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初冬暖阳的好时节,为了明孝陵穿越紫金山,一路顺利到达紫霞湖。</p> <p>六朝北郊壇隐藏在紫霞湖后山,头陀岭南麓。它首次面世,是1999年。明孝陵是明清皇陵之首遐迩天下世遗之重中之重的5A景区。</p> <p>爬紫金山体力不支腰酸腿软,满脸通红的猪肝色😅权当体能锻炼吧!人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累,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是每一个人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 走在桥上首先映入眼帘的紫霞湖。</p> <p>航拍到的紫霞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p> <p>瞄了眼有三个冬泳🏊🏻爱好者,<span style="color: rgb(238, 252, 255); background-color: rgb(3, 14, 76);">紫霞湖修建于1930年代中期,由爱国华侨胡文虎捐资建造,用来汇聚紫金山泉水,面积约5万平方米,最深处17米多,湖水清澈,周围林木蓊郁,山青水碧。</span></p> <p>紫霞湖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钟山风景名胜区明孝陵东北部,是个深藏于山间林海中的人工蓄水湖泊,因与紫霞洞相连而得名。有“林海中的明珠”、“南京第一无污染湖”之誉,成为人们避暑纳凉的旅游佳地。</p> <p>据我所知紫霞湖这个点现在成了网红点必须要打卡。</p> <p>紫霞湖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建于1935年,是虎牌万金油的创始人胡文虎捐款国币7万元建造的人工蓄水湖泊,胡氏是新加坡华侨。紫霞湖当时是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为解决陵区用水困难而修建的水库,湖面约近70亩(4.7公顷),年蓄水量在22万立方米。常年蓄水量达22万立方。湖四周林木青翠,湖面水光潋滟,云天倒映,北岸是层峦叠嶂,湖光山色,悦人心目。</p> <p>1947年,蒋介石选中这里作为墓址,并在湖北岸上建了一座“正气亭”作为墓址的标志。由来紫霞湖因紫霞洞而得名,紫霞洞原名朱湖洞,即道书中所说的“第三十一洞天”。元末道士周巅隐居洞中,朱元璋做皇帝后,封他为紫霞真人,紫霞湖也因此得名。</p> <p>紫霞湖的源泉主要来自紫金山南坡近百万平方米地面的经流之水,山水顺着东西两条大沟冲下来,汇入湖中。湖西岸从北到南是山水直接冲刷形成的大沟,水都很深;湖的西南端是水闸和溢流槽;湖东的来水沿着北岸冲入湖西的大沟,因而湖的北边也很深。湖东是一片浅滩,水浅,泥沙容易泛起而发黄,但黄而不脏。</p> <p>紫霞湖的东侧是一片树林,看不见什么。树林那边是不为人知的东郊招待所,就是大机关里的人常说的9号招待所,1950年代到1970年代毛泽东在南京的住所之一。东郊招待所常年由军人把守,戒备森严。80年代后改名东郊宾馆对外开放,只要有钱就可以进去住。里面占地面积很大,一座座两层小楼或单层的大房子散布在绿树丛中,有毛泽东下榻的小楼,刘少奇住过的房子,周恩来住过的小楼,还有其他党政要员的屋宇。那些房子外观都不太显眼,里面的装潢在当时可算是相当豪华的了。尤其是毛泽东的房子,大卧室,大浴室,大客厅,大办公室,红木家具,胡志明赠送的灯具,法国进口的洁具,应有尽有。</p> <p>东郊宾馆的大院里有个紫霞洞,又叫朱湖洞,道书称之为“第三十一朱湖大生之年,说法之洞”,相传洞口常有紫霞环绕,洞中雕刻的却是各种佛像。元末道士周典曾经在洞中隐修,周典是刘伯温的师父,朱元璋登基后曾封周典为紫霞真人,紫霞湖就是因此而得名。</p> <p>沿着紫霞湖西南水塔标志性建筑,走不远处就是明孝陵陵宫。</p> <p>人生地不熟的, 又怕空中管制,小心翼翼的航拍明孝陵陵宫全景图。</p> <p>明孝陵作为中国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p> <p>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p> <p>文武方门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有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过棂星门折向东北,便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这条正对独龙阜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陵寝建筑都是按中轴线配制,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p> <p>朱元璋及其皇后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诸王群臣纷纷上表劝进,朱棣在象征性的推辞两次后,于己巳日,“谒孝陵”,虽然“唏嘘感慕,悲不能止”。终明一朝,南京明孝陵一直是祖宗根本之地,备受尊崇。每岁有固定三大祭、五小祭。凡遇国之大事,均需遣勋戚大臣祭告。</p> <p>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奉诏祭陵,着手修复明孝陵。当时,曾国藩派员勘估,明孝陵维修实际需白银20万两,但是清朝财政拮据,结果最后只用了740两银子做了一些小维修,“治隆唐宋”御碑被扶起粘合。原本人们可以从石碑左右二边绕过,而在1980年代以后,整个石碑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一直到屋顶;所以要先从御碑殿出来,才可以看到龟趺的后面。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会衔于文武方门前竖立特别告示碑,用来告诫相关世界各国游客不要在此乱涂乱画。