历经了千年的沧桑岁月,青石井栏上的绳索印痕已深多寸,有些甚至已被磨穿。</p><p>这些古井不但记载着建水的历史,同时也是古城儒家文化兴盛的印证。</p> <p>坐落于建水临安古城西门西正街旁的浦博泉~即大板井,建于明洪武初年,是建水乃至云南最富盛名的一口井。大板井的“大”名不虚传,井栏有六块石板镶嵌而成,井口直径三米有馀。至今仍然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般的热闹,井水冬暖夏凉,甘甜润口。</p> <p>坐落于建水临安古城永宁街口的十二眼井~又叫扇井,因其井眼呈扇形排列而得名。其井深6米,水深2米。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园1710年)。是临安古城历史悠久、颇负盛名的古井。本地居民匀称十二眼井水甘甜好喝。</p> <p>扇子是儒雅智慧的象征,以扇形为井蕴含着培育君子品行、大雅民风的美好愿望;井水代表财富,十二个井圈代表十二生肖,意指世人衹有勤奋努力,才能得到自己的财富。十二眼井构思巧妙,规模宏大,涵义深刻,深受众人喜爱,是临安古城水井文化的辉煌典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井王。</p> <p><br></p><p>朝阳楼~亦称东门楼,位于建水县城东南部临安路东端,始建于明洪武22年(1389年),比天安门(1417年)还早28载。是元朝建筑与明朝建筑的结合体,堪称古代建筑之瑰宝。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建水的象征,是建水古城的旅游地标。其楼高24.5米,进深12.31米,面阔26.8米,面积414平方米,五开间,三进间,迥廊通州为三重檐歇山顶。檐角飞翘,画栋雕梁,巍峨挺拔,气势雄伟。有“雄踞南疆八百里,堪称滇府第一楼”之美誉。上悬“雄镇东南”巨匾,每字高近两米,为清代书法家石屛人涂晫榜书,结构笔力冠绝于世,这是唯一幸存下来的、清代云南著名的四大榜书之一。西面悬摹唐朝书法家草圣张旭“飞霞流云”狂草榜书。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朝阳楼整座城楼为红色,醒目逼人,这是建水最先迎接阳光的建筑。城墙下的迎辉门高大宽阔,两辆车可并排行驶。当人们穿行迎辉门时,有从当今迈入古代的感觉,如同穿越时空,仿佛流淌的岁月瞬间被凝固一般……</p><p>600多岁高龄的朝阳楼,历经无数兵灾战乱,饱受50多次大大小小地震颠簸,却安然无恙。尤其清光绪十三年(1883年),十一月初二日之大地震,全城房舍遭到严重损坏,《建水县志》载:“每震时地如雷鸣,人民簸荡如载覆,见东门城楼倾侧复起数次”。然东门楼却安然无恙地挺过来了,这真是一个奇迹。</p> <p>东城楼历经战乱、地震不倒,与其独特的建筑设计分不开,城楼用48根巨大木柱支撑,分成六列阵势,每列各有8根,中间两列最粗大,直通三楼;其外两列木桩稍细,只通二楼;最外面两列柱围更小,仅支撑一楼屋檐。这种结构法具有强大的抗震性能,故前人有《登东城楼》诗称赞到:“形胜据荒陬,翻身近斗牛。东南几蜀国,今古一高楼。”</p> <p>楼上悬一明代大钟,高2米多,重3.4千斤,击之可声闻数里。檐角挂有铜铃,每当秋风送爽,铃声在清风中清脆悦耳。春夏之间,万千筑巢于檐下的紫燕绕楼飞鸣,呢喃之声不绝于耳,景致蔚为壮观!可惜我们到时时间已晚,没能一睹大钟的尊容,遗憾! </p> <p>站在东城楼上远眺,极目彩云之南、建水古城尽收眼底,万家灯火,车水马龙。《建水州志》证有“东楼凌汉”一景,谓:“东城楼,高百尺,干霄插大,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东升,晖光远映,遥望城楼,如黄鹤,如岳阳,南中大观。”</p> <p>朝阳楼建筑雄伟壮观,堪称古代建筑之瑰宝,是祖国边陲历史文化名城建水的象征,有对联:“栋宇薄云霄,雄踞南疆八百里;气壮山河,堪称滇府第一楼。”