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元宵佳节,苏东坡在观王维《蓝田烟雨图》后题跋:“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东坡对王维诗画艺术颇为精确的评价。如诗之情感,如画之意境,一直是文学艺术家创作所追求的境界。</p><p> 其中,“画中有诗”,要求作画不能徒求形似,而要表现出诗的情趣和意境。赏石如赏画,欣赏一方精品画面石,也要仔细体味画面构图中给人以美感的诗一般的情致意境。</p><p><br></p><p> 一、起之审题</p><p> 审题,本指思考和推敲作文话题、每个考题给出的条件以及考试后检查等,以求准确理解其含义,确定下笔的角度和方法,或是检查是否切题、以防跑题。赏石也有一个审题问题,就像一份答卷呈现在你面前一样,要迅速打开你的知识储备库,打开你的超凡想象力,审视画面图案所反映的主题,找准对象,切准要害。</p><p>我曾提出赏石“四部曲”,即观其形、赏其韵、领其致、悟其魂。这既是一个层层推进的实践认识过程,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实践认识动作,是一个完整的赏石审美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赏石审题过程。</p><p> 所谓“连续”,是说每个步骤(动作)之间没有特定的界线,由低到高连续进行,完成实践认识周期;然后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最终达到对赏石的真理性认识。</p><p> 首先是“观其形”,即观察观赏石的外形。这里所说的“外形”是个广义概念,包括石种、产地、尺寸、质地、形态、色泽、纹理等全部外在的东西,通过人的手、眼、耳、鼻、身等感官,引起触觉、视觉等反映,在大脑中留下初步印记。</p><p> 其次是“赏其韵”,即品赏观赏石画面构图之意蕴、表现意境的“手法”、神韵等,体察其生动自然、纤秾冲淡、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的境界,品鉴诗情画意般的审美感受。这不同于观赏石的形质色纹等自然要素,是观赏石内在蕴藏的东西,受观赏者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影响较大,是观赏石鉴评基本要素中的人文要素。</p><p> 第三是“领其致”,即领会观赏石最别致、最精妙、最震撼、最吸引人,或者说稀奇独特、新颖雅致、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地方,即“工致为上”,从而与普通观赏石相区别。这是赏石品韵的又一个较高层次。“画中有诗”,实际上就是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画里富有的浓浓的诗意。在赏石品韵中,就应体察画面流露出来的诗的意境。</p><p> 第四是“悟其魂”,即感悟观赏石画面图案所揭示主题人物、动物、花鸟鱼虫或其他物象的灵魂、本质等深层次的东西,挖掘其传承文明、寓教于乐、启迪后人的地方,这是赏石品韵的最高境界。</p><p><br></p><p> 二、随之命题</p><p> 在现代哲学、数学、逻辑学、语言学中,命题是指一个判断的语义,即实际表达的概念。给作品、你的藏宝、赏石艺术品起个好听响亮有意思的名字,也是命题。国家标准《观赏石鉴评》(GB/T 31390-2015)所言“命题”,指观赏石的题铭、题画,以及赋文等艺术创作;要求命题要贴切生动、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一个好的命题有时能成就一幅绝世好画,铸就一方传世名石。</p><p> 此处,笔者将以宋徽宗赵佶命题招考画师为例,加以说明。赵佶皇帝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画家,他执政后进一步发展了宫廷绘画,创建了国家级画院“宣和画院”,培养了王希孟、张择端等一批杰出画家。