</p> <p>治隆唐宋这四个字是说,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要比唐朝、宋朝还要好,明朝比唐朝、宋朝还要兴隆。这是康熙皇帝对朱元璋的称颂,也是对明朝的称颂。有人说,康熙皇帝写这几个字是故意给别人看的。其实如果单纯要给别人看,完全不必写这样称颂的字。英雄惜英雄,惺惺惜惺惺,做为一个有胸襟有胆略的帝王,康熙皇帝的这几个字应该是由衷之言。对于朱元璋的称颂不仅见于这座石碑,还见于一些史籍中,也不仅出于康熙皇帝之口,还出于其他清代皇帝之口。</p> <p>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明清皇家陵寝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安徽、江苏等地,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陵寝建筑群,按照严格的等级规制营建,具有完整的地上、地下建筑体系,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建筑华美,工艺精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的丧葬制度。</p> <p>历经600余年的风雨之后,宝城墙体出现了局部坍塌,墙面剥落,个别地方因为地基沉降逆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缝。南京市文物部门先后投资300多万元,采用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的保护方案,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对墙体进行了维修,如“缝合”裂缝,整平“墙面”,对变形的墙体进行修补和防水防渗漏“手术”。为方便游客一睹“龙脉”真容,还修建了一条青石板游览步道,让游客能登上宝顶看到明孝陵全貌。</p> <p>明孝陵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是关于明太祖朱元璋、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和南京明文化的专题展馆,新馆外观采用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白墙、灰瓦、雕花木门、坡顶屋面、马头墙、花格窗等典型元素的运用,使得整体建筑与周边明孝陵遗存的大金门、四方城等文化遗址和草木葱郁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这也与600多年前明孝陵“天人合一”的建造理念不谋而合。</p> <p>明孝陵处于山清水秀的环境之中,周围山势跌宕起伏,山环水绕,人文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陵园规模宏大,格局严谨。孝陵建筑自下马坊至宝城,纵深2.62公里,陵寝主体建筑当年建有红墙围绕,周长2.25公里。</p> <p>明孝陵明楼,古代帝王陵墓正前的高楼。楼中立帝庙谥石碑,下为灵寝。明孝陵明楼,位于南京东郊的明孝陵方城之上,为六百多年前朱元璋所建,明孝陵遗址内现存体量最大的建筑。</p> <p>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p> <p>陵宫内部清文宗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太平军攻克南京,明楼屋顶毁于兵火。近一百多年来,失去屋顶庇护的四壁残墙,不断受到雨水侵蚀,方城城台券洞渗水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由于明楼室内地面未作防水处理,雨天四面墙垣内的雨水无法排出,向下渗透至方城内部。</p> <p>四方城神功圣德碑,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亭俗称四方城,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内置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高8.78米。原来上部覆盖黄色琉璃瓦的重檐歇山屋顶已毁于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与清军的战争。碑座、碑额和外墙底部均有丰富的浮雕。碑高逾两米,碑文两千余字由朱棣撰写,主要记述了父皇明太祖朱元璋为大明盛世的确立所创下的丰功伟业,碑上字体已经有些难以辨认,也就是雄强坚固的四方城才配得上这块巨型丰碑。</p> <p>楼顶约十万片琉璃瓦,全部是北京琉璃厂定制。天花藻井上两千多平方米彩绘沿袭明代风格,色彩以黄、绿、蓝、红为主,图案既有团龙彩云式的,也有旋转花团式的。顶部天花采用和玺彩绘的画法,这是明代皇家高等级的彩绘。顶外部的斗拱和额方采用以花草为主旋子彩绘法。彩绘颜料为自然矿物质颜料,具有防腐、防蛀以及防褪色的特性。保护工程还恢复了明楼原有的六道红门,即东、西、北面各一道门,南面三道门,每扇门上的门钉为九行,每行九颗,以显示九五之尊。</p> <p>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过棂星门折向东北,便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这条正对独龙阜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陵寝建筑都是按中轴线配制,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p> <p>陵墓地宫从1997年开始,文物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测等高科技手段对明孝陵进行了长达6年的考古勘探,地宫经探测被认定位于明孝陵圆形宝顶下面,地宫建筑面积根据探测结果竟达4000多平方米,几乎是已发掘的定陵地宫面积的3倍。