</p><p><br></p><p>建水文庙~位于建水县城建中路北侧,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经明清两代50多次增修扩建,占地面积达114亩,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在全国大型文庙中名列第二,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p>建水文庙完全依曲阜孔庙风格规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轴对称的宫殿式,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原主要建筑包括:一池、二殿、二庑、二堂、三阁、四门、五祠、八坊,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整个建筑宏伟壮丽,结构严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为建水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p> <p>来到建水文庙映入眼帘的是一牌坊,上书“太和元气”四个金色大字,进入牌坊迎面为20余亩的“学海”(泮池),塘内碧波荡漾,四周柳丝轻拂……,整个庙宇,一片翠绿,古木萧森,庄严肃穆。松、柏、竹、柳,千姿百态,各种花卉争奇斗艳,四季飘香。</p><p>“太和元气”坊~文庙进门的第一座牌坊。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重修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其高9.8米,是五开间四柱三门道的木石牌坊。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繁复,甚为精美。石砌须弥座夹杆石上,雕刻着龙、狮、象,这是建水文庙不同于其它文庙的石作特色之一。</p><p><br></p> <p>“太和元气”~指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也指天地间的正气,祥和之气,能养育天地间之万物。</p><p>进入“太和元气坊”,迎面便是一尊3米多高的孔子铜像,令人肃然起敬。像后是碧波荡漾的泮池,象征孔子的思想犹如汪洋般宽广、浩瀚和深远。</p> <p>“泮池”~俗称“学海”,始凿予明成化四年,按古学宫布局开挖,弘治十二年间拓宽为椭园形,面积遭三万余平方米。全国的文庙都有泮池,唯独建水文庙称泮池为“学海”。如建水导游词中说“建水十八怪”,其中一怪就是“半亩方塘也叫海”,讲的就是这,这里的“海”取“学海无涯”之诗句。在学府前建泮池,有振兴学业之说。</p> <p>泮池北端有一小岛,上建“思乐亭”,取“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意。岛堤间由一座三孔石桥相连。“思乐亭”亦名“钓鳌亭”,有勉励生员奋发努力,日后功成名就,犹如钓得深海中大鳌之意。</p> <p>旧志记载:泮池“澄泓如镜,上面石台肪截,宫墙万仞,金碧交辉,宏整巨丽,冠迤东西。”“焕山倒影”或“学海文渊”,为建水古十景之一。</p> <p>当来到这一引导性空间,第一眼就可看见“学海文渊”和均衡对称的牌坊群落,给人一种襟怀开阔、如入圣殿的感觉。</p> <p>泮池东西两坊分别是礼门、义路坊,是青石雕刻的仿木结构四柱三楼三门道石坊,通高8米,进深4.4米。古人云:欲为学、必先辩门路,门路何在? 礼仪是也! </p><p>这两座牌坊,都是用大块的石料雕刻而成,设计精美,稳重端庄,计算精确,令人叹服,是石雕艺术之精品。坊前各位“官员兵民人等于此下马”碑一块,警示人们到此下马步入文庙,以示对孔子的尊敬!</p><p><br></p><p>礼门坊</p> <p>义路坊</p> <p>下马石</p> <p>穿过礼门、义路坊,在半月形唇台的中心是“洙泗渊源”坊,其背面门楣上写有“万世宗师”四字。洙泗指的是孔子家乡的两条河: 洙水和泗水,孔子便出生在这两条河的交汇处,“洙泗渊源”的含义是儒家学说~源远流长。</p><p><br></p> <p>此牌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为典型的五开间三门道古牌楼建筑。</p><p>“洙泗渊源”坊三楹,高九米,木石结构,龙、麟、狮、象巨型石雕高踞于坊座上,拱卫着木构架的牌楼。