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庚子年十月底,暮秋时节,蔡国华老师应安徽省宣城市敬亭山诗词学会之邀,为五十多位诗社负责人和诗词爱好者及一百五十位阳光教育集团旗下阳光中学学生进行古诗词讲课交流,我们几人有幸同往。</p> <p>说来我们的运气也真够好的,直达宣城的高铁前几天刚刚通车。都说草木有情,那我们是亲身感受的,就如暮秋过后便是初冬,菊花谢了冬梅就到了。可是看似冰冷的高铁,却为我们送来了暖暖的爱心。</p><p>乘坐着和谐号高铁,一路和谐愉快,沿途还拍下了长江大桥的倩影。</p><p>感慨祖国的腾飞,华夏的昌盛。记得第一座跨江大桥是武汉长江大桥,建于1957年,主设计师还是苏联人。60年以后的今天我们自己建成了多少座跨江大桥,且风姿各异屹立在华夏的土地上,真为我们的民族感到骄傲。</p> <p>途经芜湖、南京等站,三小时以后,我们到达了安徽省的宣城市,入住栖梧酒店。敬亭山诗词学会的杨会长等三人已在那里等侯了。</p> <p>宣城,古称宛陵、宣州, 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东临浙江省杭州、湖州,南倚黄山,西和西北与池州市、芜湖市毗邻,北和东北与马鞍山及江苏省南京、常州、无锡接壤,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敬亭山、柏枧山、水西山、龙须山四山峰峦叠翠; 青弋江、水阳江两水相依。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说。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宣城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文房四宝及江南鱼米之乡。</p><p>宣城自西汉时起就一直是江东大郡,晋永嘉年间,首开文化昌盛之风,历经六朝, 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文化发展,其文脉源远流长。</p> <p>宣城是一个拥有白云蓝天的城市;一个流着自然干净水质的城市;</p><p>一个有无数纯朴市人的城市;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那天空有时候湛蓝湛蓝的,配上白瓦的房屋,真像一幅蓝白油画;那水甜甜的喝起来没有一点其它的异味,难怪路上碰到的老年人,都会不无自豪的说:回宣城养老,因为这里喝的是自然水。由于我们一行都是第一次来宣城,下高铁就乘出租车去酒店,那“的哥”一路给我们讲宣城的景点,还顺口为我们背了李白的两首诗,让我们觉得这个城市的纯朴市人及市民的文化修为。</p><p>诗乡宣城</p><p>文/陈嘉鹏</p><p>名扬四海一诗乡,作赋吟诗视若常。</p><p>李杜佳篇随口诵,传承国粹久流芳。</p> <p>第二天,我们去了查济古镇,由宣城农民诗社孙社长和泾县诗社徐社长作向导。查济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距泾县县城60公里。查济古民居原有108座桥梁,108座祠堂、108 座庙宇,现尚有古代建筑 140余处。其中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是安徽省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查济村四面环山,三水穿村而过。跨河架有平桥、拱桥、洞桥。真可谓是: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石径万家涓。亭台寺庙杏花绕,流水小桥澄碧天。</p><p>查济村庄,规模很大,整个村子像个迷宫,数不清的巷子,让你不知身在何处。街道像是已经走过,却又新奇。巷子处处相通,脚下清一色的石板路,踩磨得溜光锃亮,记录着古老的印迹。农妇在溪水中洗衣,犬宠在阡陌里慢走。那里的商业味不是很重,查济人都姓查,查秉钧、查春如更是清代书画名家。查济古镇属于国家5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写生第一村,沿小路我们看到许多学生在那里写生。现存最大的明清古村落。</p> <p> 查济古村</p><p> 文/蔡国华</p><p>清溪浅水流村落,八皖名门望族家。