明孝陵地宫的具体形制还不能清楚知道,但从明孝陵现存建筑、明故宫建筑遗存上大量使用石料作为建筑基座的现象,以及已经发掘的定陵地宫全部用石材构筑的实例可以推断,孝陵地宫应该也是全部用石材构筑的大型殿宇式地下建筑。</p> <p>文史专家大胆猜测了地宫殿堂的设计,参照生人居住的宫殿,因此一般应有主次之分,大跨度条石起券的拱券门作为明孝陵建筑的主要特征在地宫中也许会继续使用,主大殿应布置成厅堂的样式,摆放一些祭祀用品,并设一大缸,缸内盛香油,点长明灯。后殿作为地宫的主要部分,按照惯例应是摆放皇帝、皇后棺椁及各种随葬品的地方,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灵柩就停放在后殿的棺床上。</p> <p>对于一位开国皇帝而言,地宫里随葬各种金银玉器、龙袍锦缎、仪仗用具及生活冥器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当然所有的推测都只是猜想,真正的地宫谜底,只有待日后的发掘才能知晓。</p> <p>明孝陵地宫历史上没有一次能够盗掘成功。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是明孝陵的特殊防盗措施、历史机缘以及地理位置共同决定的。</p> <p>经过勘探,明孝陵所在的独龙阜原本是一座坚固的石头山。有些皇陵是从上往下扒开一个深穴,建好后再封起来,但明孝陵却是横向凿入山体,从内部掏空建玄宫。这种横穴式的方法虽然工程浩大,但十分坚固。在没有炸药的情况下,古代盗墓贼从顶部向下打盗洞根本行不通。横穴式设计使墓道成为盗墓贼的唯一通道。为了隐藏好墓道,修建明孝陵的工匠也是费尽心机。通过精密磁测,考古人员探测到,墓道并不是人们想象中在正中间,而是偏在一边,这种反常规的设计让许多盗墓贼无功而返。</p> <p>除了横穴和侧墓道,考古人员还在明孝陵宝顶高高的封土堆下发现了厚厚一层圆润的鹅卵石。鹅卵石本来应当出现在低洼的山涧中,它们出现在独龙阜的山头上只有一个原因——这是人们背上来有意铺设的,不仅便于雨水迅速渗透到宝顶排水设施中流出去,更为重要的是防盗。这类似于古代一种流沙防盗法,当盗墓贼挖开一个洞时,鹅卵石就会从四面八方滚落下来把洞填满,这也是现在连盗掘的痕迹都很难找到的原因。</p> <p>虽然明孝陵采用了三大有效的盗墓措施,但是如果遇上像东陵大盗孙殿英那样握有重兵和炸药的军阀,也难逃一劫,幸运的是,历史机缘却让明孝陵逃脱了这些大贼的魔爪。虽然明代以后南京城屡经战火,但每个新政权无一例外地对明孝陵加以保护。清朝建立后,通过保护明孝陵,有效消除了江南地区的抗清思想。甚至康、乾二帝每次下江南必定要来明孝陵祭拜,康熙还在陵前立了“治隆唐宋”的石碑。洪秀全、孙中山在南京成立政权后的第一件事也是祭拜明孝陵,以示推翻满清、恢复中华的决心。</p> <p>明孝陵躲过贼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离南京城太近了,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城里立即会知道,这让盗掘活动不可能延续太长时间,只有无功而返。</p> <p>明清易代被称之为“天崩地坼”的大事,之所以如此,绝不仅是因为政权的嬗替。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可能只有宋元之际和明清鼎革相类似,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异而对孝陵的拜谒,似乎也没有了那种“长歌当哭”的悲情氛围。“涕泗遗民在,悲歌隔世同”,明遗民的心境,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似乎已经很遥远了。</p> <p>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p> <p>从明孝陵出来沿着大路往西行,不远处便是神道的大门棂星门。</p> <p>石像武将,明孝陵石像生共18对,其中文臣3对、武将3对、站卧马各1对、站坐麒麟各1对、站卧象各1对、站卧骆驼各1对、站坐猊各1对、站坐狮子各1对。另有望柱1对。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块石料雕成。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注重神似,其风格粗犷、雄浑、朴拙、威武,气度非凡。这组石雕对称地排列在神道两侧,南北长800多米,构成威武雄壮的长长队列,使皇陵显得更加圣洁、庄严、肃穆。孝陵石像生是明代陵寝中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组。</p> <p><span style="color: rgb(238, 252, 255); background-color: rgb(3, 14, 76);">石像文臣,</span>明孝陵代表着明初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是中国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明孝陵从起点下马坊至地宫所在地的宝顶,纵深达2600多米,沿途分布着30多处不同风格、用途各异的建筑物和石雕艺术品,整体布局宏大有序,单体建筑厚重雄伟,细部装饰工艺精湛,凝聚了当时政治家、艺术家和建筑师们的才智。</p> <p>石马嘶风翁仲立,犹疑子夜点朝班。</p>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3, 14, 76); color: rgb(238, 252, 255);">明孝陵改变了唐宋帝陵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宫制度和十字轴线的陵墓布局,首次按皇宫布局建立“前朝后寝”三进院落制,开创了陵寝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并一直规范着此后明清两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设规制。特别是明孝陵的“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的陵寝制,反映的是礼制,但突出的是皇权和政治。