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白衣天使唐芝梅

张铭华

<p class="ql-block">走好白衣天使唐芝梅</p><p class="ql-block">张铭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好白衣天使唐芝梅!您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母亲,走得那么从容、走得那么安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定格在2020年11月13日,当母亲唐芝梅一颗心停止跳动的那一刻,作为长子《上海知青》杂志社总编王建国和长女《上海知青》杂志社康养部副部长王万顺怀着无限悲哀的心情送别了母亲。还在母亲病床上,长子王建国想起了当年下乡去黑龙江,跨出家门的那一刻,听到了母亲一声撕心裂肺地呼唤:“建国!”,还想起了从黑龙江回沪探亲时,母亲为他唱《映山红》⋯⋯可以看出一位母亲对儿女的深沉感情。如今长子王建国为病床上的母亲唱起了《映山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唐芝梅的父亲在山西吉县打理酒坊,她跟随母亲在临汾。16岁时正值兵荒马乱,嫁给了军人王兆芳。王兆芳赴朝作战时,唐芝梅带着出生一个多月的长女王万顺留守在四川万县35师驻地,参加部队职校学习。在朝鲜战场上,王兆芳负伤,子弹贯穿胸部,被送回祖国治疗,唐芝梅随丈夫转业到上海工作,先后在龙华血防站、彭浦机器厂医务室、造纸机械厂技校医务室,競競业业从事医务工作,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白衣天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芝梅养育了四位子女、支持丈夫抗美援朝、从事了一辈子医务工作,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她的一生平凡而又不平凡。这样一位好母亲、好妻子、好医生,却永远离开了我们,值得尊敬、值得怀念、值得吊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15日,鉴于疫情防控,追悼会设在太仓殡仪馆举行,简朴、庄重。在哀乐声中,由《上海知青》杂志社会员部部长熊诗珍和活动部部长赵根生致悼词,唐芝梅长子王建国致答谢辞,全体人员三鞠躬,向遗体告别!白色的鲜花盖满了遗体,与白衣天使相映生辉,安息吧!您己走过了人生88年,如今,含笑九泉,安息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16年来,您的长子王建国忙于泛长三角知青文化研究、忙于编辑《上海知青》杂志⋯⋯请您理解您的儿子努力于知青文化事业,让您感到欣慰的是前不久在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时,您的儿子向纪念馆捐赠了父亲的遗物,不仅了却了父亲的遗愿,也实现了王建国这么多年想来瞻仰丹东志愿军纪念碑,寻找父亲当年的足迹的夙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认识您白衣天使,是于2018年9月30日在太仓时代家园举行活动时,我们知青杂志社同仁一起探望您。今年8月22日,您的子女为母亲唐芝梅举行88岁寿庆,我们前来祝贺!今天,我们又来到太仓,送您最后一程!走好!伯母!走好!白衣天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15日</p> <p>当年唐芝梅的父亲在山西吉县打理酒坊时,她和母亲住在临汾。正值兵荒马乱,16岁就嫁给军人王兆芳。</p> <p>王建国父亲王兆芳在12军,赴朝作战时,大姐王万顺才出生一个多月,</p> <p>唐芝梅带着女儿在四川万县35师驻地留守,并在部队职校学习。</p> <p>王建国母亲随父亲部队转业来上海龙华血防站工作。后排左四</p> <p>龙华血防站工作照片。</p> <p>上海彭浦机器厂厂医。王建国母亲右</p> <p>上海造纸机械厂技校校医。</p> <p>1970年王建国赴黑龙江前与父母弟弟合影。</p> <p>2018年1月8日,《上海知青》杂志社考察团来到太仓知青时代家园。