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记忆,(纪实散文)连载一

江南雨

<p>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早己淡忘或记忆模糊,而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自己的童年,由于经历和环境的差异,童年生活千差万别,但不管怎样,儿时是人生的开始,儿时的经历,直接影响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那时的生活,无论是甜密,还是痛苦,是幸运,还是不幸,是贫穷,还是富裕,那一段经历都难以忘怀。</p><p><br></p> <p>我的童年时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我的少年时期,正是十年文革,我的童年是刚从旧中国解放出来不久的年代,刚建立起来的新中国从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废墟中走岀来,经济基础薄弱,外部环境还有待提高,其中的困难和艰辛可想而知,由此,我们那个年代,注定有太多的故事………</p> <p>一九六O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刚两岁,据老年人回忆,由于当时生活困难,食物以野菜为主,常常吃不饱肚子,一天吃两顿甚至一顿,家家都困难,能吃的野莱,粗粮都不够吃,那时的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每天都有野菜或粗粮吃,就心满意足了。</p><p><br></p> <p>那时的生活很简单,穿着也一样简单,男人衣服大多是价格低廉的布匹或手工制作的粗布,不是蓝色就是黑色,女人年级大点,也是以蓝色黑色为主,年轻女孩或少妇,时常有人穿花色衣服,而且那个年代,大多数人,衣服都有补丁,一年四季很少买件新衣服,老年人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p> <p>上世纪,很少有水泥路面,岀门大多是泥路,一到雨天,道路非常难走,如果当时能有双雨鞋就太好啦。</p><p>那时的生活用水,大多是井水,放学常去后边邻居家井里打水,挑水,上初中时,利用星期天,常和同伴上山去割条子,然后卖给编芭场(每斤几分钱,用着买本子文具),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利用假期去矿区捡煤渣,扫煤灰(做成煤球烧饭)。</p> <p>上学时校舍非常简陋,都是一些很旧老房子,课桌是用砖块磊起来,上面放上长条木板,桌面也不平整,学生自己带小板登,一般一个桌子可坐四个学生,学校后面是一个操场,上体育课除了集体做一做广播操,跑跑步,然后自由活动。小学四年级及初中,正是文化大革命进入高潮时期,学校也时常不能正常上课……老师也无心把整个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p> <p>在后来,高中学校条件就好多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教育部门遵循毛主席的教导,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那时的小学是五年制,初中两年,高中两年,教科书也非常薄,高中刚入学,正赶上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学习反潮流人物,白卷先生张铁生,头上长脚,身上长刺,敢于顶撞老师的小学生黄帅,批判孔孟之道,批判儒家思想,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学生人人写批判文章和心得,学校经常组织举行批判大会。</p><p>高中考试,全部是开卷考试,考题提前就出了,做好答卷后学习委员统一收取交给老师,答卷不是采用百分制,而是以,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种格次评判,虽然当时的学生精神壮态是比较轻松的,很少为考试不好,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但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学的知识太少啦……</p><p>毛主席说,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遵照毛主席教导,学校即开展轰轰烈烈的批林批孔活动,又扎扎实实的组织学生学工学农等活动,当时高中我们年级共分了六个班,我们班是五班,分的专业是科学种田班,离学校五公里外,有校办农场,老师整天带学生去农场,打窑洞,平整土地,用架子车给地里运粪,种玉米,什么农活都干,也没哪位同学叫苦叫累,同学们无怨无悔,干起活来有说有笑,充满着无尽的快乐。学工当时是在市铝厂拉丝车间跟着工人们学习,体验了七天时间。现在常想,当年我们学工学农等,曾经是教育必修课,虽然这方面有左的背景,但学生参加一些劳动,广泛接触社会,学习社会,认识社会,在任何时代都有必要的……</p> <p>两年的高中学习生活,有着许多美好的回忆,翻开一张张老的照片,泛想的不仅仅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更多是对同学情谊的怀恋,同学情最真切,四十四年来我们虽各奔东西,聚少离多,但我们的同学情犹在,彼此的挂念和关心犹在。</p> <p>儿时,最感兴趣,最让人期盼的是看露天电影,虽露天电影现在不值一提,但在那个年代看一次露天电影很不容易,十天半个月看不了一次,有时离家不远的单位放电影才能去看场露天电影,那时没有电视,更没有手机,露天电影不用花钱买票,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很喜欢着露天电影。</p> <p>一九七六年元月总算高中毕业了,当时高考制度还未恢复,为了不吃闲饭,就去了建筑工地做临时工,搬砖,拉水泥当小工,每天可以挣到一元五角肆分钱,当年五月份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告别了家人和同学去了农村插队。</p><p>儿时的记忆,心里盛满的情,依旧是那么多,难忘那个年代,是一首百味杂陈的歌,有苦涩,有甜蜜,有欢笑,有眼泪……更有太多太多的回忆……</p> <p>文学/编辑:樊同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