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p> 午后散步,孩子们经过草地,惊奇的发现草地上长出了很多黄色的东西。大家都感到奇怪,停下脚步,仔细地研究起来。</p><p><br></p> <p>“是蘑菇耶!”大家喊了起来。</p><p>小旭:“蘑菇黄黄的,像雨伞一样!”</p><p>阳阳:“我在家吃过蘑菇,它背后还有条纹呢!”</p><p>华华:“不对不对,这不是蘑菇,这是野生菇,有毒的不能吃。”</p><p>老师问道:“你们怎么就知道它是有毒的呢?”</p><p> 大家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就这样,一场意外的邂逅,开启了孩子们对菌菇🍄的探究之旅。</p> 第一次邂逅 <p> 在这次随机的发现中,孩子们对“菌菇”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我们充分挖掘本园菌菇的教育价值,和孩子们一起探寻菌菇的奥秘。</p> <p> 如何判断野生菌的有毒无毒,老师、孩子和家长们共同查找资料,并将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分享。</p> <p>老师:“如果我们不能科学地区分有毒没毒,最安全的做法是什么呢?”</p><p>华华:“不认识的菌菇千万不能摘!”</p><p>婧婧:“我们应该给野生菌做个标记提醒别人不能摘。”</p><p>华华:“我们要先围起来,再插上标记。”</p><p>阳阳:“我要画个骷髅头告诉大家这是有毒的。”</p><p>莉莉:“我要画个叉叉告诉大家这个不能吃。”</p><p>······</p><p> 说干就干,很快,野生菌就被“保护”起来了。</p> <p> 通过野生菌中毒知识的讨论,幼儿对野生菌的认识和防范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知道可以通过颜色、形状、气味来辨别野生菌有毒无毒,同时明白了禁止采摘、食用野生菌,从而防范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的观察</p> 第二次邂逅 <p> 幼儿园里还有哪些地方会有菌菇呢?为此,孩子们再次开启了“野生菌的寻找之旅”,在幼儿园的各角落寻找野生菌。不一会儿功夫他们就有了新发现:野生菌长在轮胎里,长在大树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的猜想</p><p> “它们为什么会在这里呢?”孩子们陷入了沉思......</p> <p>莉莉:“菌菇喜欢潮湿的地方。”</p><p>阳阳:“下过雨之后会长出菌菇。”</p><p>华华:“不对不对,我看书上说,菌菇是长在烂木头上的。”</p><p> 华华说的对不对呢?有小朋友提议:“我们再去找一找吧,看看能不能发现新的秘密。”</p><p> </p> <p> 孩子们再次来到了菌菇生长的地方,瞧,他们真的挖出了一块烂木头!</p><p> 大家对这个发现惊喜不已,为了进一步探究菌菇的秘密,我们邀请家长和孩子再次进行了调查。</p> <p>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指出:“和幼儿一起通过户外活动、参观考察等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发现了菌菇的秘密,对菌菇有了更多的了解。</p> 菌菇寻找记 <p> 一天,幼儿园的午餐是双菇蛋汤,孩子看到后喊了起来:“这是蘑菇,我最爱吃蘑菇了。”“我也喜欢吃蘑菇。”“我最喜欢吃金针菇。”······孩子们的讨论愈发热烈。于是我们决定找一找身边可以食用的菌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超市里面转一转</p><p> 周末,孩子们和爸爸妈妈来到超市,有的找到了金针菇,有的找到了香菇,还有的发现了鸡腿菇......</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幼儿园里说一说</p><p> 大家把找到的菌菇带到教室里来和大家一起分享。</p> <p>阳阳:“我的平菇像一朵朵花一样。”</p><p>洁洁:“我带来的是金针菇,像一根长长的筷子。”</p><p>莉莉:“我在超市里发现了胖胖的,像鸡腿一样的,妈妈告诉我这是鸡腿菇。”</p><p>华华:“我发现了黑黑的菇,妈妈用它炒了青菜。”</p><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家一起画一画</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一起尝一尝</p><p><br></p> <p> 在孩子的要求下,爸爸妈妈做了好吃的菌菇美食。</p> <p> 《指南》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幼儿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尝一尝,对食用菌菇的种类、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p> 菌菇认养记 <p> 菌菇是怎样长大的呢?孩子们很期待有一次种植菌菇的机会。于是,我们购买了菌包。菌菇种植活动就这样开始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认识菌包</p> <p>阳阳:“我摸上去感觉滑滑的。”</p><p>婧婧:“这上面怎么长了那么多的小黑点呀?”</p><p>华华:“哦,我知道啦,这是菌菇小时候的样子吧。”</p><p>莉莉:“我闻到一股香菇的味道,好想吃呀!”</p><p>……</p><p><br></p> <p> 那怎么来照顾菌菇?我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孩子们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他们两两合作,分组记录各自菌菇包长势情况。</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合作认养</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制定计划</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种植行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观察记录</p> 菌菇长大啦 <p> 孩子们每天到园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照顾菌菇,给它们浇水,期待它们快快长大。</p> <p> 一天,阳阳急匆匆地冲进教室喊道:“我们的平菇长大了!”“我的金针菇也长出来啦!”……</p> <p> 孩子们合作将成熟的菌菇采摘了下来。</p><p> </p> <p> 学校里的菌菇种植进行得如火如荼,家长们也被我们的活动激发了兴趣。</p><p> 瞧!孩子们家里的菌菇也长势大好!</p> 我们的收获 <p> 一、幼儿的收获</p><p> 1.专注力的提升</p><p> 种植让幼儿身体力行,培育菌菇是一段快乐的探究历程,孩子们在种植观察菌菇过程中,坚持做记录并进行表征,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专注力。</p><p> 2.品质的优化</p><p> 在精心照顾的过程中,孩子们付出了满满的爱心,体会到菌菇生长的不易,更可喜的是孩子们从挑食偏食到爱吃菌菇的改变,同时懂得了珍惜食物。</p><p> 二、教师的收获:</p><p> 1.转换角色定位</p><p> 教师成为课程开展的助推者,而不是引领者,懂得放手,去相信孩子们的力量,跟着孩子们的脚步去寻找,去发现,去成长!</p><p> 2.提升观察分析力</p><p> 班级两位老师跟随课程一同成长。学会了观察、了解幼儿的经验与需要,学会倾听幼儿的对话,尤其是在某一事件的争论、辩解、质疑中,分析幼儿的兴趣点,及时捕捉到生成的契机。</p><p> 3.促进反思梳理力</p><p> 活动实施中,孩子的生发点也很多,这时,教师需要梳理事件的价值,哪些点可以做,哪些不合适。教师能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活动。</p><p> 三、家长的收获</p><p> 1. 家园共育的提升</p><p>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家园联系更加密切了,时常有家长在微信群中发来消息,说我家的菌菇又有变化了。在这种积极的交流中得到的是更多的理解与支持。</p><p> 2. 家长育儿观念的改变</p><p> 很多家长在朋友圈里面感叹孩子们的变化,通过家园共育的活动,让家长学会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孩子们身上流露出的闪光点。</p><p> 3.亲子情感的升华</p><p> 在这段时间里,家长与孩子们经历了菌菇的成长与陪伴,产生了一种特有的情怀,孩子们懂得了感恩,提升了亲子情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