</p><p>卜筑祠堂玄理梦,生才宅第大观查。</p><p>行行古训教耕读,每每遗篇闪醉霞。</p><p>华夏留芳何处觅,可来泾县揭屏遮。</p><p><br></p><p> 游古村查济</p><p> 文/姜凯</p><p>白墙黛瓦苍黄叶,寺庙亭台塔影生。</p><p>唐宋初成犹富贵,明清鼎盛更尊荣。</p><p>高秋丽日烟岚境,古韵祥风水墨情。</p><p>皖貌徽音佳气绕,请君查济款徐行。</p><p><br></p><p> 查济古镇</p><p> 文/钟敏</p><p>石路蜿蜒鳞次瓦,民居栉比数山中。</p><p>三溪驿站皖村落,二甲祠堂徽墨栊。</p><p>河畔浣衣农稼妇,廊前入镜写生童。</p><p>清风清水绿藤绕,古寺古桥澄碧空。</p> <p>中午在鸿峨艺墅吃饭,典型的农家菜。这家艺墅的主人叫陈岚,也是个文人,上海人,看到我们去那里吃饭,真是老乡遇老乡,别提有多高兴了。</p> <p><br></p><p> 鸿峨艺墅</p><p> 文/蔡国华</p><p>桃花潭水绿如蓝,泾县鸿峨凝翠岚。</p><p>山墅民居华外布,门墙梦境艺中含。</p><p>主人故邑流觞醉,经岁他乡别业探。</p><p>太白诗酬唱千尺,诸君把酒且云酣。</p> <p>大蓝山半山处有一坐寺庙名耸壁寺,原名永安寺。据说永安寺的历史源于南北朝,当时可与金陵鸡鸣寺媲美。唐天宝年间李白先后访敬亭、秋浦、桃花潭、永安寺(现耸壁寺)、水西禅寺。在蓝山寺李白、汪伦与寺僧饮酒唱和。嘉庆《泾县志》记载,李白泛舟泾溪,至蓝山耸壁寺下落星潭,写下古体诗“……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佳境且缓棹,清辉能留客”。后人为纪念李白,把他饮酒吟诗之处,称作放歌台。放歌台就在离寺半里之外数丈高的石崖上,石崖左边有石刻“天宝十五年三月李白偕汪伦寺僧”十四个字。放歌台下的石滩后来就叫李白滩。李白之后,东堂上人在蓝山诛茅结庐、铢积寸累,勤苦经营历七十余年。东堂上人慕太白游踪,取李白“兰山耸天壁,突兀为鲸额”的诗句改永安寺为耸壁寺,迄今一千二百多年。</p> <p>虞美人·泾县古刹耸壁寺</p><p> 文/蔡国华</p><p> 大蓝山上古名刹。茂树云天接。</p><p>石阶苔藓院荒芜。</p><p>菩萨无声肃立、浅香炉。</p><p> </p><p>当年佛事空前盛。地藏僧人幸。</p><p>汪伦太白伴相行。</p><p>留得名篇垂史、世人倾。</p><p> </p> <p>十一月二日,我们的行程是这样安排的,上午游敬亭山,由敬亭山诗词学会刘秘书长作导。下午蔡老师为大家进行诗词交流讲座。去敬亭山是我们的初衷,由于李白的那首诗,让我们感到敬亭山就像迷一样的永远遮着薄薄的面纱。是什么样的诱惑力让这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一代诗仙不想住在皇宫里,甘愿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呢?</p><p>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易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南齐谢脁《游敬亭山》和唐朝李白《独坐敬亭山》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谢李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李商隐,颜真卿,韦应物,陆龟蒙,苏东坡,梅尧臣,汤显祖,施闰章,梅清,梅庚等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清朝画僧人石涛更是驻锡于敬亭山脚下的广教寺,以敬亭风光为背景,留下传世名作《石涛罗汉百开册页》。中国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词、画达千数,敬亭山遂被称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p> <p> 独坐敬亭山</p><p> 唐/李白</p><p>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p><p>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p><p><br></p><p>步李白“独坐敬亭山”原韵</p><p> 文/蔡国华</p><p> 太白逝千载,吾侪今就闲。