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都说“烟花三月下扬州”,夏日近尾了,才来到这公元前486年建立的古城。是不是不太合时宜?</p><p> 所谓“烟花三月下扬州”那是唐代诗仙李白对春景春色春光春意的情有独踵吧?</p> <p> 经历两千五百多年的漫长岁月,由广陵_江都_维扬,直到扬州,这座城市所积淀的历史人文: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一茬又一茬的豪杰精英、一辈又一辈的能工巧匠,一幕又一幕的风云叱咤……,都是这个城市的精湛、精髓、精彩、精华所在啊!</p><p> 早就应该来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看看了。</p> <p> 虽非初春花开时,所到之处,哪里没有诧紫嫣红,流水潺潺,柳枝如烟的春意盎然之景色啊?</p> <p> 没料到扬州的园林会成为此番游历看不夠,赏不尽的忘返留恋之处。</p><p> 如果说苏州的园林是以小而精湛,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特色,那么扬州的各处林园,何不都具有移步换景,咫尺之间再造乾坤的睹微知著,小而大气之风彩呢?</p> <p> “寄啸山庄”被冠为“晚清第一园”也称为“何园”,当然是扬州园林中的佼佼者。园名取自陶渊明巜归去来兮》中“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两句。</p> <p> 建于清代中期的这座中国古典园林,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千余平方米。由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故也称为“何园”。</p><p> 辞官隐退到扬州的何芷舠购得片石山房,扩建成这处私家园林。</p> <p> 光绪年间的何芷舠,不可能留有影像,只有画像,能见到何园后辈的主人:何芷舠的大公子何声灏、他的孙子何香斋等家族后人的影照。</p> <p> 徜徉其间,是不是也有步步换景,景中有景,洞里有洞,别有洞天的奇幻幽深之感呀?</p> <p> 还喜欢这里楼台亭阁前随处可见的楹联妙句,“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邻船为家”。</p> <p> 清代扬州的盐商开始营造林园,嘉庆23年(公元1818年),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建造的“个园”,是现今历史最悠久、保留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私家林园中的魁首。</p> <p> 主人生性爱竹,体现于“竹园”的亭、林、园、道间,连“竹园”的名字,也取自“竹”字半边。</p> <p> 赤灰交错的太湖石,在园中相映相谐,与翠绿的修竹相扶相持,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p><p> 初秋游览“个园”仍觉得春意浓郁。</p><p><br></p> <p> 除了栽竹成林,叠石垒景,竹园内也修建了黄氏家族的深宅大院,学堂私墊亦在其中,正如黄家宗祠的家联所云:“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p> <p> 耕读之家盈满诗文,个园内各处的楹联,妙句频溢。让人驻足、回眸、咀嚼、遐思。</p> <p> 亭阁、门楣、祠堂、廊柱……,所到之处趣言妙句目不暇接。</p><p> 二三星斗胸前落</p><p> 十万峰峦脚底青</p><p> 这是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在园内“抱山楼”题写的楹联。</p><p> 静坐不虚兰室趣</p><p> 清游自带竹林风</p><p> 这可是游览个园时绝妙心境之联,出自清代大学者阮元后裔,扬州当代书法家阮衍云之笔。</p> <p> 只取半个“竹”字为园名的黄氏林园,竹景竹韵在也楹联中频现。</p><p> 清代大诗人袁枚在园内的“觅句廊”里,为这样的场景苦苦思觅风雅贴切的诗句,吟出了这对联句:</p><p> 月映竹成千个字</p><p> 霜高梅孕一身花</p><p> 园中竹林,翠枝青叶,是不是伫立成千万个“个”字啊?正合了个园主人的心智情趣哟!