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如果以“两朵玫瑰”来比喻怒江的山水,那独龙江因难以到达成为了传说,必然是游人心中的“白月光”,丙中洛则因各族、各教和谐共生成为“人神共居的地方”,可以说是游人心头的“朱砂痣”,真正到了丙中洛镇,会发现这个“朱砂痣”真如“蚊子血”,红则红矣,那杂乱的,毫无章法的建筑很是倒胃口。</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丙中洛的精华不在丙中洛镇,雾里村才是丙中洛的灵魂。雾里村还是如六年前一样,没有太明显的被开发被包装过的样子,她还是那么恬静,像一个山姑,自顾自地哼着自己的曲子在田园里款款而行。</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再见雾里村的姐弟</p><p> “雾里村”又叫“翁里村”、“五里村”,每一种叫法肯定都有它的含义,我还是喜欢“雾里村”这个称呼,怒江起雾时,对岸沿山坡而建的村庄,村舍三三两两,桃花朦朦胧胧,如雾里看花,没有什么比“雾里村”这个名字更简单直接又风姿卓越了。</p><p> 人活在风景里,浸染熏陶得久了,人就成了风景的一部分,甚至比自然的风景更让人记忆深刻。</p><p> 我一直记得在那个村里认识的那一对小姐弟,六年了,他们还好吗。</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来自西藏的江水滔滔向南,雾里村坐落在怒江东岸的一大片平缓坡地上,背后是碧罗雪山,面对着高黎贡山的这个怒族人为主的小寨子大约有六十户人家。村子北接秋那桶村南临甲生村,一条茶马古道从村子经过,这条名为德拉姆的古道连接着西藏的察瓦龙和怒江的六库,这一段叫“翁里茶马古道”。翁里茶马古道曾是进出雾里村(翁里村)的唯一通道。</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几天上游降水量很大,怒江水浑浊而汹涌,怒江的朋友开玩笑说四季的怒江代表了不同的女性形象,此时就是一个怒气冲冲的“泼妇”,怒江最美时在初春,窈窕而清纯,那时的怒江如少女。这个比喻还挺形象,那个朋友很幽默,是个直爽开朗的傈僳族汉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雾里村最美时也是在春季,村前碧水温柔,一棵棵盛开的桃树散布在漫坡绿油油的庄稼地里,充满民族特色的木柯楞房屋沿等高线建在山坡上,活脱脱一幅天然油画。</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下图是六年前拍的图片,是在观赏雾里村最好的位置拍摄的。这次再去,那块写有“雾里”两个红字的大石头已经没有了,有些可惜。不知那石头是犯了哪个领导的忌,或者是与他的审美不相符,国内的景点经常是这样,即便是标志性的景观也是今天有明天无的。</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站在现在通行的吊桥上看早期往来两岸的“朝红桥”,老桥已残旧废弃,无法再发挥功用,残破的桥面已腐朽不堪,一根根枕木朽断后直指江面,据说那一根根木头都是榧木,不知是不是实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更新更宽的桥在村子下游,可以直接通行机动车,但如果想徒步从翁里古道进雾里村(翁里村)的话还是从上游这座桥走更方便,过桥后就是在悬崖上开凿出来的曾经的茶马古道,沿古道走一两公里就是世外桃源般的雾里村。</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为了打通与外界的联系,方便茶、盐、粮食当然也包括烟土(鸦片)的贸易交流,居住在这里的各族先民在石壁上凿出了这条古道。古道联通了西藏林芝与滇西,这段翁里茶马古道如今已经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翁里茶马古道全长2000多米、有些地段生生从绝壁上凿进去,横截面呈U形,有些地段仅宽一尺多,右侧悬崖下就是奔腾的怒江。这条古道也是目前滇西怒江畔保存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古道。</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通过悬崖旁逼仄、狭窄、惊险的那一段古道后,每个游客都像是从未知与忐忑中走出来的武陵人,眼前和心里都豁然开朗,散布在山坡上如桃源般的雾里村已然呈现眼前,地势东高西低,大片开阔的缓坡由碧罗雪山向怒江呈扇形展开,雾里村就是绝美的扇面。</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来自碧罗雪山的五里河穿雾里村而过汇入怒江,这条将村子一分为二的五里河也许是雾里村又名“五里村”的原因,或者因果关系倒过来河流因村子而得名。无论如何,这条河为雾里村宁静的环境增加了悦耳的乐音,为古老的村寨带来了活泼的生气。</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五里河上还有一座水力推动的磨坊,六年前就有,现在还在。</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走过五里河上的小桥就是雾里村的南半部分,这里怒族传统民族建筑更为集中,怒族传统的建筑风格也更加鲜明。</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雾里村的民居用材相对讲究,工艺也比较精湛,木柯楞房体透气自然,薄石片铺的屋顶耐用质朴,这些建筑材料既环保又极其牢固。雾里村的传统民居建筑群伴随着茶马古道的发展而兴盛,也深深烙下了茶马古道的风霜印记,记录了茶马古道的荣辱辛酸。</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里的房屋要求修旧如旧,材料尽量采用木与石,结构也仍然保持传统的上、中、下三层。上层是屋顶空间夹层,主要存放粮食作物、劳动工具;中层为居住空间,设有入口前廊;下层利用坡地倾斜空间来圈养牲畜。这样的材料和结构保证了冬暖夏凉并有较强的实用性,尤其是传承了怒族的建筑风格。