</p><p>敬亭诗力在,唐韵绕秋山。</p><p><br></p><p> 再步李白《独坐敬亭山》韵</p><p> 文/蔡国华</p><p>鸣鸟余音袅,佳人琴鹤闲。</p><p>诗仙履痕在,吾爱敬亭山。</p><p><br></p><p>步韵李白《独坐敬亭山》</p><p> 文/陈嘉鹏</p><p>兴致犹无尽,朋俦意绪闲。</p><p>闻名秋去处,韵律敬亭山。</p><p><br></p><p> 游敬亭山</p><p> 文/姜凯</p><p>林深雾漫奇峰秀,百里绵延有盛名。</p><p>古殿诵诗存远韵,先贤留墨寄幽情。</p><p>烟霞袅袅清风净,泉水淙淙皓月莹。</p><p>独坐敬亭观不厌,相期胜日再闲行。</p><p><br></p><p> 游敬亭山</p><p> 文/钟敏</p><p>敬亭山水江南誉,一路清风古韵情。</p><p>峰影云波平合沓,涧声雾竹细分明。</p><p>沧桑数代文人聚,兴废千秋卷帙惊。</p><p>半是诗缘魂半醉,当时心却忘归程。</p><p><br></p><p><br></p> <p>一到敬亭山,感觉到那里的松竹特别青翠,空气特别清新,犹如自然氧吧,让久住城市出来的我们深深的呼息着,肺腑和心灵都得到清净的洗涤。</p> <p> 敬亭山石路</p><p> 文/钟敏</p><p>石蹊缓步敬亭路,秋叶轻弦锦瑟心。</p><p>似诉千年孤客语,如闻百代故人吟。</p><p>鸟鸣几曲绕幽径,霞过数峰浮茂林。</p><p>愿得一间临竹舍,听风听雨少尘音。</p> <p>走过蜿蜒平坦的进山之路,来到敬亭山脚下一片诗的石林,数十块诗石上篆刻着历代诗人的佳作。野旷清吟,如不绝余音,久久缭绕。</p><p> </p><p><br></p><p> </p> <p>往上走不多远,那南麓坡上,留有一泓相思泉。旁边还有一尊白玉雕像,像座上刻有“玉真公主”。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据传玉真公主玉殒之后,太白悲痛欲绝,常来皇姑坟前祭悼,皇姑为其真情所感,遂引一清泉,故也称为皇姑泉。此泉清碧甘冽,常年不竭,李白引此泉水煮酒烹茗,晚年的李白曾七次来宣城和游敬亭山,现留的诗中两百多首写安徽的,四十多首是在宣城创作的。有诗吟:“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相思不可见,叹息损朱颜”。另有:“三五七言/秋风词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这大概就是相思泉之名所由来。</p> <p> 相思泉</p><p> 文/蔡国华</p><p>久仰宛陵太白篇,秋深如意得文缘。</p><p>昔时宫里横波目,今作敬亭流泪泉。</p><p>驻足凝思迷去鸟,伤心痴爱乃空烟。</p><p>情为何物寻千里,日夜鸾孤醉不眠。</p><p><br></p><p> 忆秦娥•玉真公主</p><p> 文/姜凯</p><p>千年谧。谷深岭翠亭亭立。</p><p>亭亭立。斯山魂寄。诗仙愁魄</p><p><br></p><p>幽篁独坐孤云戚。情缘两悦佳篇熠。</p><p>佳篇熠。高流如玉,玄玄清碧。</p><p>注:玉真公主字~玄玄,亦指天也。</p><p><br></p><p> 西江月*相思泉</p><p> 文/钟敏</p><p>悟道玉真别俗,入山太白题诗。</p><p>相思门里苦相思。伴竹成泉滴泪。</p><p>聚散曾经共赏,栖惊依旧遥知。</p><p>敬亭相看永无辞。吟酌千杯不醉。</p> <p>陈毅将军途经宣城即兴吟《由宣城泛湖东下》七绝一首:“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敬亭山既无天柱山之险峻,也无九华山之灵秀,更无黄山之奇绝,她不追“五岳”之雄奇,不纳“四佛”之烟火,但自有清丽时俏之容,千古诗山之誉,风韵不绝之名。 1987年10月,敬亭山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2012年1月,敬亭山风景名胜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再往上走就到太白独坐楼,登上阁楼,可以远眺宣城城区,周围环山青翠,绿荫如盖,清秀可人。敬亭山真的很美,诗仙的答案应该已有所解了。