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11)班 <p>一束暖阳缓缓拨开云,从迷雾中探了出来。水雾氤氲中,一只只飞鸟环绕着汉江,舒展着优美的身姿。正当青春,我们踏上了“游汉滨•习汉文•品汉蕴”的路程。</p> <p>瞧!少年们背着书包,系着红领巾,口罩下,脸庞仍然灿烂。他们笑着,心中无比期待着此次徒步行。少年的征途是星辰和大海,是诗和田野,是更远的远方,少年的征途才刚刚开始。</p> 游汉滨 <p>阳光正好,微风不燥。阳光灿烂,少年们的笑脸更加灿烂,而相机正好捕捉下这美好的瞬间。</p> <p>你印象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他们老师是阳光的,可爱的,充满活力的,是同学们的朋友,孩子们成长道路上荫蔽。</p> <p>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着发自内心的微笑,朋友们相聚在一起,相互分享零食,一起吃妈妈做的便当,仿佛我们就是一家人,朝气蓬勃披着阳光,挂着笑脸,没有烦恼的一家人。</p> 习汉文 <p>文物,每一件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承载了许多年,无人倾听…因为它们不会说话。</p> <p> <b style="color: rgb(1, 1, 1);">张鲁</b></p><p>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据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刘邦</b></p><p>汉高祖刘邦,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奠基者和开拓者,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汉中曾是刘邦的封地,刘邦在这里为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重要基础。</p><p class="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br></p> <p>我们的小讲解员何刘依依,为我们大家介绍了“天汉印林”,其中就有我们的刘邦和张鲁。何刘依依,字正腔圆,有气势,为我们再现了当时的情景。</p> <p>杜甫在汉中写下这样的诗句:</p><p>云里不闻双雁过,掌中贪见一珠新。</p><p>秋风袅袅吹江汉,只在他乡何处人。</p><p>谢安舟楫风还起,梁苑池台雪欲飞。</p><p>杳杳东山携汉妓,泠泠修竹待王归。</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杜甫</b></p><p>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陆游</b></p><p>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p> 品汉蕴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郑城墙</b></p><p>贾平凹在这里亲笔写下“南郑”二字,为什么是南郑呢?因为南郑是汉中最早的名字,南郑在古代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攻下南郑后在这里修筑城墙抵御外敌,由此说明南郑在古时的重要性。</p> <p>孩子们在这里留下了快乐的身影也听到了许多关于汉文化的讲解,长了很多知识,丰富了自我涵养</p> <p>历经四个多小时,孩子们早已疲惫不堪,在这次“游汉滨•习汉文•品汉蕴”研学活动中他们曾想过放弃曾说过累了,不想走了但最后依然坚持了下来。“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结果,但总有一些坚持,能从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p> <p>本次研学活动就在疲惫与欢笑中结束了,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强健了自己的体魄,培养了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班级凝聚力。再见啦,同学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