在科举“艺考”中,他亲自命题,考试内容以古人诗句为题,要求考生画出诗句的意境,且构思巧妙,不落俗套,笔意俱全。其中有一命题:竹锁桥边卖酒家。“锁”字就是要画家在“藏”的构思上下功夫,给人以“画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美感。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绘画讲究藏得自然,藏得巧妙,藏得有诗情画意。一个叫李唐的应试者只画了一座小桥,桥边画了一大片竹林,林中挑出一个酒招子,上写一个“酒”字,而将酒店“藏”于竹林之中。李唐“露其要处而隐其全”的艺术手法,使宋徽宗大为赞赏,并一举夺魁。后来,李唐成为南宋著名画家,宋高宗赵构时进入画院,“南宋四大家”之一,有《长江雪霁图》《独钓归庄图》《虎溪三笑图》等许多画品留世。 </p><p> 中国古代有两块名声显赫的观赏石,一块叫“锁云”,一块叫“绘月”。“锁云”者为米芾后裔、明代米万钟所收藏的一方灵璧石,题名“锁云”,意即云过此处,停止不前,像被紧紧锁住一样。此石背面刻有“锁云”二字,铭文款署“万历丁酉春三月藏石米仲诏”,阳篆印为万钟之号“友石”,另有阴刻印“万历进士”,可见确是一方传承有绪、可考的明朝供石。“绘月”者为一方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由乾隆皇帝御笔题名,石上有两个半圆型洞孔,其正中的石洞犹如一轮明月悬挂天际,故称“绘月”。两方古石除了本身品质优良之外,诗情画意的命题也起了十分重要的衬托和助推作用。</p> <p> 三、再之分题</p><p> 分题又称探题,旧时作诗的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此处借鉴这一方式,进一步拆分主、辅题,犹如文章主标题的上辅题和下辅题、共同完成标题任务一样,通过围绕赏石主题,拆分为主题服务的辅题、副题以及辅助要素,而独立赏析;然后在赏析中寻找它们与主题的内在有机联系;最后再行合并,对整体画面布局(章法)、笔墨技法、意境神韵以及绘画风格做综合性赏析。</p><p>在赏石中,人们常常提到“干扰”二字,其实单独一个主题或物象,干干净净、没有干扰,未必就是一方好石,红花也要绿叶衬,关键是分析这些所谓的“干扰”,与主题到底有没有干系?应该说,有背景的画面石才有诗情画意,才便于赏玩品味。</p><p> 另外,我们要注意虚实相生的“留白”,这也是重要的欣赏元素。齐白石画鱼,没画一笔水,却水色自现,清澈透明,鱼儿从容跃然纸上;八大山人画鱼亦然,未画一点水,但满纸烟波,鱼儿在明净的水中畅游。</p><p> 这里,举个赏石实例作一说明。题名《罗浮仙境》,这是一件海洋玉髓,观此石海玉画面,宛若一处美妙的仙境:左云水,右雾山,中间一髻发缁衣少女,闲雅端庄,俯瞰人间,这是主题,看起虽小,但很抢眼;偏右远处,一只仙鹤伫立,似与主人对视,这是辅题。在丹山碧水、鹤啸九天的仙境,独自立于山巅的秀女,非八仙中的何仙姑莫属。再看仙姑的右下方,有一轮红红的夕阳映照,这也是辅题,它似乎停在了西山不动,余晖透过朵朵云层,像万道金光,把天空白云染得红彤彤,把大地山河映得金灿灿,仙姑不禁回眸、莞尔一笑,更显得楚楚动人。仙鹤代表仙境和健康长寿,夕阳象征美丽和人间慈爱,这与得道升仙、慈善济民的何仙姑有着密切的联系。</p><p> 据说,何仙姑是广州增城县人,该县附近的罗浮山,自秦汉以来就号称仙山,是中国道教的名山之一,何仙姑成仙后,时常飞越此山,给家乡父老行云布雨、消除疫灾,解救苦难。这真是:</p><p>寿鹤逐红日,仙姑越罗浮。</p><p>人神若和谐,生活美如故。</p><p><br></p> <p> 四、后之品题</p><p> 品题,多指对诗文书画等的评论,品评的话题和内容;亦指诗文书画上的题跋或评语。如果引申或嫁接到赏石艺术品的欣赏评价上,看完一件石品,应能写出刻画主题、体现神韵、画风技法、情感抒发等的赏析诗词、短语甚至长文。</p><p> 笔者很喜欢“文学赏石”,曾写过一些“一石一文”的赏析文章。