</span></p> <p>航拍石象路神道时有点贪心,想捕捉美龄宫可惜未能如愿。</p> <p>石象路侧面高大的法国金色梧桐树,南京的法国梧桐树是有着特别的意义的,有为孙中山栽种的,有为宋美龄表达感情的,每一棵树因为有了思念与爱情,才有了不朽的灵魂。</p> <p>俯瞰明孝陵似打翻了七彩调色盘美不胜收。</p> <p>上帝的视角银杏、榉树等树木的红、棕、黄等各色交织,阳光下,在一尊尊高大的石像旁,五彩斑斓如油画般赏心悦目。</p> <p>两旁排列各种吉祥的石兽,使皇陵显得更加圣洁、庄严、肃穆。这条小路最美的景色是每年11月深秋,当枫叶红了,银杏叶黄了并飘落满地之时。到这里游玩的人络绎不绝,要拍完美的照片要等很久,人走过散去,才能拍一张清静的照片。这对石马,象征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p> <p>石像路,是南京钟山景区一条长615米的石铺路,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动物的石像12对共24座或立或脆立于路两侧,为明孝陵之神道,是明孝陵景区重要的组成部分。</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明孝陵的开创性地位还体现在其依山势地形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而是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孙权墓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形似北斗七星。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p> <p>獬豸 它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在神道两侧依次排列有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共6种神兽,一共24个神兽,呈两跪两立之势夹道迎侍,标志着帝王陵墓的崇高。</p> <p>獬豸又称獬廌、解豸(xiè 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神道两边分布的12对石像生和4对石人,石刻风格多样,造型厚重简朴,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也代表了中国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p> <p>麒麟是一种神兽,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被称为圣兽王,且是神的坐骑。它是按中国人的“集美”思维方式,把人们喜爱的动物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上,创造出的动物。雄性称麒,雌性称麟。从它外部形状上看:麋身,牛尾,马蹄,鱼鳞皮,一只角,角端有肉,黄色。</p> <p>石象大象因其憨态可掬、诚实忠厚的形象成为人类的吉祥物。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与“祥”字谐音,因此,象被赋予了更多吉祥的寓意,如以象驮宝瓶(平)为“太平有象”;以象驮插戟(吉)宝瓶为“太平吉祥”;以童骑(吉)象为“吉祥”;以象驮如意,或象鼻卷如意为“吉祥如意”。</p> <p>明孝陵神道的 6 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 80 吨,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p> <p>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明孝陵的开创性地位还体现在其依山势地形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明孝陵首开了第一代皇帝陵寝的神道作为后世子孙陵寝共用神道的制度。</p> <p>到了秋天你一定要去南京,到了南京你一定要去石像路上走一走,那里的风景堪称一绝。石像路,是南京钟山景区一条长615米的石铺路,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莳植物的石像12对共24座或立或脆立于路两侧,为明孝陵之神道,是明孝陵景区首要的构成局部。每到暮秋初冬,南京的石像路涌来大量人流,只为一睹这里仿佛油画般七彩斑斓的春色。白色的榉树、黄色的银杏、橙色的乌桕、棕黄的法国梧桐、常绿的圆柏,在这600多米的石像路上尽兴地绘画,点缀着肃静的石像路,让秋季的石像路倍添娇媚与妖娆。</p> <p>骆驼雕像十分高大,足有一人多高,相视对立,更显庄重。</p> <p><span style="color: rgb(238, 252, 255); background-color: rgb(3, 14, 76);">骆驼象征着沙漠,本是异域他乡之物,却能出现在明孝陵的神道上,表示当时的明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span></p> <p>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明孝陵的神道与十三陵的神道有天壤之别,路窄且人多。</p>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3, 14, 76); color: rgb(238, 252, 255);">石板路上铺砌的是完整的六朝砖,即使已经过去600多年了,也没有任何下沉的痕迹,</span>行走于马、獬豸、骆驼、象、麒麟、狮子这些石像之间,在它们或立或脆的夹道迎侍下,600多年的风云浮现。曾经,这里只是皇家宝地,如今,每一个最平凡的人都可以在这里翻读历史这本大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