明王世贞曾作有登太白楼诗一首,诗云:</p><p>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p><p>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p> <p> 太白楼</p><p> 文/蔡国华</p><p>敬亭山上翠中游,黛瓦岩墙太白楼。</p><p>吾自看山秋色眺,君将拾级履痕留。</p><p>宣城吟啸钟能赋,居士清高酒解愁。</p><p>唐韵诗风长浩荡,谪仙抑且得头筹。</p><p>自笺:抑且,意而且。</p><p><br></p><p> 西江月*太白楼</p><p> 文/钟敏</p><p>看月谪仙独坐,隔云小谢遥呼。</p><p>高楼幽境醉酣壶。太白魂知何处?</p><p>古道音尘空有,残碑风雨虚无。</p><p>留名惟有见诗书。传诵千年如许。</p> <p>下得太白楼,有一口古井,那古井水应是谢朓和李白常来提水的地方。有时候常想,我们踏着谢宣城、李太白和其他古代诗人曾经走过的足迹,喝着古人们曾经喝过的水,虽然年代不同,但毕竟是源于同一方山土,同一水源,使我们和他们总有那么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一本书叫“文化历史”,记录着他们的程程履迹。我们也正是寻着他们的足迹,来到了这里。</p> <p> 古井</p><p> 文/蔡国华</p><p>太白楼前亭上宾,千年深澳尚存真。</p><p>云深路窄客来远,林莽人累衣带尘。</p><p>谢朓泊时文动密,诗仙行处足希珍。</p><p>敬亭四海名声著,饮水不忘开井人。</p><p>注:浙江深澳古镇人称井为深澳。</p><p> </p> <p>下午蔡老师在阳光中学礼堂为五十位诗词爱好者及一百五十位阳光中学的学生进行讲座,敬亭山诗词学会杨会长作了讲话,交流讲课两个半小时。蔡老师还给敬亭山诗词学会旗下的七个诗社负责人赠送了他最新出版的(新编元曲律曲曲谱)一书。原本要来三百名学生,但由于疫情的影响需保持座距,所以来了一百五十名。蔡老师一生从教,中学高级教师,曾历任教师、教导主任、校长。退休后,潜心诗词写作,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上海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江南诗社)社长,上海(稻香诗社)常务副社长兼主编,上海(漕河泾协会)副会长兼(漕韵诗刊)主编。编辑过十多部诗词专集及个人出版过多本专业诗词专著。年愈古稀的蔡老师,此刻看到台下这么多热爱古文化的学生,应该也是很欣慰的。</p><p>课程的前半段较浅,后半段较专业,原本是讲给专业诗友听的,学生可以退场,但是没有学生中间退场。望着那些莘莘学子,不由的感慨万分,华夏文化的传承,不就是需要这样的一代吗?同时对于蔡老师的无私育才、无偿奉献也使我们想起了前代诗人的诗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p> <p> 风入松·讲学</p><p> 文/蔡国华</p><p> 敬亭山上翠将微。双塔雄姿。</p><p>巍巍叠嶂名楼在,渺宛陵、鸥鹭掠漪。</p><p>八皖宣城清丽,唐音宋韵重推。</p><p> </p><p>几番约后始相期。会长主持。</p><p>行家学友如云集,共交流、齐品诗词。</p><p>两地风光各异,履痕太白相知。</p><p><br></p><p>蔡老师宣城授课有感</p><p> 文/姜凯</p><p>宣城解惑独其乐,国粹弘扬师所求。</p><p>学子咏诗清韵寄,春华闻道碧痕留。</p><p>胸中有梦传昌业,心底无私展茂猷。</p><p>丰采古稀神矍铄,堂堂高义映风流。</p><p><br></p> <p>十一月三日,也是我们在宣城的最后一天。早上匆匆离开旅馆,先去了宛陵湖,宛陵湖位于水阳江大道以南,滨湖路以北。宛陵湖是宣城市内一个大型的公园,园内遍植花草树木,环境优美,靠近水阳江大道一侧是新建的宣城市博物馆。总占地面积为2.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约1.8平方公里。早上来到宛陵湖边,碧水接蓝天,还没什么游人,只有一群大妈在博物馆旁的广场跳集体舞。博物馆九点开门,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得赶往下一景点,也是感兴趣的地方,那就是谢朓楼。