</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但如果以现代生活标准来衡量牲畜与人同住一栋房屋内的布局,无论是从舒适程度还是从卫生角度来说,这种传统都是不值得坚守的,这只是我作为一个短期路过这里的游客的看法。</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云南的天总是那么晴好,这里的植物占尽了天时地利也总是透着无限生机,庄稼不需要人特别照料就能有好的收成,野草也长得比别处更茂盛。</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六年前来雾里村是春天,万物生长,这次来已是初秋。雾里村看上去比记忆中少了些许朝气,甚至显得有些破败。</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下图是同一个地方六年前后的不同照片,上半张满坡的红花绿叶,下半张中是已经收获过的玉米地,春华秋实,转眼已是六个轮回。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我突然特别想知道:六年前在这个村里见过的那一对小姐弟还在吗?还好吗?</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岁月不仅是杀猪刀也是猪饲料,时光不仅会收割庄稼也会收割青春。走过收割之后的玉米地总免不了想起六年前来这里的画面,那时的雾里村比现在的村民要多,村里还有着发展旅游经济的憧憬,木质房屋、石质房顶、活泼的孩子、奔跑的小黑猪都是虽未可知的却积极向上的生活的一部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现在,一切只有未可知…</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是六年前上到雾里村村后一座小山上用手机全景模式拍摄的怒江蜿蜒曲折的照片。上山的路很窄很陡,如果不是当地的孩子带着我是找不到这个拍摄位置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图中左侧的山下就是雾里村,一座静静的小村庄;图中那条纵向的小河就是村旁的五里(雾里)河,河上的小桥与桥头的磨坊依稀可见;顺桥往右走便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翁里古道;横贯整个画面的就是怒江,从右侧(北)向左(南)川流不息。</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认为这里才是怒江在云南境内的第一弯,众所周知的第一弯景点真真切切位于此处的下游。</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就是下图中的这个孩子带我登上雾里村后面的山,图片是当年在登山的半路上照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六年不算特别长的时间却恍如隔世,其他的细节已记不太清,只记得上山的路很窄很难行,同去的朋友竟也上到了顶,还记得这个孩子很大方很活泼,而且长得很像一位影星—舒淇,我当时还专门发过一个朋友圈调侃。</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是当年的那两姐弟,雾里村因他们而让我记忆深刻。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秀美的山川当然孕育出俊秀的生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那姐弟俩长得都很好看,弟弟活泼好动,姐姐文静懂礼貌,但姐弟俩的家境并不好,也因此当年同行的朋友答应赞助姐姐的学费…</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雾里村的房子就是这个样子,圆木为墙,薄石为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当年是这个样子,现在还是这个样子,其他人家是这个样子,那姐弟家也是这个样子,正因为如此,要想在眼前一大排相似的房屋中找到一座记忆中并没有什么突出特色的房屋确实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好在村中房子不多,顺着记忆中的方向走再问了两个村民,竟然也找到了六年前到过的这座木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令人高兴的是,姐弟两个人都在。</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姐弟俩的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屋里是昏暗的,屋中间的火塘兼具了做饭、取暖、大家围坐交流的功能,功能多样的火塘也将原木墙壁熏得暗黑。从窗户望出去就是高黎贡山,蓝天白云绿树悠悠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们所欣赏的美景用游客的标准来看是山清水秀,如果就此长住,恐怕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在这里生存下来的勇气和能力。有很多事物因为距离而产生美,因为不可能而愈加渴望。</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每天面对一个人,是不会看出他比昨天有什么变化的,是长大了还是老去,如果把同一个人不同年代的照片放在一起对比,时光的温柔则荡然无存。</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当年刚上小学的小勇已经初中快毕业了,当年的可爱的小脸变得胖乎乎,他已不记得那次带我们爬山的经过,直到我从手机中翻找出当年的照片他才依稀能回忆起一些片段。</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小勇长大了,不像小时候那么活泼多话,他还是很愿意与外人交流,有问必答,眼中依然闪烁着纯真的光。