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关键词:</p><p>会诊案例,醍醐开悟;</p><p>分享习得,见贤思齐;</p><p>观书有感,左右采获.</p><p><br></p><p>时间:2020.10.31 14:00</p><p>地点:交建里小学会议室</p><p>活动:李敬坤家庭教育工作室现场研讨会</p> <p> 十月三十一日下午,李敬坤家庭教育工作室的成员们,人人手捧一本《妈妈,爱我你就抱抱我》,带着一个月来的学习笔记、读书心得、和工作案例,风尘仆仆却引领向赴。成员们日中虚袋而来,不愁披月稛载而归。</p> <p> 在张燕老师的诚意安排下,活动在交建里小学一间小会议室举行。</p><p> 再次围桌而坐,依旧是无分主从。成员平等,比肩共进已是李敬坤家庭教育工作室成员之间的默契。一同参与这次活动的还有交建里小学的五位一线同仁。李敬坤家庭教育工作室专业引领和辐射带动的职能,立说立行。这也是对工作室每一位成员务求自我提升的积极督促。</p> <p> 转眼李敬坤家庭教育工作室名师团队已经成团两个月了。这两个月来,工作室的七位成员,线下有分工各自为营,强项发挥;线上有组织学习研讨,如火如荼。</p> <p> 在李敬坤老师的分工安排下,老师们线上讨论通过了《工作室三年成长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工作室logo设计、《精准帮扶北三镇、东部、西部各学校任务》专业宣讲计划。 </p> <p> 李秀芬大姐首先带领老师们制定了《妈妈,爱我你就抱抱我》读书活动安排。由此,沉心落念,开卷韬行。</p><p> </p><p> </p> <p> 仰取俯拾,左右采获。在读书之余,杜跃老师又在工作实践中收集了一手案例,正是大家研讨的宝贵资源。此时老师们的线上读书虽然扎实细腻,但越来越丰富的信息量,让大家对当面交流的愿望也愈加强烈。</p> <p>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正是枯苗望雨之季,敬坤老师相机而举,于是一呼即集。虽然还只第二次线下实约,但姐妹们已经亲如家人,惺惺相惜。本次活动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案例会诊,二是分享习得,三是读书沙龙。研学活动在张燕老师的主持下起题而兴,环节紧凑,密集推进。老师们有备而来:或困惑求解,或迷失觅径。研讨中老师们审慎思索,献计献策,气氛严谨而热烈,庄重而温馨。</p> 会诊案例醍醐开悟 <p> 七中的杜跃老师在本校担任心理辅导一职,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情节较重又十分棘手的案例。这次集中会诊的是一例“自伤”案例。案例一出,担任一线教学的老师们纷纷应声,可见“自伤”这类行为偏差实为典型案例。工作室的老师们各抒己见,但多囿于职责范围和干预策略的困惑。</p> <p> 最终李敬坤老师用她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专业素养,帮助大家揭开迷雾,若现松间沙路。宝贵的专业指引醍醐灌顶,明心开悟。</p><ul><li> 第一,做我们能做的,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有能力做到有效指导,有效干预才是根本解决办法;</li><li> 第二,找准病因,找到学生偏差行为背后真正的心理病因,然后对因下药!而“自伤”往往是学生有比外在伤痛更深的心理创伤解决不了,转而选择用伤口的疼痛转移心中的痛苦,由此出现的极端行为;</li><li> 第三,我们与患者是修“关系”的关系。任何时候“爱”都是化解隔膜和心结的良药。学会细心耐心,寻找每一个能够提升患者自信,乃至帮助当事人自我提升的关键点,引导患者自己主动找寻答案才是成功的咨询,也是对我们自己最大的保护。</li></ul><p> 借此,敬坤老师也向每一位工作室成员提出要求:当务之急就是提升个人能力!工作室对每个人预期的目标是能专业咨询辅导、能面对各种家长、能做视频讲座、能指导教师科学心理辅导的方法、能课题研究、能形成成果。</p><p> 敬坤老师的一番话,帮助在座所有人指明了方向,也理清了思路。主持人张燕老师代表大家总结心得:我们和一线老师一样,提升自己才能真正赢得家长的信赖和支持,这也是避免家长一有问题就向学校追究,就从班级、从同桌方面找原因的根本解决办法。</p><p> 首先自我提升,才能实现家校共育。</p> 分享习得见贤思齐 <p> 说到自我提升,其实也是工作室每一个成员最强烈的个人志愿。李敬坤老师自己就是一个乐之好之,上下求索不改其志的榜样。敬坤老师更是热诚鼓励每一位成员多多争取学习的机会,并且不遗余力地为大家创造条件。此前,张燕老师,刘博、闫彦老师就曾兵分两路前往北京参加学习培训。在这个团队里,同心同德,相倚为强;齐心协力,相待而成是李敬坤工作室美德凝聚的团魂。三位老师专为这次活动精心准备二次培训的讲稿,把亲身学习所得与大家分享以求省察校对,阐发感悟与同辈思齐共勉。</p> 观书有感左右采获 <p> 在线上读书期间,主讲人老师刘博、姬宇菲、张燕纷纷初试锋芒,为大家示范了利用“喜马拉雅”制作读书分享的音频佳作。</p><p> 从线上聆听到面对面交流。刘博老师重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索求父母的爱”这一线索,把第一章六个案例按照由轻到重的顺序,细数缺少关爱的孩子在寻求父母关注爱护时出现了偏差的行为方式。</p><p> 姬宇菲老师又从家庭的角度把这六个案列分为三类,让我们看到把物质给予等同于爱的给予和留守儿童、离异家庭这三种家庭都会带给孩子不同程度的爱的缺失。</p><p> 自由发言人杜跃老师更关注张晓红老师在案例中对父母的指导方法,作为新手妈妈,杜跃老师现身说法分享独家心得①经常靠近孩子,轻轻地搂着孩子;②让彼此的目光相接,温柔滴看着孩子的眼睛;③告诉孩子“孩子,我爱你!无论你是什么样子的,我都爱你!”</p> <p> 第二章主讲人姬宇菲老师跟大家分享了第二章《当懂爱的小孩遇到不懂爱的父母》。本章五个案例“主要讲述的是在家庭中婚姻不和谐和离异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姬宇菲老师针对“一个家庭的破碎最受伤的不是大人而是孩子”这个问题努力追寻解答:孩子在家里往往是最敏感的接收器。真正的爱,是把孩子放在家庭关系里平等的位置上,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关注,被理解,不论父母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所以,不如蹲下来尊重的对孩子讲:即使爸爸妈妈的关系改变了,对你的爱水远不会改变。</p><p> 自由发言人崔艳菲老师引用了海灵格关于孩子自我牺牲精神的描述:“孩子是家庭的保护神,孩子们的爱是无限的,通过受苦而和自己的父母联结在一起,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让同行观书的老师们更进一步理解了面对家庭危机而选择“自伤”的孩子,其行为偏差背后的真正动机。</p> <p> 最后敬坤老师对成员们的用心、努力和读书学习的积极态度表示感动和赞赏。并对工作室下一步共同努力的方向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做了细腻的布置。</p><p> 满满的一个下午,无离席之隙。高效率的学习,收获是无缓冲式的下载。畅谈不能尽酣,别时一身星月。一队人在一起只为把一件事做到最好。</p><p> 诚结初心,共迎朝阳当仁不让,</p><p> 锐意进取,比肩敢行不负韶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