《上海知青》杂志社部分编委与白衣天使一起合影。</p> <p>2018年9月30日,在太仓时代家园举行活动时,《上海知青》杂志社总编王建国带领部分编委一起去探望白衣天使。</p> <p>2020年8月22日,是《上海知青》杂志社总编王建国母亲唐芝梅88岁寿辰,部分编委去太仓庆贺。</p> <p>2020年11月13日,白衣天使唐芝梅驾鹤西去。</p> <p>2020年11月15日,鉴于疫情防控,追悼会设在太仓殡仪馆举行,简朴、庄重。</p> <p class="ql-block">母亲教我的歌</p><p class="ql-block">王建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儿时唱的歌会跟随你一生,而母亲的歌会潜移默化浸入孩子的心田 ,伴随着孩子成长。母亲走了,然而母亲的歌不会离我们而去,仿佛母亲还和我们在一起,母亲还在唱歌给我们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是《嘎达梅林》“南方飞来的小鴻雁呀 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母亲每次唱这首歌,都很深情,好像她自己就是那只孤寂的小鴻雁。唐家有女初长成,命运的安排,她16岁坐上了专门来接新娘的军用卡车,洞房是在战时的教堂里临时搭起的家属房,结婚不到半年,在内战的硝烟中,母亲跟随曾经抗战8年的父亲离开了临汾,几经辗转,过黄河,进潼关,翻秦岭,父亲随部队在成都起义,因为父亲出身贫寒,在川南剿匪表现突出,被部队推荐入西南军政大学,后任12军35师参谋,抗美援朝负伤转业,最终落在了长江口的上海,就再也不走了。母亲生下了我,取名“建国”,那年她20岁,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新的生活,一切都那么美好。这只离家出走的小鸿雁,常想念出生的汾河湾,那儿草青青,那儿水清清,那儿老娘亲 ,然而千山万水阻断了故乡的归途,母亲离开家乡后,一辈子只回去过一次,其中有多种原因纠缠在一起 ,绊住了回家的脚步,不能不说是一种痛彻心扉的思乡之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想家的时候 ,和我们姐弟说:过来坐好,听妈妈唱歌,她只能唱给她的孩子听,她在上海没有一个亲戚朋友,和同事也少有往来,扶养4个孩子让她心力交瘁。母亲在龙华血吸虫防疫站工作,早起夜归,四个孩子还小,我姐因为不慎在公交车上腰碰伤上了,腰部上着石膏 ,五六岁了还只能在床上爬行,腰部化脓,每天要消毒换药。父亲在单位担任保卫工作,每周回家一次,一个家里里外外都是母亲在操持。她是一只孤单的鸿雁,无人来安慰她绵绵无尽的思乡之情,她只能通过这首歌来寄托她对老母亲对故乡的思念,倾诉一位远离亲人的女儿长达一生对家乡欲回不能的情感:南方飞来的小鴻雁呀,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这是思乡曲,旋律略带忧伤,这和马思聪的《思乡曲》,阿炳的《江河水》,倾诉是一种情怀,何人不起故乡情,只是它乡已成故乡。有一年在呼伦贝尔,我和蒙族朋友一起大杯喝酒,席间轮到我唱了,一曲《嘎达梅林》震动四座,这位汉人怎么会唱这首歌。他们惊呀的神态,深情的目光,别样的感受,灵魂的触碰…我们不是一杯一杯地喝,也不是一瓶一瓶地干,而是一扎一扎地痛饮,几成醉人。第二天不让走,开车去了中蒙界湖的贝尔湖,天空湛蓝,羊群如云,水鸟翔集,牧草丰茂,我登上了瞭望塔,青青草原,一望无际 ,天苍苍,野茫茫……天似穹庐,隆盖四野,这是草原人的家园。《嘎达梅林》已成为20世纪中叶巨变中千百万离乡背井的中国人的思乡曲,它会安慰那些无奈在它乡的游子,那些少小离家老大回,近乡情更却,欲言无语的原乡人。更那堪望断云山,欲归不得的思乡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是随军学员,那时中国,如日方升,朝气蓬勃,无限生机,有一群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在憧憬,在奋斗,正青春的母亲唱着革命歌曲,是一位要求进步,充满理想的女子,“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的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我至今还能记得母亲在唱这首歌时,眼神一扫被生活重压而常有的那种略带倦意的眼光,而是炯炯有神 ,明亮照人。