</span></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小勇的姐姐小娟还是那么腼腆,姑娘个子长高了很多,如今她已经是个大二的学生。对于我们的到来她非常意外。</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小娟对六年前和我一起来过这里的那个姐姐印象非常深刻,那个姐姐当时答应资助她学费,当时的诺言至今仍在履行,对此我也很意外,没想到六年前的那个美女同行者竟如此信守承诺,仅此而言那也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同行者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的迷茫,小娟说她当前的迷茫是未来专业方向的选取。祝福她有个美好的未来,希望未来的她成为雾里村的骄傲。</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雾里村之行来去匆匆,弟弟小勇坚持要送我们到新建的桥头,在接下来一公里多的步行路上从他口中了解了村子的旅游现状:村子这几年并没有发展很快,大部分家庭只偶尔会接待一些游客食宿,有时间小勇也会带他们上山徒步,甚至会带专业驴友步行十几小时到碧罗雪山顶上的高山草甸看各种花。问他一天收费多少,他说都是免费带客人上山,他还希望明年我过来看高山杜鹃,他带我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有些东西没有被时光改变,小勇还是那个可爱的男孩儿,大山仁厚的孩子。</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雾里村最新的桥位于村子南头的怒江下游,钢筋水泥结构的大桥可以通行摩托车与汽车,如果雾里村内的路扩宽后汽车可以直接开进村子,那时,雾里村还可以是眼前的模样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与其叹息“逝者如斯夫”不如在有限的时间中尽量多去见识见识山川河流之大美,不能总是沉湎于雾里村的回忆,接下来的行程依然很精彩,告别雾里村和记忆中的姐弟俩,继续出发。</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从雾里村出发已是中午十二点,为了赶时间只能沿途解决午饭,领队王姐绝不是一个将就的人,一顿路过的午餐也被她安排的简单而有特色。</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是路边一家简陋的清真餐厅,也是这条路上老司机们的据点,如果看客有心、有幸,到这家店记着点这家店的云豆和凉片(凉拌卤牛肉)。匆忙间忘了拍门牌,店应该是在普拉底乡的路边,这个乡镇路边的清真餐厅并不多,门口车停得多的必然就是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路过一处新开发的景点,或者根本谈不上是景点,只是一块刻着几个字的石头而已,那几个字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42年8月,1700余名中国远征军从这里渡江撤回到国内,远征军的第一次出征以失败告终,数万名儿郎客死异乡,著名将领戴安澜也牺牲在归国途中的野人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那段历史沉重、悲壮,沉重不代表应该在历史长河中沉没不被记起,悲壮也不应该只留下悲伤徒让后人伤怀,只有去了解才会去改变,只有自省后才可能自强。这竖起的不仅仅是一块石头,更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景点。</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云上的老姆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老姆登,很多人可能从没有听说过这个地名,很正常,因为这里没有独龙江的神秘,也没有丙中洛的人神共居的传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也是三年前才第一次到这里,那次我见到了最美最清晰的彩虹,也自从那次之后,我更喜欢去非著名的景区,那些非著名景区往往会让我在没有过多期待时被惊艳,被惊艳得目瞪口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里有常年被云雾缭绕着的皇冠,这里曾是怒江州的中心,这里有原汁原味的怒族村寨,这里有没被污染的高山茶叶和干净的人性,这里是云上的人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就是那一轮彩虹,完整得像一个透明的玻璃罩子,罩着碧罗雪山顶上的茶园,它又像个巨大的彩色气泡,反射出七彩斑斓的光。仔细看它是两层,后来我才知道,这才是完整的彩虹,彩虹常有内外两环,内环称虹,也称正虹、雄虹;外环叫霓,也称副虹、雌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见到这彩虹时是在雨后,而且是在山间行路时不经意间抬头看到,那震撼与惊喜无以名状。世间好物不坚牢,这比彩云更难得的彩虹大约只持续了几分钟,那种自然之大美,只一眼,足矣!</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从福贡县城顺怒江旁的最美公路下行,还未到匹河乡时有一条路调头直往碧罗雪山上盘旋,这条路就是匹碧路,从匹河乡通往老碧江县城的公路。</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匹碧公路路况不算差,但弯道多,有的地方很窄,驾车时要注意特别注意那些180度的调头弯。这公路一路之字形上行,十几公里路程就从海拔1060米的怒江边直接跃升到2000米以上的碧罗雪山山梁。