</p> <p> 宛陵湖</p><p> 文/蔡国华</p><p>微寒迎拂晓,白露闪秋霜。</p><p>短棹微波起,群鸥远水忙。</p><p>相逢闲世界,结伴好时光。</p><p>回首如烟事,宣城犹故乡。</p><p><br></p> <p>谢脁楼是江南的四大名楼之一,是南齐诗人谢朓官宣城太守时所建,初名为“高斋”。 唐初,宣城人为怀念谢朓楼,于“高斋”旧址,新建一楼,因楼位于郡治之北,取名“北楼”,又因该楼建成时,敬亭山已经扬名,登楼可眺望敬亭山,故又称为“北望楼”、“谢公楼”。 谢脁楼最后一次毁于1937年的战火,1997年重建,重建的谢朓楼为二层十字歇山顶楼阁,占地面积290平方米。</p><p>四檐高飞、曲径回廊、气势可观。</p><p>公元495年谢朓在宣城任郡太守,为期二年。他常与钟嵘等人品诗,在宣城写下了二十二首诗,且名篇络绎。谢朓的诗对后世影响很大,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谢朓是南北朝最著名的诗人,在山水诗方面,前承谢灵运后启王维的重要诗人,他与族叔谢灵运并举,在永明体诗家中成就最高,为(竟陵八友)之一。他主张诗歌格律严整,创立四声八病说,并著有诗赋文论等文集十多卷。诗仙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杜甫自称"诗接谢宣城",并赞"谢朓每篇堪讽诵"。</p> <p> 忆秦娥·谢朓楼</p><p> 文/蔡国华</p><p>秋风拂。宣州城外名楼绝。</p><p>名楼绝。巍巍叠嶂,苍苍幽郁。</p><p> </p><p>永明诗体帜高揭。一生低首诗仙折。</p><p>诗仙折。啸吟自若,中间清发。</p><p><br></p><p> 登谢脁楼</p><p> 文/陈嘉鹏</p><p>远近闻名谢脁楼,登临观赏意难收。</p><p>当年试说多奇事,墨客骚人雅韵流。</p><p><br></p><p> 登谢脁楼有感</p><p> 文/钟敏</p><p>秋暮登临怀谢朓,后人低首拜尊翁。</p><p>草埋幽径烟波远,冤寄古丘尘土空。</p><p>始创四声新律韵,先除八病旧诗风。</p><p>浮云明月楼前顾,江水清流千载东。</p><p><br></p><p> </p> <p>我们一行有个癖好,就是每遇见楹联,都会驻足细品,论长道短。谢朓楼上一副楹联,因为时间的关系,先拍下,回来后蔡老师为我们作了如下的品述:</p><p>品谢眺楼上一副楹联:</p><p>叠嶂有楼抑且续独孤之句;</p><p>澄江如练行将𢉼谢朓之诗。</p><p>这样断句:</p><p>叠嶂有楼,抑且续独孤之句;</p><p>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p><p>澄江如练,行将赓谢朓之诗。</p><p>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p><p>注:抑且,意:而且。行将,意:将要。𢉼,可能为赓,gēng ,意:</p><p>继续,连续:赓续。赓韵(依照别人诗词的用韵做诗词)。ㄓ,古之「之」字。</p><p>谢朓楼此楹联的上下联置反了。</p><p>意译:</p><p>上联:重迭的山峰有名楼,而且续写孤独的句子。</p><p>下联:清澈的江水如练带,将要赓歌谢朓的诗篇。</p><p>独孤,暗喻李白。</p> <p>下午去了广教寺,广教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敬亭山南麓,始建于大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为江南千古名刹,曾与九华山化城寺、黄山翠峰寺、琅玡开化寺合称四大名寺。曾有"...山中不雨花常润,林下无人兰自馨"的景象。史书记载:"宋太宗赐广教寺御书百二十卷,元朝皇帝赐广教寺住持荣佑崖法师金袈裟"。由此可见宣城广教寺在中国历代佛教寺院中的显赫地位。</p><p>广教寺兴盛于宋元时期,清代乾隆年间毁坏严重,历代曾重修。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广教寺又毁于战火,仅遗存广教寺双塔,双塔兴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为仿木楼阁式的砖塔。