</p> <p> 紧邻个园的,就是扬州的东关街,这条外依运河,内连城区的街道,全长1122米,不仅是扬州城的水陆交通要道,也是商贸、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p> <p> 这条街上不仅有豪门深院,也有民宅小巷,百年老店在东关街上不下百处。</p> <p> 这处“胡氏宅第”建于民国年间,占地一千多平方米,主人是胡仲涵早年在南通开设“泰龙钱莊”,后任上海“中南银行”经理。</p><p> 想看看富豪家的门厅、正厅、照厅、花厅、住宅、庭院、山石塘池等等,大门紧锁,无缘饱眼福。</p><p> 俺懂规矩的:“私家宅地,非请莫入”。只能在东关街上继续兜兜看看。</p> <p> 好在这里也有俺升斗小民的去处,想进胡氏的豪门开眼界,哼……!俺又不是去蹭吃蹭喝,这街上的“粗茶淡饭”也是咱草根庶民大半辈子的口福呀!</p> <p> 嗯!东关街上还有处“张玉良纪念馆”不知道这位沦落风尘的女画家与这条街有何瓜葛?好像她的祖籍是在扬州吧?</p> <p> 每一条小巷,每一处庭院,每一家老字号店铺,每一家青砖黛瓦的扬州平凡人家里,都隐藏着探不尽、听不完的故事。</p><p> 苍生悲喜、商贾沉浮、豪门恩怨、夙业兴衰。……一户人、一家店、一条街、一座城,哪个没有一部跌宕起伏的悲欢哀喜史?哪里不能以小见大,射映千百年来邦域的辉败耻傲?</p> <p> 欲想深究细探,还得结交几位扬州朋友,我不是套近乎来了吗?</p><p> 这位是街头掌鞋的,嗯,我上海家里弄堂口,那位年过半百,从“小皮匠”到“老皮匠”做了几十年的手艺人,就是淮扬籍的。</p><p> 看这位的腔调,身处卑微,凭本事养家糊口,是不是也颇显傲气啊?</p> <p> 这位慈眉善目的屠夫,正在他的摊档剔骨切肉招揽客人呢。</p> <p> 这位做啥的?不管!先与之相交再说,经询问,原来正在刀切干丝。明白了!吃过这道叫“烫干丝”淮扬特色菜。细腻嫩滑入口鲜爽,是上海的厚百叶,海宁的千张皮不可比拟的。j</p> <p> 这道早茶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是扬州人的看家菜,也被淮扬那一带视为扬州的魂。</p> <p> 一块豆干,要切成几百根细丝,齐整而不断,对厨师的刀功近乎苛求,难怪闻名天下的扬州三把刀里(理发刀、修脚刀、厨刀),厨刀也三分天下有其一。</p> <p> 三把刀都是扬州久远的传统工艺和技艺,闻名遐迩,早已声誉八方。传统早就得以传承。</p> <p> 乖乖隆地咚(扬州方言惊叹语),一不小心,东关街上我结交了一位技艺岀神入化,掌厨刀的朋友吔!</p> <p> 像广东人,扬州人吃早茶的习俗也由来已久。</p> <p> 满城都有扬州人吃早茶的去处,奢俭皆有,精简随意。噢……!看到没?他们管吃早茶叫作“皮包水”,不少店家以此为店招。其实肚皮里包的不仅是茶水,还有各式美味茶点。</p> <p> 麻球、蒸饺、发糕、老虎脚爪、蟹壳黄、燒饼……,这些都成了扬州人的茶点,一条古运河,让扬州的“皮包水”融汇于南北四方的各地食味。</p> <p> 早茶不一定非得有主打菜肴“烫干丝”,一杯粗茶,几个包子,就是平头百姓,草根苦力们的“皮包水”。</p> <p> 也可奢华阔气,一餐早茶,皮囊里包裹百金珍肴。识别扬州早茶的人群里的高低贵贱各式人等,可以一目了然。</p> <p> 与早茶的“皮包水”相应,扬州人将晚间的大池泡浴叫作“水包皮”,也是他们的习俗,澡堂浴室也将此当作店招。</p> <p> 相比“皮包水”我喜欢“水包皮”,沒有高下奢俭之分,看不见三六九等十二级之别。共入澡池,祛乏解累。</p><p> 衣裳脱光,</p><p> 大家一样;</p><p> 我民你官,</p><p> 嘻嘻哈哈。</p><p> 也不知道那些达官贵人,富豪商贾怎么想的,放着显赫身份不露,非要赤条条入池与凡人同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应该将“难得糊涂”四个字赠给他们。 </p> <p> 来到扬州,没能入乡随俗,宾馆客房只有淋浴,服务员送来木桶和中药供泡脚解乏,“水包皮”演变成了“水包腿”。</p><p> 知青伙伴群里的同学,说泡脚端坐的我像座山雕,长得就这样了,不是占山为王的土匪就是旧上海的流氓头子杜月笙,要不就是巜渡江侦察记》里敌情报处长,啥时候有谁能把我说成个好人呀?</p> <p> 瘦西湖是来扬州必到之处,比杭州的西湖多了个“瘦”字,似与苗条,秀颀、婀娜、纤细、亭亭玉立等相关,自然想到扬州美女,想到“天下美女出扬州”一说。</p> <p> 是啊!古往今来,提起扬州美女,人们就会想到西湖的瘦、扬柳的柔、月华的恬、水性的智、书画的雅、琴鹤的娴。</p><p> “隋炀帝下扬州,三千美女拉龙舟”,当年隋炀帝携后宫数千佳丽到扬州,不料遇刺丧命,随行佳丽在此落地生根,最优的美女基因融入,扬州岂有不出美女的道理?