</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条路通向俗称“废城”(或许用记忆之城形容更恰当)的老碧江县城—知子罗,垂直空间的变化已是非同寻常,时空的封存才更让人唏嘘。</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空中俯瞰知子罗,它像是矗立在山巅的一座城堡,规模不大却曾经繁华,人流不复却楼栋森然。它似是被施了魔法,被无形之手封存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近看,青砖构筑的建筑已经一片死寂,使劲听,还隐隐约约有40多年前的喧嚣。</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里,一度是怒江流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现在,它如一个没了烟火气的城市标本,但会一直这样冻龄。</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知子罗是傈僳语中“好地方”的意思。它曾是茶马古道从大理剑川经兰坪进入怒江峡谷途中的一处重要驿站,也是怒江峡谷早期仅有的几个集市之一。1912年,云南地方政府在此设知子罗殖边公署,1916年改为知子罗行政委员公署,1932年改为碧江设治局。1949年碧江和平解放,第二年设立了碧江县,1954年成立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将知子罗定为州府、县城所在地,1959年7625部队的团部也设于此。</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随着茶马古道退出历史舞台,坐落在比怒江江面高出近千米山坡上的知子罗地域狭窄、交通不便的劣势开始显现。1962年怒江地区的第一条公路—保(保山)碧(碧江)公路和1973年碧(碧江)福(福贡)贡(贡山)公路的通车更让知子罗显得孤悬于碧罗雪山之上。</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74年,怒江州府迁往山下怒江边的泸水县六库镇。八十年代,地质专家认为知子罗所在山坡可能成为巨大滑坡体,会被泥石流冲毁,有城毁人亡的可能,于是碧江县被撤销,大名鼎鼎的碧江县就这样从地图上消失,而知子罗以八十年代城市“活化石”的形态停留在碧罗雪山的半坡。</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图中的八角楼是碧江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当年仿井冈山八角楼建造,用作县图书馆。现在这座独特的八角楼改为怒族博物馆,馆内进不去,可以从建筑外的楼梯上到楼上观看整个“废城”的全景。</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撤县时,这座从大理请工匠打造的县城新景观八角楼刚竣工不久;边上的学校才搭起二层支架;可容纳千人的电影院也才放了三天电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里曾经是怒江州府所在地,现在是匹河乡下辖的一个村,这里的最高长官曾经是州长,现在这里的最高长官是村长,这种落差似乎不亚于山顶和怒江江面间海拔的对比。</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山之巅,极目望,碧罗雪山连绵。来到这儿,不仅仅有空间上垂直变化的感受,更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时空在纵向上的变化。</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个久远的年代在这里被风干了水分,它并不久远;一批被时光封存的物品变得古老,它们并不古老,四十年的跨度突然呈现,会有与世隔绝的茫然和梦境一般的错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每个人有关成长与变迁、聚散与起伏的记忆会被激发然后闪回,现实与虚幻之间,谁才是本体。</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走在“废城”街上,满街建筑依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风格。建筑的新旧程度接近,结实的青砖并没有太多风化剥蚀,倒是墙上那些红色的标语斑驳不堪,当年的县政府、县公安局、新华书店等建筑如今被村民们作为民房或者养猪场……比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具喜感。</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毛曰毛书,仿佛回到了那火热的年代,这里遗存的不仅有众多充满时代烙印的画像、标语,连空气中都还是那时的味道。</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知子罗墙面似乎在讲述一些道理,“四个伟大”,“…万岁”,太阳底下所有的新鲜事都会翻来覆去演绎,然后如墙上壁画变得斑驳。</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条街道贯穿知子罗,街道尽头有一处教堂。上世纪初基督教就开始进入怒江流域,一百多年的生发、勃然、幻灭、复苏…不知经历几个轮回,不知现在属于哪个阶段。</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怒江流域如今的二百多个教堂里这里占了两个,一个就是老县城尽头的这个,还有一个位于下方老姆登村里,那个教堂更加知名,几乎成了一个网红景点。</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三十年多年过去了,这面大斜坡的地质结构没有变化,预言中的滑坡一直没有发生,虽然附近有些村民们又慢慢搬回来,但许多房子依然空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知子罗的人气远远比不上下方两三公里外的老姆登村。