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庚子年初冬,余出郭(长春市)南行,至伊通河流域之新立城水库堤坝处,感其水天壮阔,遂驻足欣赏。眺之烟波浩渺,望之琉璃千顷,观之崖岸如碎玉飞珠,轰轰然,有沧海横流之势……</p> <p>七律·近伊河感怀</p><p>文/ 董伟</p><p><br></p><p>伊河浩瀚浪飞高,</p><p>繁养苍生物产饶。</p><p>固坝千重横碧水,</p><p>洪波万顷锁长桥。</p><p>东珠溢色官妃饰,</p><p>稻米流香禁府肴。</p><p>柳上边门无觅处,</p><p>烽烟旧迹去声悄。</p><p><br></p> <p> 诗文小注:伊河即指伊通河,是长春的母亲河,是松花江的二级支流,流域面积8440平方公里,全长342.5公里。</p><p> 伊通河是满语译音,是“洪大、汹涌”之意,其流域是有清一朝及民国时期,关内“闯关东”在吉林省的一处主要落脚区域,我的祖上就是在1860年以后,从山东闯关至此,其址即在河之对岸处。所以,望着烟波浩渺的河水,我如何不感念先人之艰辛!同时,水库大坝的位置也是清代柳条边(新边)经过之地,更是柳条边门——伊通边门的遗址,只可惜在1958年修建水库时被征占了。</p><p> 伊通河流域的伊通稻米是满清皇家的贡米,伊通河也是满清的“贡江”,出产著名的东珠和鳇鱼等等,由朝贡衙暑——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管理。</p><p> 据考古得知,伊通河流域最早的人类文化遗迹,距今大约在7000~4800年之间。</p><p> 历史已随着时空悄然远去,或是残留在庋藏的牙签里,亦或是破碎地偷隐在某些人的沉思中……</p><p><br></p><p><br></p><p> 耕读人于庚子年孟冬朔日夜记</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