少年的我,母亲的歌一字不漏地听进去了,“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艰苦奋斗 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象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母亲就是在汾河岸边的临汾长大的,那里是帝尧古都,那里有壶口瀑布。汾河流淌在三晋大地,串起多个丰腴的盆地,孕育了山西古老厚重的文化,滋润着太行吕梁,表里河山。许是还有父亲在西南军政大学学习的经历,母亲特别爱唱这首《抗日军政大学校歌》,那激昂的旋律、铿锵的节奏,每每使少年的我热血沸腾,“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我能那样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组织知青文化活动中,脑海里会自然浮现出这段歌词 ,感动莫名。诚然,一代知青已无愧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就知道长白山,知道那儿有美丽的天池,青纯的鸭绿江,那是中朝界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雄赳赳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印象特别深刻。母亲爱唱《金日成将军之歌》“长白山绵绵山岭沾满血印,鸭绿江水曲曲弯弯飘满血痕…年少的我心里纳闷 ,山上怎么有那么多的血印,江里怎么有那么多的血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我应邀去丹东志愿军馆捐赠父亲遗物——那是父亲在五次战役负伤时,被抬下阵地转移回国时,盖在身上的美军鸭绒睡袋,里面的鸭绒已无,当年母亲哪见过这种被子,终要拆开洗晒一下吧,鸭绒放在笸箩里,阳光下微风里,鸭绒纷纷扬扬,象一朵一朵蒲公英在空中漂舞,孩子们惊喜奔跑着抓取 ,待母亲赶来时,笸箩里的鸭绒已所剩无几,母亲的表情是惘然的,怎么会这样,剩下的鸭绒只能做一个枕头芯子,这是题外话,但鸭绒被成为回忆父亲抗美援朝经历的引子。如今,我和郭沫若的女儿 ,陶勇副司令的女儿一起在志愿军后代捐赠仪式上,感慨不已。我捐赠物品还有《志愿军出国作战65周年纪念画册》,编委会副主任一栏中我荣忝其中,画册内有我们知青团队参观浙江瑞安志愿军馆和老兵的合影照。丹东现场我们还赠锦旗“伟大精神”,落款:上海知青杂志社。我想这或许是纪念馆里第一面知青赠送的锦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丹东知青朋友宴请,有留学此地的朝鲜女生表演歌舞,当她们唱起“长白山绵绵山岭沾满血印…”我也情不自禁站立和她们一起唱起“鸭绿江水曲曲弯弯飘满血痕……,此刻满桌惊讶,朝鲜女孩的眼神也闪耀着别样的目光,因为疫情 ,她们不能回国,因为这首歌,她们在异国他乡遇故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上海志愿军纪念馆,我们知青在纪念长津湖战役浮雕前,在我父亲遗像前,我耳边自然而然又会听见母亲的歌“长白山绵绵山岭……鸭绿江曲曲弯弯……”听母亲说,当在四川万县师部留守处听到父亲在前线负重伤时,几乎站立不住,心想,和一个缺胳膊少腿的人在一起,今后日子怎么过啊。父亲是个苦孩子,13岁离家到大连亲戚开的饭馆子跑堂謀生,生性坚强。朝鲜五次战役负伤,子弹还在肺里,直不起腰,还打篮球,以争取早日痊愈回部队。父亲身体恢复之快,连医生都吃惊,还不曾见过这样的硬汉,母亲自然喜在心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我们来丹东,在中国知青协会丁会长的安排下,受到鸭绿江风景区沈总的热情接待。我们坐公司的游船在鸭绿江转了一圈,有两座断桥:一是铁路桥,一是公路桥。如今清澈的鸭绿江我们伸手就可触及,这就是曾经飘着血痕的鸭绿江,如今两岸风光依旧,硝烟弥漫的岁月已消失在历史的深处。我特意去里宽甸,在父亲的简历中,我知道父亲是随师部和李德胜师长先期过江的,他是竖着从宽甸进去,横着在朝鲜抬到通化。我默默地和天上的父亲说,您的儿子来到鸭绿江了。