</p> <p> 有唐代诗人杜牧描绘扬州美人的诗句:</p><p> 娉娉袅袅十三余,</p><p> 豆蒄梢头二月初;</p><p> 春风十里扬州路,</p><p> 卷上珠帘总不如。</p><p> 品诗觅迹,瘦西湖畔,老朽我也探寻“湖光掠影美人踪”。</p> <p> 新潮古韵,当今的扬州美女和古城美景一样,撩人回眸,几近唾涎。</p><p> 人与美景,</p><p> 不及比拟,</p><p> 顾东望西,</p><p> 心神摇曳。</p><p> 用余光偷瞟过往来去的漂亮美人,不是我糟老头子不着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俺也自诩为君子呀!赖不着俺的臭德性吧?</p> <p> 瘦西湖上这座“二十四桥”给后人留下千古之迷:“二十四桥”是一座桥?还是指有二十四座桥?</p> <p> 据巜一统志》记载,隋朝时曾置24座桥于扬州,到了唐朝,仍可见分佈于城内外的24座桥,宋代科学家沈括,竞在他的《梦溪笔谈.补笔》中,列出了23座桥的名字和位置。</p><p> 也有人认为“二十四桥”是这座桥的排序编号。</p> <p> 唐朝盛期,诗人杜牧这首诗,脍炙人口,已流传一千多年:</p><p> 青山隐隐水迢迢,</p><p> 秋尽江南草未凋;</p><p> 二十四桥明月夜,</p><p> 玉人何处教吹箫?</p><p> 扬州美女了不得,害得大诗人杜枚观桥赏景心有傍鹜,也想到了玉人佳丽,斗胆回应他几句:</p><p> 眼观石桥心思娇,</p><p> 美景佳丽一锅搅,</p><p> 吹箫玉人你要找?</p><p> 莫非君也不着调?</p><p> 欣赏美景不忘思顾美女,非我一人之德性吧?</p> <p> 隋、唐、宋、元、明、清,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成带状的瘦西湖,位于城西,湖面狭长,是其名之由来吧?</p><p> 至清代康乾年间,已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总面积2000余亩,水上面积700亩。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国家重点名胜区,2010年被授于5A级国家旅游景区,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盐业兴盛,年代久远的瘦西湖淤塞湖心,盐商们出资疏浚,并在东西岸兴建许多楼阁亭台。</p> <p> 这是“熙春台”前,毛泽东手书的杜枚“二十四桥”诗,复刻于汉白玉石碑。</p><p> 熙春台在莲花桥南岸,亭廊相连,檐角精巧,是当时盐商为皇帝祝寿化重金修建。</p> <p> 五亭桥,位于瘦西湖水道之上,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仿京城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p><p> 桥梁全长57.99米,宽6.16至18.77米。桥身中孔跨圈7.13米,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p> <p> 这里堪称瘦西湖的屏风:徐园。庭院起承转合,错落有致。成为大军阀徐宝山的私人园子以后,杨州有名的书法家风先生(人称疯先生)为园林门头题字。</p> <p> 黄石选砌的荷池,外有池塘,外有曲水,皆与瘦西湖水相通,规模不大(0.6公倾),整个院落工整又具变幻。</p> <p> 湖边莲性寺里,有一座貌似花瓶的白塔__称为喇嘛塔。扬州至今流传着“一夜造白塔”的故事,出自《清朝野史大观》:</p><p> 乾隆游瘦西湖,船到五亭桥边,对陪同官员说:这里多像京城北海“琼岛春阴”啊!可惜差一座白塔。</p><p> 为弥补圣上游湖之憾,盐商大贾连夜赶建,次日清晨皇帝开轩,见五亭桥边白塔耸立。</p><p> 据传,初建的白塔是用盐包堆彻,泥糊纸裱,竟然讨得皇帝欢欣。</p> <p> 进湖畔的“非遗文化园”看看。</p> <p> 刺秀、剪纸、灯彩、木刻版画等各有其展馆,现代人用的鞋帽,包袋、眼镜盒等物件,也用扬州人传统的技艺制作,售卖。</p> <p> 静香书院,典型的清代风格庭院建筑。位于瘦西湖岸万花园。</p> <p> 这是 院内的“静香书屋”,书屋的家具,门楣,窗棂等雕着梅花,院内栽植梅花,“有丽梅,必有静香”这就是“静香书院”名之由来。书屋乃乾隆年间盐商旧筑,1992年复建。</p><p> 匾额上“静香书屋”四个字,乃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的漆书。作为八怪之首,金农的诗、文、书、画无所不精,亦擅长画梅。</p> <p> 怎么不见扬州八怪里的“郑板桥”?