坊檐下密密层层地饰以精巧玲珑的斗拱,这些斗拱主要起装饰作用,而不起全部承檐坊顶的重压。</p> <p>古代建筑设计师匠心独运,巧妙地在中间一楹坊座的石麒麟和石狮子的额头上各雕刻一个跪姿的石人,头顶一朵石莲,石莲上安装一根雕龙细圆木柱,四个石人四根木柱支撑起最高一层坊顶的四个檐角,形成两根主柱并列悬挂四根吊脚辅柱的架势,仔细观赏,腾挪自如。这是一件建筑艺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佳作。</p> <p>“洙泗渊源”坊后东西向又横陈四座砖石底座,土木筑顶的牌坊 ,亦各高九米,分别题写: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圣域由兹”、“贤关近仰”。正中坊顶的辅柱亦有龙雕,造型与“洙泗渊源”坊相近,只是坊座上缺少狮、象石雕。这些坊都是颂扬赞美孔子功德矣!</p> <p>棂星门~棂星又称为“天田星”,也就是天上的文曲星,主管文人才士的选用,祭棂星体现了尊孔必尊天,尊天亦尊孔的思想。</p><p><br></p> <p>棂星门~三开间,雕梁画栋,瓦顶,四根木柱穿脊而出,柱上有木刻饰物,柱顶套有明代烧制的青花瓷罩,罩顶雕盘龙,龙首啸天。这是全国文庙中罕见的建筑形式,它的意义源自于宋朝朱熹的“孔教真理能通天,无所不包,无所不能”。</p><p>棂星门后为园林,数株迎客松,竞相婆娑,似在向游人招手致意。</p> <p>杏坛~文庙内另一典型有代表性建筑,是为纪念孔子聚徒讲学而建。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是,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还植以杏,名曰“杏坛”。所以,杏坛也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如今的建水文庙,还在传承和发扬着它的伟大影响。</p><p>杏坛始建于元代,后损毁。现建筑2000年重建,采用三开间平面正方形单檐亭形式,高10.3米,两层台基,石栏环绕,四面敞开,四角各有三根雕刻精致的石柱支撑亭顶。</p> <p>坛内有一块明代天顺年间的“孔圣弦涌图”画像碑,是真正的老古董。</p><p>此碑图文并茂,图的内容是孔子席地而坐,抚琴授课,四个弟子肃立恭听;碑文为宋高宗御题《孔子像赞》,共十八字,赞词推宗孔子如尧舜一样贤明,推行其忠恕之道,就能天下和睦,藏兵熄武,因此要求臣民隆重祭祀他。</p><p>据记载,此碑原是宋高宗赠与浙江忂州孔庙,元灭南宋后,此碑传入建水文庙。</p><p>此碑原随便放在先师殿左边的侧墙角,多有人用手触摸,还在孔老夫子头上贴硬币,说是学生考试有这样的迷信说法: 平时不烧香,临考时摸孔子像,借孔子的灵气,就能考好。所以,现在看这个石碑上孔子额头有很明显凹下去的痕迹。</p> <p>大成门~大成出自于《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意思是说孔子思想集古代先圣、先贤之大成,以成自己之圣德也。</p><p><br></p> <p>大成门三进间,是级别较高的三门道门楼建筑。门上饰有金色的鼓钉。高台基为白石须弥座,门前石阶正中有精美的翔龙浮雕一幅。</p> <p>大成门以内至先师殿及两庑两耳围合的庭院空间,是文庙的核心和重点。此庭院由大成门、先师殿(大成殿)、东西两庑、东西碑亭、东西两耳组建成,气势恢宏、格调高雅、金碧辉煌的方形建筑群体,营造出文庙特有的建筑意境。</p> <p>院内有相传植于元代的古松、古柏,植于明代的山茶和植于清代的金银桂,环境优美,古树婆娑,遮天蔽日。</p> <p>院内的一对伏坐石雕白象,上驮一米多高的青铜花瓶,其造型提现了中原文化、边陲文化和东西文化的交相辉映,取意为“象呈升平”。</p> <p>大成殿~位于文庙建筑纵向中轴线后部的最高台上,以突出其在整个建筑中的核心地位。正面22扇格子门所雕飞禽走兽形态各异,玻璃瓦的屋顶,光彩夺目。它是文庙的中心,是祭祀孔子的正殿。</p><p>大成殿~一字排开的五间殿堂,正堂内置龙宝座,供奉着孔子塑像。殿堂单檐九脊歇山顶,琉璃黄瓦,翘角飞甍,巍巍宏丽,气象庄严。这里有很多的字匾和塑像,字大多是历代皇帝所题,像都是对弘扬儒家文化作出贡献的名人。