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眼沟里的寻访

海洋之蓝

<p>每个驴友群都有不同的节奏。今天参加麒麟户外活动,比平时早1个多小时…</p> <p>犁眼沟旁边是桃花岘村,我一直错误地以为是——梨眼沟。</p><p>还脑补了画面:一个村子的开满桃花,这个则满树梨花🌸</p><p>其实是犁地的“犁”。</p> <p>“犁眼沟”村的“犁”字,就是因为村庄旁边这座大山而得名。根据文登地名资料记载,清末有先民来此看护山庵,因为山岩上有类似犁片之图形,孔洞如犁眼,故名犁眼沟。不过,村里人的解释更直观一些,他们把整座山的形状,想象一个倒置的犁,山尖的位置,就相当于犁头。这座山,当地人也叫作犁山。</p> <p>这个近70度的大岩坡是每个驴友想征服的地方…</p> <p>巨大的马蜂窝,足有篮球🏀大小。</p> <p>大岩坡,没有抓手,很容易被“挂壁”,只能等待强驴救援</p> <p>松树虫害严重,被砍伐后用铁网封住,等自生自灭。</p> <p>驴行过程我会拍下这些小花,记录它们曾经盛放的样子…</p> <p>小时候给学校搂草曾来过“福地”前,那时候山很穷,没有什么可收拾的,临时从树上敲打点落叶🍂</p><p>福地洞天前面没有现在的败草,有很多被“破四旧”打碎的没了头的石像…</p><p>沿路还可以看到雕刻了龙纹的石碑被放到路边成了过沟坎的小桥…</p> <p><br></p><p>梨眼沟村与周边地点:犁眼沟村,果北庵,搁宝庵,楼头庵,龙洞庵,李家疃村,桃花岘,红石屋,云顶山,福台口子,柳林庄,纱帽庵。</p><p>图片展示的就是楼斗庵。是我童年的美好记忆,也是找寻很多年的地方。</p><p><br></p> <p>犁眼沟我一直认为是“李营沟”,曾有心寻找,多年的驴友活动也没有把两者联系起来。</p><p>本次活动在翻过犁眼沟就看到圣经山时我把大概位置联系起来,才想起多年没有付诸行动的事…</p> <p>楼斗庵,我还是认为是“漏斗庵”。因为四面环山,就像个“漏斗”,如果是楼斗又指的哪座楼呢?</p><p>小时候曾在冬天来过犁眼沟的漏斗庵,积雪覆盖群山,庵前一座小水库,舅姥爷坐在那里钓鱼,应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画面,每当想起这首诗,就想到了那个场景,念到那个人…</p><p>舅姥爷是就近的柳林庄搬到漏斗庵的,100多年前他是第一个来这里建庵的人吧!左手一座小水库,完全符合《军事地形学》居住首先解决水源问题的要求。他主要是经营果园。</p><p>春天来这里应该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里的画面,满树的花开,蜜蜂在暖阳下飞舞,映面桃花的人在林间“疏”果,去掉可能不结果的”晃花“…</p><p>少女时期的母亲和她的表姐妹们会来到他们的舅舅家“打工”,帮助看护果园,并把丰收的果实肩挑到集市上售卖。她们的舅舅会给她们工钱给买布料做新衣服…</p><p>妈妈后来吃不了酸常在回忆时说牙就在看果园时贪吃搞坏了,然后笑一下…</p><p>有美景有鲜果有零花钱有新衣服这对出生在60年代的我们也有极大的诱惑…</p><p>舅姥爷是个慈祥的老头,是那种不笑不说话的人,你可以脑补“慈眉善目”那种形象,舅姥姥是出自大家的,好像是曾经是大户人家的妾,在解放后不被允许嫁给了舅姥爷。