我仿佛看见父亲当年的身影,雄赳赳,气昂昂,英气勃风,挥斥方遒 ,收到曾绍山军长亲笔签名的大功证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上海,因为疫情,很多留学上海的朝鲜女孩已2年没有回国了,她们在酒店为客人表演那些欢快喜庆的节目,当我们告知,在座有好几位都是志愿军后代时,她们的眼睛一下子亮起来,仿佛看见了亲人,我说我们想听朝鲜歌曲,金日成将军之歌,她们有点惊讶,很少有客人提出这样的要求。我和她们一起唱,在座知青朋友许多人是第一次听见这首歌,我们和朝鲜女孩一起唱起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女孩们举起了“朝中友好”的标语牌,破例地和客人在一起合影。我眼眶湿了,这是中朝版的浦东花月夜,这是时代版的“新琵笆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书柜里珍藏着一本1954年出版、纸张已发黄的歌曲集《五院歌声》,封底印有,编辑:广州市高等学校学生会联合编印,编辑:中大、华南工、农、医、师范五学院[五院歌声]编辑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当年爱唱的歌《远航归来》就在里面。这首歌除了经常听母亲轻轻哼唱外,再也没有听见别人唱过,家里厚厚一摞的各个时期各种种歌曲集里也不见踪影,只是文歌期间,我的中学朋友 ,一位印尼归国华侨送我几册歌曲集,其中一本就是《五院歌声》,里面有“远航归来“祖国的河山遥遥在望,祖国的炊烟招手唤儿郎。祖国,我们远航归来了,祖国,我的亲娘。”旋律很美,感情真挚,朗朗上口,50多年,至今不忘,难以释怀,这是母亲的歌,那是对生于斯养于斯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远方的黄河黄陵 黄土地,而今的大江大海大都市。反差之大 ,环境变化,生活变化,工作变化……从汾河湾来到浦江畔,新的生活 ,新的环境,新的工作……“当我们回到你的怀抱,火热的心又飞向海洋。”这首曲调优美,感情真挚的抒情歌曲是赵来静作词、梁浩明作曲,我曾网上搜索,不见其人,为写此文再上网,喜见此歌,欣喜万分,此前是不见歌也不见人。我要向着大海说,这是母亲喜欢的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要在网上知青春晚播送此歌,以此纪念母亲那一代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父亲17岁当兵抗日,母亲16岁告别亲娘远行,我17岁成为黑龙江边民。对祖国和父母的情感难分孰轻孰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的骨灰在小提琴安魂曲的伴奏下徐徐撒向了大海,父亲和小弟的骨灰先前已洒向大海,有诗歌铭记:波拥黄花瓣何处是,从此酒祭东海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教我的歌,今生是无法忘怀了。</p> <p>《上海知青》杂志社会员部部长熊诗珍致悼词。</p> <p class="ql-block">《上海知青》杂志社黑龙江分会赵根生致悼词。</p><p class="ql-block">唐芝梅慈母追悼会悼词</p><p class="ql-block">各位朋友:</p><p class="ql-block">大家上午好!</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在这里沉痛悼念英雄的母亲,优秀的女性唐芝梅。</p><p class="ql-block">优秀的母亲,以自己光辉的人生经历,培养了成就优异的家庭,家庭中的每位子女都在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做出了贡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而努力着。</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此的每一位知青,决心以您的光辉的业绩来鞭策自己,为知青,为社会,为国家而努力奋斗。让我们知青的伟大实践体现出中国知青的精神,中国知青的力量,中国知青的担当。</p><p class="ql-block">安息吧!