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白老师离开我们已将近一年了,回首那一段如诗如画的流金岁月,让我们的思绪又回到了1976——1981年那些难忘的岁月,那一幕幕鲜活的往事又浮现在面前,同学,可曾记否?四十年前的多少个日日夜夜,在白老师的引领下,我们扬着一张张稚嫩的笑脸,怀揣着一份梦想与渴望,孜孜不倦,勤耕不辍,翱翔在知识的海洋!是命运的安排,使白老师成为我们人生中点燃理想和希望之光的引路人,同样是命运的安排,让我们成为人生旅途中最淳朴的伙伴,最相知的朋友—-同窗!四十年前,我们的邂逅 ,肩并肩走过了五年的春夏秋冬!五年里我们并肩坐在同一教室聆听老师的教诲,我们挥展着青春的臂膀,一起郊游踏青,欣赏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色;我们一起采摘中草药的果实,积攒班级活动经费,一起谈人生,谈未来;一起在校园里跳起一曲曲青春圆舞曲……</p><p class="ql-block"> 老师说:你们在我心里,每个人都是一首诗,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永远不会泯灭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老师你是我们心中最好的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里……</p> <p> 当年的老师风华正茂、英俊潇洒。岁月里的老师,一生教书育人,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指路人,是学生的榜样!</p> <p>学农劳动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毕业后第一个寒假部分同学和数学项老师、化学万老师相约在中山公园拍的雪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共同度过中学时代这人生最美的年华,您的教诲,让我们青春活力四射;你的讲课,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每一堂课都仿佛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一个斑斓的世界……</p> <p>初中毕业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三班的同学都对白老师写日记的要求印象深刻,每个人每天都得写点什么,记录事件、表达想法,老师每周还会轮流抽取部分同学的日记认真、因人施教的批阅:有表扬,有关心,有指正,有鞭策,有时还会就日记中反映的普遍性情况进行课堂讲评,那真是既教书又育人啊!记得当时很多同学都在应付老师甚至不是每天写,快交的时候把一周的内容补上。现在看来当时老师的这个要求真的是让我们受益终生!不仅提高了我们的文学素养,积攒了文字功底,同时让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也养成了记工作日志的良好习惯。</p><p class="ql-block">照片翻拍自邓卫平同学的原始资料</p> <p>初三(3)班的花名册</p> <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同学依次为:李建虹 张艳萍 杨建萍 沈自力 李蓓 廖敏 汪敏 陆蓓 李建虹 史平 杨志勤</p> <p class="ql-block"> 我们毕业后,老师曾在武汉市教育学院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调往北京工作了。老师和同学们就失去联系了!天意使然,1994年,邓卫平同学与白老师在同住的小区偶遇,是邓卫平同学94年在自家小区里与老师的偶遇,让我们师生的这份缘又续上了!</p> <p class="ql-block"> 天通苑家老师和师母坐的这个位置是这些年来同学看望老师合影留念的专属位置。不知从哪年开始,海內外的同学们陆续相约进京拜望老师。同学们每次探望后都会感慨万千,年逾古稀的老师依然经常客座讲学,学员遍及华夏,一生都致力于教书育人中,依然是我们仰慕和学习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2009年春节期间,高翔去看白老师,老师知道高翔离开工作岗位后,有些失望,劝其继续从业,未果后,知道高翔信佛,于是给高翔的扇面题字:“大善在进取中。”