我们通过品赏一方美石,深掘其主题的历史或现实意义,用文学的笔调加以合理引申,塑造和描绘出崭新的形象,从而体现藏品的价值。</p><p> 举个例子,如《丝绸之路》,这是一方三江彩玉石,色彩鲜艳丰富。石之主赏面人物众多、形态各异,甚至是中西合璧。荒漠风沙弥漫,商旅蹒跚欲倒;像在窃声私语,也如讨价交易;高矮胖瘦不同,仿佛可辨陋丽;静若处子藏闺,动若脱兔奔逸。这使我们不禁联想到繁荣的汉唐帝国文化,想到著名的古丝绸之路。不管是汉武帝刘彻派卫青、霍去病西征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还是唐太宗李世民出击东突厥和吐谷浑,降服漠南北,或者是唐高宗李治出兵消灭西突厥,为的都是打通这条东西交流、亚欧合作的商路——陆上丝绸之路。此石也让我们联想到当年丝路商贸活动的繁荣景象:奇货可点、令人眼花缭乱,从皮毛、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甚至玉石;从器具牙角,到书籍乐器;从奢侈高档品,到地域特色产品,一切应有尽有、无所不有。在唐代,习惯将这些舶来品的名称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等,帝王皇族带头,豪绅阔户效仿,庶民百姓也以把玩异域奇物为能,敦煌及阳关、玉门成了当时“陆地上的海市”,繁荣强盛的唐朝曾与300多个国家通使交往,乃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帝国,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这样品赏玩味,藏品的意义和价值则不言而喻。</p><p> 我特别喜欢雷敬敷、刘昌沛老师的赏石诗画以及他们的敬业精神,作品出笔自然,笔意新颖。例如,雷敬敷先生所作的《关公》赏析诗文:</p><p> 大化乾坤,化泥为珍。沉积成岩,变质为琨。水磨砂砺,雕琢伟尊。关公威武,雄浑天存。关刀相伴,身立似屏。长脸美髯,标志何臻?更靓金辉,尽染甲盔。过关斩将,横扫千军。</p><p>赋诗:</p><p> 彩玉幸籍关公魂,金甲拥戴武财神。</p><p> 取之有道泉湧酒,一诺千金人常春。</p><p> 寥寥几十字,把石之形成、武财神关公的体貌及为人,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且气势雄浑、遒劲有力,读起来既有韵味,又能明理。</p><p><br></p><p><br></p> <p> 五、总之点题</p><p> 无论是审题命题,还是分题品题,始终应以美学和书画理论为主要欣赏评价标准,将“天工作画”与人间绘画比对,结合构图章法、笔墨技法,在情趣意境、神韵表达上多下功夫,特别要留意和把握画面所体现的诗情画意。</p><p> 石是一幅画,它纹理奇特、五颜六色,描绘着大自然和人类历史的长卷;石是一首诗,它千姿百态、玲珑剔透,沉淀着大自然的信息和上苍情感;石是一部曲,它音韵美妙、抑扬顿挫(如八音石等),述说着大自然的喜怒哀乐和种种变迁;石是一本书,它早早诞生、服务生产,记录着人类战天斗地和文明发展的始末。但真要读懂它,也并非一件易事,需要付出艰辛和汗水。</p><p><br></p><p>(本文刊于《宝藏》杂志2020年第10期)</p><p><br></p><p>作者简介:</p><p> 王沛,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中央企业供职,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介入赏石文化近30年,观赏石国家一级鉴评师,国家高级价格评估师,《宝藏》等国内多家赏石杂志编委。出版赏石文化著作2部,创作玉石文化剧本1部(合作),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发表赏石理论文章200余篇,发表赏石小说、诗词、散文、报告文学等120余篇(部)。</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