妈妈唐芝梅</p><p class="ql-block">《上海知青》杂志社</p><p class="ql-block">黑龍江分会赵根生。</p><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15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芝梅长子王建国致答谢辞:</p><p class="ql-block">汾河湾的思念</p><p class="ql-block">母亲走了,走时面部表情很安详,额头发亮 ,一丝皱纹也没有。此前她做梦,说外婆和小妹在天国叫她去。当年母亲在龙华血吸虫防疫站工作 ,已有三个孩子 ,早出晚归,为孩子真是操碎了心。父亲在单位因为是保卫工作 ,周末回家 ,我们姐弟三人在居民食堂搭伙。父母在上海又没有亲戚,供给制时,我家最多时有三个保姆。后来小妹出生,实在无力照管,出生不久送给太仓的老乡抚养,因为营养极度不良,小小年纪就夭折了。那是母亲心里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说起此事,母亲就感到内疚;她长得很漂亮……我们姐弟说起此事也常感叹:要是有个妹妹该多好,她会是最快乐最漂亮的女孩。母亲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来太仓我姐家居住直至离世,莫非冥冥中是来寻找小妹,让她知道,好在天国早日等候?</p><p class="ql-block">弥留期间,她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唐—芝—梅 ,一字一顿,声音响亮,吐字清晰。一改以前含糊的话语,是在天国认母,还是冥界要报姓名方得入内?冥冥中她双手使劲往前推,口中连续说,把门关上 ,把门关上……是不让牛头马面进来,还是嫌尘世的喧嚣,可能是天国亲人相见,舍不得分离。每当护士来测血压体温时,她都会警觉地转过脸睁开眼,当我告诉是护士,她才又闭上眼转过脸去。去世那天,她头脑依然清晰,眼神坚毅,表情坚决,紧闭双唇,她去意已定,尘世中的生命之碑定格在“1933年8月24日—2020年11月13日”。她生在汾河湾,晚于父亲14年。</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母亲給我们讲外国小说《她的一生》《复活》《白夜》《安娜•卡丽尼娜》……文革期间 ,母亲看我闲在家里,知道我爱看书,她是厂里医 生,就帮我借了很多当时的禁书 。按书籍流转规定,必须在2—3天内看完。我就呆在屋里白天黑夜接着看,母亲则是一本换一本,满足我的欲望。少年时的文学熏陶,使我终生受益。</p><p class="ql-block">母亲出生于临汾,兵荒马乱,16岁嫁给我父亲,17岁生我姐,一个多月后,也就是1950年12月,时在12军35师任参谋的父亲就告别妻子和襁褓中的女儿,大义凛然,随军出川抗美援朝。</p><p class="ql-block">母亲在万县留守处,整天提心吊胆,当朝鲜传来消息:父亲在五次战役负重伤,母亲登时感到天旋地转,往后日子怎么过啊?</p><p class="ql-block">父亲命大,回国疗伤奇迹般地康复,转业上海,在企业任保卫干部,住在厂里,星期天才回家,平时母亲带四个孩子。小弟出生可谓生命力坚强,母亲不想要他的,他硬是来到这个世界,母亲对他别有一种爱怜之心。</p><p class="ql-block">我们三个熊孩子没少给家里添乱,母亲回家首先给我们洗手,脸盆里的水发黑,可想这几双小手有多脏。我记得母亲当时的脸色 ,又气又怜。气的是家不象一个家 ,怜是看我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乖可怜的。</p><p class="ql-block">南京东路新华书店门前是开往龙华的49路公交车点,我们在站台等母亲下班回来,看见她下车了就拥上去翻母亲的拎包,看见吃的就狼吞虎咽,野孩子一天到晚疯在外,容易饿。我至今还有印象:母亲看着我们急吼吼的吃相,脸上的表情是酸楚和内疚的。那年月,我们不知道家里的日子有那么难过,母亲为这个家付出的太多太多。</p><p class="ql-block">许是有在部队的经历,母亲爱唱歌,经常唱歌給我们听。