原来他另有其称,原名为“郑燮”。</p><p> 以创“漆书”为奇的八怪之首的金农也有他另外名号: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因历经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年代,自称“三朝老民”。</p> <p> 多位名家的书画真迹,还有他们的作品集,珍藏在这里,如今的“静香书屋”亦成了雕版文化馆。</p> <p> 瘦西湖岸边的林木花卉,也是浓郁翠绿,姹紫嫣红。恰如宋代诗人陆游《江亭》诗中所吟:“江波蘸绿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p> <p> 游湖可以乘坐画舫。</p> <p> 这是瘦西湖里黑天鹅的领地,与对面的船舫遥水共处,互不相犯。</p> <p> 廊桥亭阁院,花草林木石,瘦西湖处处佳景处处彩,赏不尽看不夠。</p> <p> “好山入座清如波,嘉树当窗翠欲流”这类佳句美联,遍佈瘦西湖岸的廊柱门头,一步一景之外,还有一楹一联,悠步慢游嫌不夠,不时还为之驻足回首品味咀嚼。</p> <p> 历代学士墨客成就了诗韵文风瘦西湖,有幸来此畅游,不怪吾辈游而无馈,只取不予,俺也痴想附庸风雅,找个地方涂鸦……,不可实施哟,会被当成“牛皮癣”铲除,弄不好还罚老朽个千儿八百呢。情不愿,心不甘……</p><p> 悻悻而去还回头,</p><p> 心念几句欲出口,</p><p> 怎奈怕羞脸皮丢,</p><p> 扔进湖水随波流。</p><p> 算不上是诗句,权当临别时的感叹感慨,尽兴过后的一点质疑牢骚吧:</p><p> 千载过客来又走</p><p> 只许骚人佳句留,</p><p> 拒纳杂粮添胃口,</p><p> 扬州西湖能不瘦? </p> <p> 谁说我的诗句不入流?怎么不入流啦?明明是没带走,扔进瘦西湖波流里了嘛?</p><p> 才疏学浅,文俗语陋,招人耻笑是免不了的,所以人也活该混得凄惨。</p><p> 这不?来到扬州别无生计,混来混去混到东关街踩三轮车啦。</p><p> 辛苦劳累,又累又热又悲凄,自己也不知道这是在擦汗还是擦泪。反正微信好友群里见我的惨状,说真想发起募捐,以渡我辛酸之难。</p> <p> 古运河已不再远古,漫长岁月赋予其新貌。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这里就是京杭大运河的扬州段。</p> <p> 来到河岸,抚今追远:直至近代,当代,疏浚清淤,架桥拓河、修堤植绿、护迹复古,对这条古运河的改造整治,从来没有停止过。</p> <p> 这是古运河与扬子江交汇处,曾经的“百舸爭流”景像今已不复。古运河不再是承载运输、商贸的唯一途径,其历史功绩却不可磨灭。</p> <p> 因河盛市,由市兴商,催生商贾长袖善舞,各类技艺工匠施展身手,堪比王侯的盐商豪门屋宇与时俱奢,遍佈纵横街巷的民居群落应孕而起。推了进城市的繁华,蕃衍众生代代相续。</p><p> 古运河是扬州的源,扬州的根,扬州的魂,扬州的本。</p> <p> 远昔隋炀帝到扬州,三千美人拉龙舟,如今古运河上的载客游船,游人船舫有龙头。</p> <p> 扬州。头一回到访,短短几天,便意外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无穷魅丽。</p> <p> 古运河。运载着自春秋时期以来数千年的泱泱古国的兴败荣辱。</p> <p> 豪门盐商深宅大院。记录着众多商贾豪门的沉浮悲欢。</p> <p> 遍佈城内外的各处私家林园。留存下古往今来学士大师们的墨迹笔韵,美不胜收,目不暇接。</p> <p> 历朝历代的城濠缀连成的瘦西湖。不仅是如今踏足扬州的中外游人不可遗落风光风景风貌风彩,还是一部浓缩了数千年风诡云谲,跌宕起伏的华夏史。</p> <p> 无论白天黑夜,古镇老街,庭院小巷,林间绿丛,石板小道,河畔民居……,都能见到古城的辉耀秀艳。</p><p> 春景艳冶而如笑,</p><p> 夏山苍翠而如滴,</p><p> 秋山明净而如妆,</p><p> 冬山惨淡而如睡。 </p><p> 这几句描绘“个园”春夏秋冬四季之景的诗句,也可作为对扬州的赞美吧?</p> <p> 烫干丝、狮子头、蟮背糊、茄汁魚头、烧麦炒饭……,</p><p> 诱人馋嘴的扬州美味,更是让人离不舍,尝不尽,品不完,吃不夠的凡人珍肴。</p> <p> 老朽辛酸街头,</p><p> 扬州还没看夠,</p><p> 告别频频回首,</p><p> 来日尽兴再游。</p><p><br></p><p> 离去不愿罢休,</p><p> 脚踏三轮勤兜,</p><p> 趣味浓兴添油,</p><p> 落魄子虚乌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