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国耻 铭记历史

闲适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掠影</b></h1> <h3>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位于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内,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整体造型宛如和平鸽。<div>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拥有自青岛建置至主权回归期间的武器、军服、报刊、书籍、纪念章、明信片等藏品1800多件。展览以“还我青岛”为主题,分为“德占青岛”“日德战争”“苦难归程”三个部分,运用大量珍贵文物、档案资料,辅以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技术,再现了自青岛建置至主权回归的历程。<br></div><div><br></div></h3> 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还用了大量文物与图片,展示“一战”期间华工远渡重洋,在残酷的战场上从事艰苦繁重工作,为欧洲和平和战后重建做出的重要贡献。 前往青岛山炮台遗址参观。 青岛山炮台遗址公园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亚洲唯一战场战争遗址,海拔128.5米,青岛山炮台遗址,位于现青岛山公园新老市区中心,背衣闹市,面临大海,为岛城最佳观景平台。包括青岛山炮台遗址及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两部分组成。 1891年,青岛设置后,清军即在此山修筑炮台。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称俾斯麦山,并建有著名的要塞地下指挥部。1914年日军占领后,改名万年山。1922年,青岛主权回归后,亦称京山。1984年封山建园,1997年市政府投资修复“德军要塞地下指挥部”,并在山下建有全面反映青岛百年历史的炮台遗址展览馆。园内建有知春、翠波、览趣、梅友等春、夏、秋、冬四景。1997年炮台遗址对外开放。后又续建炮台遗址展览馆、北炮台、“福”字照壁、伦克忠烈士纪念碑等景点。 青岛山炮台遗址,系侵华德军1899年所建。由南、北炮台和德军“青岛要塞”地下中心指挥部所组成,是侵青德军的九大永久性炮台之一,是军事总指挥部所在地,曾被德军诩之为“青岛炮台之最重要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机对德宣战,青岛成为亚洲惟一的战场。日德两国军队在青岛山进行了激烈的炮战,德军战败投降前自行炸毁了南、北炮台,惟地下指挥部保存比较完整。该指挥部总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50余个厅、室,大部呈三层立体结构,局部五层。顶部装有铸铁旋转望塔,可全面观测掌握进出胶州湾入海口的舰船情况。内设两个蓄水池,可保障2000余名官兵三个月的作战生活用水。 从建筑布局上,分为作战指挥、生活卫生、后勤保障三个区域。内部还建有发电机房、锅炉房、水泵房、会议室、兵器室、机要室、官兵餐厅、卫生室、洗澡间、警卫兵室、勤务兵室、秘密逃生孔道等。三道保存完好的大铁门,具有防弹、防毒、防水的功能。当年德军使用劈山、浇注、回填式施工方法所建成,还设有防水、防潮隔离带。青岛山炮台遗址既是德帝国主义侵略霸占青岛的历史见证,也是地下军事建筑的经典之作。规模之宏大,结构之复杂,功能之齐全,当时堪称亚洲第一,为国内所仅存。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完善的一战时期地下军事建筑。1984年被市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为德、日、美军所用。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竞相强占中国土地。1897年,德国帝国主义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武力侵占了胶州湾,历时六年修建了一系列军事要塞和炮台。由于青岛山炮台地处军事要塞,因此一直被用做军事设施。直至90年代中期,该处才转为展览教育基地对外开放。 位于山北侧高坡上,是规模较小的陆防炮台。炮台选在海拔约100米的高地西侧,依山坡而建,其炮台东、北、南方为花岗岩高坡,西侧为一凹地。炮台炮位依岩壁而筑,既隐蔽又坚固。安置了两门1895年式的210毫米加农炮,炮身可作360度旋转,最大射程1300米,为青岛要塞主要陆防炮台之一。 2020年11月11日,国铁济南局集团公司关工委参观纪实。 <h1><b>谢谢光临浏览!</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