</p> <p>09年夏天李耘同学到北京出差与三位同学相聚时,高翔同学手握老师题字的扇子并讲述了扇子上题字的故事。</p> <p>有照片留存的大概是自2009年8月15日,汪敏携公子由北京三位同学陪同去拜望白老师开始</p> <p>葡萄和杏是白老师在昌平崔村的别墅小院里收获的。想当年,高翔和家人路过崔村,看到路边延伸处似乎别有洞天,驱车进去,原来是一片小院相连的别墅,正行进间,见白老师和师母迤迤然的走着,人生就是有这样的巧合!</p> <p>每每有学生去看望老师,老师和师母都会亲自下厨为同学们做上一桌丰盛的饭菜和包上一顿荠菜饺子。</p> <p>同学们和老师在一起聊天,回忆起白老师教我们的时候的点点滴滴:四人小组、写日记批改日记、釆摘蒲公英和女贞子、捡废品攒班费、操场上跳青春圆舞、老师为班里的同学打架……这些往事让我们在老师家里久久不愿离去!老师说:教你们这个班,我是用心在教,现在讲课是用嘴。虽然是非常朴实的语言,但令我们感动不已!</p> <p class="ql-block">2010年旅居美国的张昕同学回国拜望老师</p> <p class="ql-block">2012年春三月,高翔携夫人、安天剑、邓卫平在白老师香堂家院子里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杨永琛同学专程从加拿大回来看望白老师</p> <p class="ql-block"> 2014年4月26日初中三班的同学耿炳建、吴巧玲、徐庆华、李耘、谢萍、江南、周游在北京的同学邓卫平、宫小全携公子、尤艳、王莹的陪同下相约去北京拜望白老师。当晚邓卫平和尤艳还带来京的武汉同学到后海一游</p> <p>师母准备了各种水果招待我们</p> <p class="ql-block">2014年7月26日顾琼、欧阳朝晖、廖敏、卜庭江同学在王丽敏的陪同下拜望老师</p> <p class="ql-block"> 高翔和安天剑开车接出白老师和师母,在全聚德烤鸭店,和来京的四位同学以及北京的王丽敏、邓卫平、宫小全、王莹同学一起聚餐,这是白老师和师母第一次出门和同学们聚餐</p> <p class="ql-block">2014年8月李建虹进京拜见老师并与北京同学相聚</p> <p class="ql-block">2014年10月,史平和梁成广回国看望了白老师</p> <p>与现居北京的同学相聚</p> <p class="ql-block">2015年夏彭涛、沈自力、田冬来、杨建萍、李耘在邓卫平、王丽敏、尤艳同学的陪同下看望老师。李斌同学本想一同前往,由于工作繁忙未能成行,但他托沈自力将自己编著的两本书送给了白老师。</p> <p class="ql-block">2016年张昕同学再次进京看望老师,北京的同学齐聚陪伴,高翔、安天剑的夫人也一同前往</p> <p class="ql-block">现居北京的同学这些年来几乎每年春节前后都会相约去看望老师和师母,不仅如此,只要有外地同学进京拜望白老师,他们都会一起或派代表陪同前往</p> <p class="ql-block"> 邓卫平同学是“劳模”,无论是国内外同学还是现居北京的同学去拜望老师,都有他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高翔同学是北京同学年年春节前后拜望白老师的组织者</p> <p class="ql-block"> 王莹同学虽不是三班的,但是十二中的,也上白老师的语文课,居留北京期间,多次与大家结伴去拜望白老师</p> <p class="ql-block">2019年春节,北京的几位同学在高翔的组织下,去拜望白老师,照片都是高翔的夫人帮忙拍的,留下了珍贵的回忆。这是我们同学最后一次见白老师,告别时,白老师执意要送同学们下楼,同学们担心老师腿脚不便,后来是师母送下来的,下楼后,高翔说:“白老师在看我们呢!”同学们回头望去,白老师追到阳台,目送着同学,久久不肯离去……</p> <p>老师写给张昕同学的一封信</p> <p class="ql-block">2015年武汉,毕业告别白老师后的一次大规模聚会,可惜白老师在京未能参加。但老师作为谈论主题一直在场!</p> <p class="ql-block">聚会后制作的光碟💿</p> 赵弢同学惊闻老师仙逝赋诗一首 李建虹同学对老师的追忆 <p class="ql-block"> 中学时代,我最喜欢上语文课,因为白老师在课堂上谈古论今,我的思绪也就天高任鸟飞,一点压力也没有,不用背公式,不用逻辑推理。下课后,听同学们议论,方知课堂上怎么没有照本宣科,以后考试怎办啊?