我见到的她:头发总是梳的“一丝不苟”没有一丝乱发,衣服浆洗的干净有“叠痕”就像后来人穿裤子用要熨烫的“笔挺”一样,舅姥姥使我想到了五官好看又具有气质的那种形象做得一手好菜,摆盘也讲究,完全不是60年代人大锅饭造就一大锅菜“呼”一下扣到盆里的操作,是习惯性地用了心!</p><p>她盐的咸鸭蛋具有“刚刚臭的香”,满足你闻着臭吃起来香的味蕾,流出的油不是金黄色是近墨绿色的,至今再也没有吃过,技术一定失传了…</p><p>屋子收拾的非常干净,屋前的台阶打扫的不落纤尘的,偏屋的柴房码放的井井有条,象图书馆里的书,管理员随手可以拿到任何你想找的,不必翻!</p><p>每个孩子过年时都会惦记那份压岁钱!</p><p>60后的我们不是所有的亲戚都给压岁钱的,舅姥爷一定会给。因此,我们兄妹几个都争着来,把不知道妈妈装了啥的“礼箱”往舅姥爷的炕上一放,拜了年,然后按照妈妈的吩咐去上山搂草,到中午开饭的时候,舅姥爷喊一嗓子“吃饭喽”,我们背着或多或少的“收获”回来洗手吃饭,饭后给挑一缸水,临走舅姥爷会给五毛压岁钱并嘱咐一句:别掉了哈!完全没有别的亲戚买个本买只笔的嘱咐。</p><p>漏斗只有两户人家,舅姥爷的房子🏠已经塌了,只剩下地基和门前的台阶,此次驴行不经意间想到了大概位置后甩开驴友群,独自寻找起来,看到眼前的破败,不免伤感…</p><p>问村里的老人还记得这对没有子女老夫妇…</p><p>他们去世的时候“自家的人”并没有通知妈妈这些作为外甥女的群体,妈妈得到消息后哭过,我们再没来过这里…</p><p>曾经离开家乡20多年间,多次回来想找找这里,回来的10多年里也想过再来看一下,都没有成行…</p><p>看到原址上养了两只恶犬冲我狂吠,我不能接受的,但又能做什么…</p><p>旁屋的新主人是外来户完全不知道这里曾经的人和事,也不知道这是曾鸟语花香,不落纤尘…</p><p>百年之后谁又能留下什么呢!</p><p>不过是过客…</p><p><br></p> <p>我熟悉的台阶没有了通往曾经的房屋…</p> <p>现在的农村很多这样的房子🏠,院子里的果树很粗壮,门窗却没了影子,看来很少有人来…</p> <p>离圣经山景区很近,稍绕点路就到了,爬犁眼沟大岩坡,逛圣经山多为一条线。</p> <p>被“挂壁”的驴友等到了救援的绳索。</p> <p>梨眼沟盛产美洲南瓜🎃是远近闻名的事…</p> <p>展示</p> <p>山苜楂开花</p><p>春天时的嫩芽被人采摘成了餐桌上美味的野菜,过夏至秋,老成无用的老枝却默默开放出小花🌸…</p> <p>摩崖石刻——圣经石。国家级文物保护,以前是露天的,后来修了亭子,不知道是否是画蛇舔足?</p><p>曾经上过《正大综艺》,探秘历经风雨还能保存的原因是前人在上面凿了一条排水沟槽,使水不能流到刻字上面。</p><p>圣经山是道教圣地,传播的是道教,碑刻的是老子的道德经6000多字的内容。 </p><p>圣经山原名“月芽山”,因这块巨石状似新月故称。金元时期,道家在月芽石之阳面上阴刻下《老子道德经》文,并在月芽石旁岩石上刻下三个大字——圣经山,月芽山从此改名为“圣经山”。 沿着蜿蜒陡峭的圣经山路,步上石阶,穿过密林,来到圣经山顶,便看到月芽儿石。月牙儿石长 15.6 米,高 6 米,阳面上阴刻着《太上老子道德经》上下两卷经文,约 5000 余字。字有拳头大小,竖体楷魏之风,字迹清晰,娟秀遒劲。据《文登县志》记载,此石刻“大抵金元诸真人所为”。</p> <p>犁眼沟的樱桃是出名的…</p> <p>农家乐</p> <p>犁眼沟,明年春天我会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