在旧址上,虽然我们只看到了双塔,但是一段段的历史见证,一代代的民族坚强,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传承他的千古文化呢?</p> <p> 双塔</p><p> 文/蔡国华</p><p>巍巍双塔接云天,风雨相侵八百年。</p><p>醒醉不忘前代事,兴亡相问旧时砖。</p><p>诗碑尚在终衰落,庙宇无存已变迁。</p><p>灵韵宜州吟古处,悠悠耸立永无眠。</p><p><br></p><p> 广教寺双塔</p><p> 文/陈嘉鹏</p><p>对立东西双塔寺,巍巍耸立敬亭山。</p><p>奇珍独特尤难见,久历风霜不一般。</p><p><br></p><p> 忆秦娥•敬亭双塔</p><p> 文/姜凯</p><p>巍峨立。东西对峙遗阡陌。</p><p>遗阡陌。唐风宋韵,灵踪胜迹。</p><p><br></p><p>东坡石刻犹怜惜。仙姑巧扮云山碧。</p><p>云山碧。千年古刹,双塔晖煜。</p><p>注:1.双塔各有东坡一方石刻,但已基本风化。2.传说两位仙姑造双塔点缀敬亭山。</p><p><br></p><p> 广教寺双塔</p><p> 文/钟敏</p><p>名刹千年存蔓草,断碑几世落荒茵。</p><p>旧砖双塔记前史,空址孤遗励后人。</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 宋代大文豪苏轼为广教寺双塔内层上亲书《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以赠广教寺。</p><p> 东坡石刻</p><p> 文/蔡国华</p><p>寺庙成遗址,石铭风雨侵。</p><p>东坡题默默,笔力觉沈沈。</p><p>遥想钓云月,沉思鉴古今。</p><p>镂镌刻心上,酌酒独孤吟。</p><p> 自笺:苏轼写《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石刻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广教寺双塔内层上 ,有写经落款和刻石题跋,弥足珍贵。</p><p><br></p><p>广教寺双塔处的两副楹联,同样拍下,回来蔡老师为我们作品述:</p><p><br></p><p>两副宣城广教寺双塔处的楹联:</p><p> 天舒锦绣缕月裁云碧嶂楼台烟雨景;</p><p>感鉴沧桑藏经刻石清尘塔影梵境风。</p><p>品:这样断句:</p><p>天舒锦绣,镂月裁云,碧嶂楼台烟雨景;</p><p>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p><p>感鉴沧桑,藏经刻石,清尘塔影梵境风。</p><p>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p><p>原楹联中的缕,应为镂。下联一个境字处应为平声,不合律了,上下联的句脚都不对,正确的应该上联:仄平平,下联:平仄仄。</p><p> </p><p>双膝抱长吟古寺斜阳寓目皆成诗料;</p><p>塔峰笼皓月空山幻影悉心都是禅机。</p><p>品:</p><p>双膝抱,长吟古寺斜阳,寓目皆成诗料;</p><p>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p><p>塔峰笼,皓月空山幻影,悉心都是禅机。</p><p>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p><p>此联的句脚不对,正确的应是上联:仄平平,下联是平仄仄。</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三天的时间太短,以至于我们没能寻完古代诗人的足迹,很想去桃花潭看看水是否深千尺?听听汪伦踏歌送友之遗声。离开宣城,心里实在不舍,也许那里拿着酒瓶长坐的李太白、沉冤早逝的谢宣城、还有那青弋江和水阳江水会记着我们吧!</p><p> 宣城行有感</p><p> 文/陈嘉鹏</p><p>挚友宣城诗社会,真诚约我亦同行。</p><p>欣然应喏多承教,不负今番一片情。</p><p>感谢此番行程中帮助我们的敬亭山诗友们!</p><p>每个人都活在当下,但又都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中华民族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和文明历史,作为学诗人来说,尤为感知。</p>