不管那么多,这是我最好的放松课。高考我的语文居然得了80+,不错的成绩,白老师的成果,寓教于乐。</p><p class="ql-block"> 四人组复述当天的课堂摘要,当时真的感觉每天都在应付,但是必须说出来啊,这就是成果。为人母之后,教儿子的学习方法就是,你能说出来,就证明你真正学会了,否则就是不会。这是在复述的过程中真正受益了。每周固定一个下午学雷锋活动。儿子在申请美国的大学时,要求做足够时间的义工。上世纪80年代初,白老师的教育模式就与世界接轨了。</p><p class="ql-block"> 回想中学时代,白老师的教育思想前卫,我们3班的同学是受益者。感恩!</p> 留在李林同学脑海的记忆 <p class="ql-block"> 李林同学虽受教于白老师仅一学期,但对白老师敬重有加,他写道: 我是中途转学进入初一(3)班的,接近一个学期受教于白老师,如今回想起来对老师的印象较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坚韧毅力,敬业勤力!——印象中每天早上6点半的早锻练和之后的早自习,白老师总是早于学生到达学校,这样的长期亲临督战下来班上很少有迟到现象。一般到晚上八九点钟以后,白老师才会离开学校,骑着单车回家。对我个人而言,几乎每篇作文和日记都得到老师的认真批改、指正,对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受益终身。 ️紧跟形势,从不落伍!——初一、初二阶段时(此时高考风气未至最盛),课外要求每天都要求学《毛选》并写心得体会,开创四人学习小组形式,让大家相互学习相互督促。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全班出动清晨到新华书店排全市第一去购买首发的《毛选第五卷》!……到了初三以后,心无旁骛全力备战高考,白老师当仁不让地拿到了当时学校最好的学生资源和教学资源,当然最终也毫无悬念地为学校增了光,达成了目标! ️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对待学习好的和听话的学生打心眼里喜欢并不断加以鞭策和鼓励。对待那些学习成绩差、调皮捣蛋的学生十分厌恶和嫌弃,常常怒不可遏,出手摧枯拉朽!</p><p class="ql-block"> </p> 欧阳朝晖同学对老师的怀念 <p class="ql-block"> 欧阳朝晖同学虽仅在白老师班上呆过一年半,但两度进京拜望老师,可见他对老师的敬意,他写道:白老师只教过我一年,但是对我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性格的形成方面,我至今感受颇深。他教导我们,不要恃强凌弱,也不要惧怕强权。我记得那个时候有一个同学叫朱盐君。打架打输了,满脸是血,居然跑到教室里来向白老师哭诉高中的同学欺负他。后来,白老师就带着他出去寻找那个欺负他的孩子。从那以后。我觉得高年级的学生一般不敢招惹我们。老师逼着我们写日记。这个习惯,今天我至今坚持,虽然说改变了一下方式。但是工作上、生活上有什么事情依然非常习惯地拿起笔,或者是用电子媒体记录一下。对老师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件事。说来也挺有趣。他组织同学们到中山公园去玩。不知怎么地,老师和管理人员发生冲突。我还记得全班的男同学一拥而上,把那老头推推搡搡,一直从大门口推到公园派出所。第二个事就是我有一回迟到了。迟到是因为帮同学买了两碗热干面。这个时候老师就过来照我一巴掌,我躲开了,棉帽打飞了,一顶海军的棉帽,那个帽子在地下滚了又滚,当时快要哭了……。老师在我们心目中是又高又狠的,多年以后,带着几个同学到北京看望老师。那几位女同学都不敢先进门,让我先进去,。再见老师的时候,白老师已经是一位慈祥的老人,。第二次去北京看老师的时候。老师执意要给我做饭,然后微微颤颤的走了很远,依依不舍,一直要把我送上车。好感动!那是跟老师的最后一次告别。这个是我用语音输入写的一点碎片化记忆。母亲在世时总是感叹,如果你当时还在白老师班上,你也可以上大学的</p><p class="ql-block"> 白老师在我们这几个学渣心目中的形象也是非常高大的。大家在学校里吃了亏。不敢跟父母说的事情,敢向白老师寻求帮助。这个对我们男孩子性格的成长是有极大帮助的,他需树立了我们的自信心。也就是男人要有所谓的霸气,这是一生都受用的!