游客会兴趣盎然地在知子罗怀旧,但基本上都选择住在老姆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知子罗存在历史里,而老姆登翩然于世外。</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从知子罗走小路到老姆登村会经过一座小山头,这座位于老姆登村后的并不特别出色的山头被当地人视为圣山,山上浅浅的土层下曾被发现大量优质的汉白玉,有商人想投资开采,并在地方领导陪同下数次上山与村民谈判,在村里人的坚持下,这座圣山得以保留。</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让我想起了《阿凡达》,美好的事物得以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从山头可以俯瞰整个老姆登村。正是在这里,几年前我看到了最完美的彩虹。</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山头上是一片片的茶园,由于这里山高多雾,水源清澈,且海拔高虫害少,栽种的茶树不必施肥料与农药,这些半野生状态生长的茶树的叶片泡出的茶汤更加馥郁持久,仔细品隐然会在氤氲中闻到一丝山野之气。</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几年为了顺应市场,山里人也开始自制红茶,甚至也有了炒制的红茶,原材料的优势足以弥补工艺上的稚嫩,三年前开始喝这里的红茶,此行不禁又买了两斤。</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图中是一个憨厚的怒族山民,他也是一位茶农,他更是一个好导游。他常带那些慕老姆登之名远道而来的游客上山,为他们开路、背行李、做饭、扎帐篷。他也会在合适的季节带那些专业驴友攀爬到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看高山湖泊、高山草甸以及一大片花海。往返数十公里山路对他来说不是难事,碧罗雪山就是他的家,只不过这个家有些大。</span></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老姆登村规模并不大,有三百多户共一千余人,就怒族村寨来说,这已经是最大的一个村了。村里怒族占了95%,这里成年男性几乎都是怒族,其中绝大部分村民信仰基督教。</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老姆登的平地比知子罗更少,在陡坡上,层层叠叠的房屋散落在青山间,如扇面般一览无余。数年前,这其中的很多房屋还是以竹子和木头为主要建筑材料修建的吊脚楼,整体视觉更加质朴天然。</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老姆登”是音译,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人喜欢来的地方”,二说是"翠竹生长的地方",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这里与外界几乎隔绝。传说有一天,外人随白族向导翻越碧罗雪山来到这里,被这里的宁静和美丽惊呆后问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白族向导也不知道,看到那满山翠竹就灵机一动翻译成“老姆登”,意思是长满翠竹的地方,老姆登的名字由此而来。</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17年,老姆登村获评中国最美村镇50强。在此之前,老姆登只为那些喜欢寻幽怀古的人和一些专业“老驴”所知,在此之后,外省很多游客自驾来此,老姆登的食宿条件也在这几年间得到极大的改变。</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视频中是一家人办喜宴宴请村民。场地在村委会前,也是村里最大的一块平地,村里人家办大事宴宾客都在这个场地进行。宴席所用的所有桌子板凳都是村子公有资产,在热火朝天的气氛中是不是有些原始共产主义的遗风。</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虽是向往也只能是来来往往,野性如我也无法真正在这里长住。</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如这流水般的宴席,总会吃饱,也总要起身离开,坐下时莫名欢愉,起身时也不妨开心。</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盘中是老姆登村最诱惑我的一道菜—琵琶肉,大约算是腊猪腿,因为猪腿形似琵琶而得名。在云南大部分地方都有用盐腌制火腿的习惯,腌制后再挂在灶台或火塘上方熏制的制作方式我只在怒江流域的丙中洛和老姆登,以及大理的象图乡见到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琵琶肉的味道与湘西那巴掌厚的腊肉有的一拼,黑红的皮肉配上半透明的膏腴,咸鲜中透着烟火的气息,腌制与熏制食品对人身体并无好处,面对诱惑,谁又能理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可惜这次琵琶肉已经过了季节,这还是几年前在这里拍的图片。</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从地图上看老姆登村离怒江边的直线距离只有1.2公里,但二者间的距离是十几公里的蜿蜒山路,垂直落差在1000米以上。正是如此,站在老姆登村看一江之隔的高黎贡山恍若近在咫尺,观看高黎贡山上一座形似皇冠的山峰成了位于碧罗雪山顶上的老姆登村的一个旅游项目,高黎贡山的奇景成就了老姆登村的美。</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村口的观景台是游客的打卡之地,站在这里,每当天气晴朗之时,对面的高黎贡山的“皇冠”似乎触手可及。