</p><p>大殿檐下悬挂着“先师庙”三个鎏金大字匾,笔力雄浑遒劲,匾沿镶嵌着玲珑剔透的木雕龙凤。东西厢房是祀奉先儒的场所,先贤79人、先儒75人依次供奉于内。</p> <p>大成殿~整个景区的精华之处,全殿用材质坚固粗大的28根柱作承重构架柱,其中20根是用整块青石斧剁凿磨而成,形成古建筑中十分特殊的石木构架承重结构。其中两根雕刻着巨龙盘绕的石柱,称之为:“石龙抱住”。</p><p>石龙抱柱~前檐左右两棵辅柱(角柱),上半部镂雕成龙腾祥云的“石龙抱柱”,下半部采用浮雕与透雕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雕工精巧,十分珍奇。据解说员说两根“石龙抱住”是大成殿的镇殿之宝。</p> <p>大殿正面五个开间共有22扇雕花扇门,其中间六扇各雕云龙一条,组成“六龙捧圣”,排列于殿内孔子圣像前,象征由孔子创建的儒学在古代意识形态领域内至高无上的地位。两旁的屏门上分别镌刻出“双狮分水”、“喜鹊闹梅”、“犀牛望月”、“三羊开泰”、“麟吐玉书”、“封(蜂)侯(猴)挂印”、“旭日东升”、“竹报平安”等画面,,共雕有一百多个大小动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且一个个高度镂空成立体状。其中的两对小松鼠,呼之欲出,活灵活现,体现古代木雕艺人的高超技艺,为屏门中的珍品。</p> <p>祭祀时演奏用的编钟</p> <p>解说员的演奏~茉莉花</p> <p>我们也模仿一下</p> <p>建水文庙规模宏伟壮观,建筑结构严谨精巧,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素有“滇南邹鲁”之称。建水文庙历经700多年至今保存完好,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根深于中华民族这块广袤大地之中,以及历代政府与民众对孔子的敬仰分不开。建水文庙为祖国边陲小城~建水增添了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也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精髓。</p> <p><br></p><p>临安府暑~府暑,又名府衙,是府一级的衙门。所谓“府”即是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p><p>临安府暑~位于建水古城核心区域,毗邻建水文庙,是明清两代的“府”级官署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历经明、清两代8次增修扩建,至今已有630多年的可考历史。临安府暑即是明清时期滇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国古代吏治建设的见证。现在这座府衙是建水县为“完整展现建水古城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而重建的。</p> <p>跨入府暑大门 有种进入衙门的感觉,感受到一种庄重的气息,让人不敢心生怠慢。古色古香的建筑,跟影视片里的衙门些许相似,但又比戏剧化的场景多了些真实感。</p> <p>一路往里走,一路欣赏这百年前的政治中心,感觉像是闯进了古代中国文武治国、兼济天下、等级森严的官场舞台……,这里曾经历过多少潮涨潮落,花落花开?……</p> <p>一直往里走,来到忠爱堂,这里是审犯人的地方。堂上悬挂“明镜高悬”匾额,不由让人遐想万千:几百年前这里是否有一位勤政为民、秉公办案的知府在这里正襟危坐,公正办案?……或是又有多少冤假错案出自这里?……</p> <p>来到临安府暑的我们,情不至尽地投入到一个个场景之中……</p> <p>临安府暑就像一本厚厚的史治书,迈进府暑的每一个人,翻阅、浏览,这里的一切将把你带入那沧桑的岁月中,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感叹!</p> <p><br></p><p>建水燕子洞~亚洲第一大溶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AAAA级国家级旅游景区。