</p> 吴树宏同学的回忆片段 <p class="ql-block"> 吴树宏同学以饱满的热情,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撰写了《三班简史》,由于美篇的篇幅不易过长,吴同学精简提炼如下:白老师管理我们分三个层次:</p><p class="ql-block">1.微观:通过写日记锻炼同学们的写作能力,掌握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并写出有针对性的评语。</p><p class="ql-block">2.中观:通过四人组复述当天课程,巩固所学的内容。</p><p class="ql-block">3.宏观:先后让英语课代表廖敏、孙庶在早上领读英语课文;让数学课代表李蓓出数学难题解答的黑板报;让安天剑、李耘读报,让同学们了解时事;考试过后,让成绩好的同学作学习经验交流;批改完作文,都要指出问题所在,并张贴或朗读同学们的优秀习作。针对出现的问题,白老师常给我们训话,有时还要找学生个别谈话,甚至家访。</p><p class="ql-block"> 白老师的教育理念是教书育人并重,德智体劳齐抓,育人方面尤其出彩。白老师总是对我们提出很高的目标,还要各个方面都出色。</p><p class="ql-block"> 白老师很看重一种品质:坚持。白老师号召大家坚持跑步、坚持写日记。事实上,白老师自己就是身体力行的表率。在教我们的时候,白老师每天天不亮就到学校了,天黑才回家,如此坚持了五年。白老师每天勤奋努力地培育着我们,但是工资并不多一分。</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九七七年春从崇仁路小学附设初中班转过来的,在原班级中我的学习成绩居于中游,刚到十二中时数学、英语、政治老是不及格。后来原班级中有两个同学也到了十二中:沈莹,在原班级中成绩名列前茅,后来作为文科班中唯一一人考上了武汉大学;陈芳,在原班级中与我成绩相当,后来也考上了大学。除此以外我原来班级的同学都升入二十四中,都没有考上大学。我得知此消息以后惊得合不拢嘴——我所得的微不足道的功力多亏白老师点化!</p><p class="ql-block">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只有几年,但优秀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白老师点亮了我心中理想的火焰,这一团火焰照亮了我的一生!</p> 史平同学回忆的片段 <p class="ql-block"> 白老师的各个方面大家都聊到了, 我这里补充一个记忆犹深的小片段。</p><p class="ql-block"> 一天早上,白老师照例一大早来到教室,带我们上早自习。大家注意到他脖子上有一条暗红的印痕。后来才知道,清早他骑车匆匆经过宝丰街,微亮的天色中没看到当街牵了一条晒衣绳,结果撞到绳子。一时刹车不住,被绳子紧紧勒住脖子,蹭出一道勒痕。</p><p class="ql-block"> 多年过去了,每想到那天,就体会到那几年他对我们付出的心血。多少个清晨,或风或雨或雪,都有这样一个骑车的身影,在尚未暄闹起来的宝丰街匆匆划过。</p> <p class="ql-block"> 这一帧帧照片,一篇篇回忆,记录着我们和老师一起的时时刻刻,我们搜寻那些美好耐人寻味的回忆,献给敬爱的老师!悠悠师生情,往事一幕幕,恩师难忘!</p> 宫小全同学为美篇写的后记 <p class="ql-block"> 由于今年疫情的特殊情况,同学们不能去送老师最后一程,应吴树宏、安天剑等同学的建议,我们武汉市第12中学76级3班初中、高中同学以及白老师教过语文的同学,自愿写一段纪念文字,题材不限,最好配上图片。</p><p class="ql-block"> 动议提出后,很多同学积极响应。宫小全同学建群便于沟通,自愿加入“白老师追思群”的同学有15位同学,以腾讯会议等方式探讨活动细节,先后提供了大量资料,资料收集基本在半年内完成了。吴树宏同学还以饱满的深情,细致的笔触,撰写了“3班简史”。宫小全同学写了后记并自始至终督办此事。</p><p class="ql-block"> 李耘同学投入大量精力,承担了全部资料的收藏与后期整理,并精彩完成了本美篇的制作。</p><p class="ql-block"> 让这份散发着芬芳的电子纪念册告慰白老师在天之灵,也让我们大家得以互相分享那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的感人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