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安顺古村落——鲍家屯

绣路

<p>文字: 游侠&nbsp;</p><p>摄影: 贺珉</p><p> 庚子年九月三十,我以特别的身份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一一鲍家屯。和以往不同的是,我们用特别的视角,讲述我们眼中的传统古村落。</p><p> 在和暖的阳光下,古村落里永恒的建筑符号石板路、石头墙、石板瓦、石碉楼……默默述说着600年来的世事变迁,透过斑驳的古城墙、古驿道、古遗址、古水碾房等文化遗存,仿佛时光穿越回明朝,600多年前“调北征南”的生活画卷一一展现。而我,演绎的却是一位恋乡的女子,离不开这水、这房、这山和那熟悉的老巷、老屋、老家、老邻居。</p><p> 走进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村头两株大树下,老人们坐在石凳子上聊天,穿着明朝凤阳汉装的老人,或摘些龙爪果于树下售卖,或拿着手工一边聊天一边针线。暖阳下,剃头师傅正在给村民理发,老爷爷气定神闲地享受着卷烟“吞云吐雾”……</p> <p>  鲍家屯历史悠久,建筑多样,保留下来洞府探秘、屯门观风、狮象把门、八阵御敌、碉楼夕照、家祠颂贤、墓群怀古、龙口配水、鱼嘴分流等24个景观。</p><p> 近年来鲍家屯开展乡村振兴,每天都有游人前来参观,流动的人流、信息、时光,不变的是老房、老屋、老巷道。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村里已开展乡村旅游培训300余人次,发展农家乐2户,成立屯堡服饰协会,引导和带动家庭作坊生产屯堡帕子、大袖衣服、丝绸系腰、翘角绣花鞋等服饰,有鸡辣子、马烧腊、豆腐等屯堡美食品加工户6户,让游客有产品可购的同时增加村民收入。今年,鲍家屯旅游线路,被指定为安顺十条摄旅黄金线路,越来越受到省内外人士青睐。</p> <p>  走进鲍家屯巷道,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浓郁军事特色的地方。无论是严密的屯墙、高耸的碉楼,还是狭窄的街巷,都在处处提醒着你,这里曾是屯军的营盘。</p><p> 鲍家屯是一个石头的世界。作为军事屯堡,鲍家屯设置遵循兵法规则,民居不仅是住宅,也是战时防御抗敌的“利器”,依诸葛亮阴阳八卦的布局,古巷幽深,使得村子易守难攻。加上村民世代坚守传统的信念,才让村子保存完好。</p><p> 鲍家屯“练武祭宗”,青壮年都要聚集到“宗师”尊像前跪拜、操练,这是村民向祖上英烈致敬的方式。鲍家拳、鲍家棍至今仍然是当地村民强身健体的项目。</p><p> 鲍家屯村现有1100多户5100多人,核心区有古老的木石结构房屋281栋,古院落16个,古碉楼一座,还有防御体系内八阵建筑群,在屯堡村寨中声名显赫,被誉为“大明屯堡第一屯”,是屯堡文化的“活化石”。</p> <p>  初冬的鲍家屯,依然诗情画意,这里有着慢节奏的生活,有着尘封不动的古建筑,还有那富有生活味的人间烟火。湛蓝的天空下,迎面吹来的风里,带着湿润的气息,和着阳光的味道,将你温柔地揽入乡梦的怀抱。</p><p> 河里的水很浅,在这晴好的天气收拾衣物到河里去浣洗是屯堡女子勤劳善良的好习惯。但是,现在有了洗衣机和方便的自来水管网,这种场景也只有情景再现了。</p><p> 鲍家屯水利设施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工程体系,由分水枢纽将大坝河分为两条干渠,最终在村口汇合,经村东北流入九溪河,号称“小都江堰”。鲍家屯河属于猫跳河流域,其水利设施由横堤、顺堤和高低龙口组成,满足了引水、水量调节等功用。几百年前的设计,就已经符合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兼顾节能、生态的原则,即使在六百余年后的今天,仍不失先进性。</p><p>作为军事屯堡,鲍家屯的布置也遵循着兵法规则:靠山不近山,临水不近水。600余年来,因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到田间土自活,加上村民敬佑传统的习俗,村里从未发生过自然灾害,平时旱涝保收,即使附近村寨发生雹灾、风灾,也从未殃及此处。 </p> <p>相关链接:</p><p> 根据鲍氏家谱记载,鲍家屯村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始迁祖鲍福宝奉旨征战入黔,是明初最早建军屯的屯堡村寨之一。鲍氏在此地聚居繁衍至今,已传承到23代。</p><p> 鲍家屯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现存的古代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作用。2011年,鲍家屯水碾房获联全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最高奖“卓越奖”;2012年5月,鲍家屯古水利工程获得中国“水利遗产保护奖”;同年12月,鲍家屯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还先后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等荣誉。鲍家屯村离安顺中心城区20余公里,有客运车直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