</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皇冠峰因外形酷似皇冠而得名,它的另一个名字鲜为人知。因为它处在“驼峰航线”上,曾经是每天往返驼峰航线上的飞行员的参照物,这参照物在绵绵群山中如灯塔,所以当年的飞行员给“皇冠峰”起了一个别名“陈纳德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两次来老姆登村都有幸正好住在观景台上方,房间阳台视野更加开阔高远,可以远眺怒江大峡谷。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山脉的夹峙中蜿蜒,谷底的水气蒸腾成山头的云,无时无刻不在皇冠上缠绕。</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躺在观景房的床上黛色已尽收眼底,这分明是神仙的日子。同是青山,那层次也是极为分明,黑白、青黛、明暗、深浅将各种色调自然调和又随时变幻。躺在这里,听鸟鸣、山风、流水,便是天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云起处,高黎贡衣带飘飘,欲乘风归去,雾浓时,皇冠山半遮半掩,扯仙霞遮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就是老姆登的日常,这就是云上的人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清晨,顺客栈的后门走上两三百米就是老姆登村的另一处景点,这里是老姆登村下山崖上的一块平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这里也可以看到皇冠山,这片小小的平地上还建有一座怒江流域最大的教堂。这就是老姆登教堂,这是整个福贡地区最大的一间基督教堂,300平方米,能容纳1000人。它也是老姆登村最能连接内外、沟通人神的地方。</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教堂旁是一面如镜小潭,老姆登教堂总是被映照在潭中,如梦如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小小平地上的怒江流域最大的教堂自然不能与那些欧洲的大教堂比体量,可这建在悬崖边上的并不富丽堂皇的教堂质朴而超脱,似乎离上帝更近一些。</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百多年前,西方的传教士们抱着“神爱世人”的信念翻山越岭进入怒江大峡谷,他们以传教为宗旨而来,客观上也为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人们带来了很多现代知识,包括农业、医学、数学、美术、音乐等等。电影《无问西东》中有一处情节是云南的少数民族百姓分声部唱着赞美诗为空战中的飞虎队祈福,那些演唱者都是云南的少数民族,并不是真正的演员,而影片的历史背景也是一段让人热血沸腾的真实历史。</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虽然怒江流域的民族中以信奉基督教的为多,但天主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整个怒江流域都是和谐共存。</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世纪初基督教自德宏进入中国后沿怒江而上,传入龙陵、泸水、碧江、福贡、贡山、兰坪、维西等地,怒江流域的傈僳族、怒族等少数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渐渐被基督教替代。</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当时的传教士们要去适应非常艰苦的交通和生活环境;为了取得当地人的信任,还要帮助人们改善生活;甚至,这些传教士还为一些民族创造了文字,比如怒江流域人数占多数的傈僳族的文字就是由他们创制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怒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怒族的基督教信众所看的圣经和唱赞美诗用的都是傈僳族文字。</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眼前的老姆登教堂这座建筑被网上大多数文章说成有一百多年历史,这都是以讹传讹,对有些错误,当地人不会去专门纠正,游客更不会较真考证,稍微有些历史知识的人动脑子想一想也明白,作为宗教场所有几处能渡过那疯狂一劫,连少林寺都是后修的这教堂可能原封不动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经认真查找,老姆登教堂的历史大致如下:老姆登教堂1930年建成,最早在上村和下村各有一个;原建筑1958年被拆毁;直到1979年,两处教堂合并成一间重建;此后教堂又先后修建三次,先是草木房,继而石棉瓦房,1984年圣诞节前,修建了现在的砖木教堂,朝向由东西改为南北,5万元建筑经费全部来自村民奉献。</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简而言之,大家误认的久远的历史实际上不到四十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老姆登,不妨忘却宗教、民族、国籍。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同向善;怒族、僳僳族、独龙族、藏族、汉族一家亲;中国人、外国人都居住在地球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不信奉任何一个宗教,简单来说就是没有信仰,但没信仰并不一定意味着排斥“真”“善”“美”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信,大道至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