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作者:杨晓民</p><p>诵读:疏帘淡月</p><p><br></p><p>或坚毅,或高洁,或灵动,或清秀,或古雅,或雄浑,或灿烂,或平实,这就是紫砂壶之品德,也是人们爱她的根据和原因。</p><p><br></p><p>而紫砂壶之所以能够独步千秋,是因为她在悠远漫长的岁月里,自始至终地抚慰人们的心灵,并成为个人品格和性情的一部分。</p><p><br></p><p>《砂壶图考》中说,郑板桥曾经自制一壶,亲笔刻诗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p><p><br></p><p>点石成金是在超凡脱俗中,让人产生焕然一新的体会。</p><p><br></p><p>落在内心深处的古典情怀和东方情调挥之不去。</p><p><br></p><p>清晨或黄昏,独坐书斋之中,这时候阳光滤过木格长窗,轻意地敷在紫砂壶上,壶不能言,人也默默,相友相伴,随意又随和。</p><p><br></p><p>梅一样的苏东坡,兰一样的王维,竹一样的郑板桥,菊一样的陶渊明。或者是其它的谁,自然而然,飘逸潇洒,倜傥风流,清标脱俗。这样的气息让人会心和舒展,从中参悟艺术真谛,发现自然奥秘,品味佛家禅意,领会人生哲理,净化意识灵魂。我们和紫砂壶很沟通,也很投机。</p><p><br></p><p>这样的茶具里,应该是泡过一些不平淡的生活,但是我们不能说清曾经经历的春花秋月,已经烟消云散的春花秋月,而留下来的是好茶,好茶还在。</p><p><br></p><p>“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三二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p><p><br></p><p>这话是周作人说的。就在这一座茶楼,想起周作人的这一段话语的时候,我们遥望绍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