记得我最后一次从黑龙江回家探亲,她給远方归来的孩子唱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母亲坐在椅子上,我坐在小板凳上,至今我记得那场景,那歌,“夜半三更喲盼天明 ,寒冬腊月哟盼春风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 ,岭上开遍喲映山红”。那是母亲惦念这么多年还在北疆的我,心想,我的大儿子也该回家了。1979年初,我又重新落户上海,那真是“岭上开遍喲映山红”。</p><p class="ql-block">还记得小时候那首《远航归来》母亲唱的那么有感情:祖国的河山遥遥在望 祖国的炊烟招手唤儿郎……祖国,我们远航回来了……母亲唱这首歌时眼睛亮亮的,当时我还小,没有远航的概念,没有以后人生颠簸的经历。母亲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她在上海太孤独了,从保守传统的山西辗转半个中国来到上海,这太突然了,心里有话却没有兄弟姊妹可以诉说,或许也是“代沟”,毕竟父母相差14岁。</p><p class="ql-block">母亲16岁随军出走,那是1948年,兵荒马乱。30年后回临汾看望母亲,那是怎样的一种心情?30来年又是在怎样的思母的情感中挨过来的。而父亲则是离开临汾50年后,在外婆80大寿时才去了临汾,一生只见了两次丈母娘 ,个中原委一言难尽。</p><p class="ql-block">志愿军70周年之际,我第一次来丹东,要完成我的夙愿,到志愿军馆捐赠父亲的遗物,并且以知青的名义敬献锦旗:伟大精神 钢铁意志。落款“上海知青杂志社”。</p><p class="ql-block">我告诉母亲,我要去丹东 ,母亲叮咛我 ,到那千万要注意影响。父母这一辈子都在“影响”下过来的,小心谨慎,或可以说是为“别人”而活着。</p><p class="ql-block">丹东知青热情,宴请知青代表团成员,席间,有朝鲜女孩用朝语演唱歌曲,打响长鼓……我听到了儿时熟悉的旋律“长白山绵绵山岭沾满血印,鸭绿江水曲曲弯弯飘着血痕……”这是母亲当年经常哼唱的歌曲,儿时,我就知道了长白山,鸭绿江,只是不甚明白,为什么那山上会有那么多的血印,水里会有那么多的血痕……今天我在丹东,情不自禁站了起来,和朝鲜女孩一起唱了起来,举桌惊愕。我站在的地方就是当年父亲入朝的丹东……</p><p class="ql-block">父亲从丹东宽甸入朝,在汉城附近负伤,子弹贯穿肺部,躺在担架上从吉林通化回国,竖着进去,横着出来,昏迷中的父亲身上盖着美军睡袋走吉林回国,这是一条血火之路,这是一条英雄之路。长白山绵绵山岭……鸭绿江水曲曲弯弯……</p><p class="ql-block">母亲后来告诉我,她在万县留守处天天都是提心吊胆,前线的情况不断地报来,知道这场战争远比想象中来的残酷 ,来的血腥 ,你想想师团级干部破纪录的阵亡,那是以前历次战争中所没有的。母亲只知道父亲伤势严重,担心父亲少一条胳膊,或断一条腿,今后带着不满1岁的女儿,日子怎么过啊。那年母亲18岁。</p><p class="ql-block">母亲心情好时,经常唱“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承担……”这是《我们在太行山上》,许是母亲是山西人,自有一种对家乡的彻骨思念和心灵的赞美。黄河之滨,优秀儿女,令人血脉喷张,每每听母亲激情唱着这首歌,我也会激动不已,仿佛自己就是黄河儿女,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从母亲看着我们的眼神中,她希望她的孩子有出息。母亲的歌滋润着我们,我们在母亲的歌声中渐渐地成长……</p><p class="ql-block">我没看见 母亲哭过,她很坚强。她讲給我听,厂里发生工伤事故时,面对血淋淋的场面,有些医生会发晕,不知如何处理,母亲则从容不迫,迅速妥善处理好。许是母亲经历过战争,心理素质好。然而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她哭了,眼睛红红的,因为我小弟在云南峨山空军基地服役,为空军前线</p><p class="ql-block">部队,30年后,母亲再一次因为战争而异常担忧,直到反击战结束,小弟受到嘉奖,母亲才放下心来。</p><p class="ql-block">天国的母亲,安息吧。</p> <p>走好!白衣天使唐芝梅!我们活着的人,一定珍惜当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