位于建水城东22公里的群山峡谷中,以“古洞奇观、春燕云集、摩岩石刻、钟乳悬匾、采燕窝绝技”等独特的景观远近闻名。而燕子洞这个名字也是因为百万只大白腰雨燕巢居洞内,并盛产滋补佳品燕窝而得名。开发于清朝乾隆年间。1987年春重修后正式接待游人,被中外溶岩专家誉为亚洲最大最壮观的溶洞。可谓是:“洞幽燕奇,南天一绝”。</p> <p>景点占地18.85公顷。整个旅游区由自然林地、旱洞宗教文化区、水洞组成。旱洞以摩岩石刻、绝壁长廊、春燕云集等独特的人文景观著称;水洞以丰富的岩溶景观著称。</p><p>燕子洞内分布着三组规模宏大的岩溶景观,共有四万多平方米的游览面积,是西南地区保护最完好、洞内景观最丰富、容量最大的溶洞群。洞中水、洞中洞、洞顶倒挂钟乳石千姿百态,自成独立景点达几十处之多,恍若置身琼瑶仙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岩宫石府”。</p> <p>来到燕子洞口,硕大的洞口有许多钟乳石低垂,看上去非常漂亮。洞口高50多米,宽30多米,每年春夏之际,数十万只雨燕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飞聚于此筑巢繁衍,8月份燕子们又携儿带女返回南洋,为建水留下许多很有价值的燕窝。每年3、4月份,群燕飞来如万箭齐发,数十万只小燕子上下飞舞,呢喃之色不绝于耳,燕声和水声,在洞内共鸣。只可惜,我们来的不是季节,一只燕子也没看着,但广播里模仿叽叽叽的燕子叫声和洞内的流水声,汇成一曲别致的交响曲,此声、此景令人浮想联翩……</p> <p>洞口处除看到洞口上方一个个钟乳石滴外,更让人惊奇的是:有燕子洞特色的“钟乳悬匾”奇观,在离河面50米高的洞顶悬垂的钟乳石上,挂有历代的上千块匾额 ,都是当地农民徒手攀登悬岩绝壁挂上去的,令人惊叹不已。</p> <p>燕子洞最令人惊叹的是~秋天采燕窝,只见洞口上方五六十高的峭壁上,洞穴密布,形状各异。干柴朽木般的岩片,丛生倒挂,犬牙交错,呈千钧一发之势。这一奇险去处,纵有飞檐走壁本领,也只能望壁兴叹,轻盈灵巧的猴子、野猫也难攀援上去。可这里,偏偏出现人间奇迹,每年采燕窝季节,附近一些青年农民,不知是祖传的绝招,还是苦练的过硬本领,竟能不借助任何工具,在岩壁上攀登自如,准能采到不少燕窝。人们目睹这一奇迹时,无不胆战心惊,赞叹不已。可他们却镇定自若,临危不惧。每采集一次燕窝,便挂上几块不同颜色的牌子,上书“神明保佑”、“福如东海”、“阿弥陀佛”等带有祈福色彩的字句,给今人、给后人留下一份奇特而珍贵的“纪念品”。</p> <p>燕子洞总面积5万余平方米,洞长4000余米,泸江河穿洞而过。洞内分旱、水两洞,一明一暗,一高一低,旱洞宽敞、半倚山势,以天然殿堂、石刻、碑刻、绝壁长廊、春燕云集等独特景观称奇。水洞则以丰富的溶岩景观见长。洞内岩壁陡峭,钟乳低垂,形态各异,璀璨夺目。各种景物、变化多端,形象逼真,似兽、似笋、似冰川、似水晶宫……,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身临其境的每一位,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得出不同的情景……</p> <p>燕子洞内的一上一下,一旱一湿两洞,既可步行从旱路进入,亦可乘船而入。洞内三大景区:“龙泉探胜”、“天街撷美”、“梦幻世界”,多姿多彩,令人着迷。乘坐龙舟或小船,荡漾其中,回首仰望,别有情趣。各式景致在红、黄、橙、蓝、紫等彩灯映衬下,奇景迭出,茂密的“森林”、薄薄的“雾霭”,错落的“农舍”,飞动的“鸟兽”,……五颜六色,栩栩如生,神秘莫测。</p> <p>朱德委员长曾分别两次莅临燕子洞,早在辛亥革命后,任滇军营长驻军建水校场期间,就游历过燕子洞。1962年6月9日,委员长来滇南视察,路过此洞,下车再游,兴致盎然,离去后作《燕子洞》诗一首:</p><p> 满岩燕子窝,燕儿舞婆娑。</p><p> 春来秋去也,唯尔子孙多。</p><p> 游客题诗话,农夫禁网罗。</p><p> 洞内新天地,贯通建水河。</p><p> 二十公里远,开远露伏波。</p><p> 前曾为匪窟,肃匪动干戈。</p><p> 道人称百岁,香客信无讹。</p><p> 临安风景地,避暑气温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